- +1
“周五是星期几”,野生文学玩梗为何盛行、利弊几何?
最近一段时间,以“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为代表的“野生文学”在互联网中掀起阵阵玩梗狂欢。这些“文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而是一些网友热衷玩弄的文字游戏。他们运用各种手法和修辞造梗,表达情绪,营造氛围。
改变会话逻辑,营造特别效果
“每过去60秒钟就失去了一分钟”“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周五是星期几?”通过语义重复、明知故问等方式,“废话文学”以“无意义”“无信息”出圈,一改正常会话逻辑,制造出一种轻松、幽默的反差感。
谈起“废话文学”,豆瓣“废话文学小组”组员苏苏表示,大家喜欢使用,一是因为它的娱乐性,能够通过戏剧化颠覆常态的方式,产生荒谬的喜剧效果;二是因为它具有实用性,在不知如何回复的社交场合,避免尴尬、冷场。网友小米表示,“废话文学”就像一种搞笑的糊弄,化尴尬为轻松。
同样,运用大量华丽辞藻、多种夸张修辞、由大段文字组成的、体现巨大情绪起伏的“发疯文学”,在不少网友看来,也兼具娱乐性和实用性。“你为什么骂我?你不知道我很脆弱吗?你不知道你的一句话就可以击碎我最后的防线吗?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只在乎自己!就像你不在乎我现在发疯绝望崩溃的心情!好啊!就让我这样绝望崩溃吧,谁都不会理解!”“笑?有什么好笑的!我努力做了这么多事情,在你的眼中,原来就是一场笑话!我出门的时候天空突然下雨,原来老天也知道我只是个笑话!”
谈到“发疯文学”,网友小王表示,他曾用“发疯文学”智斗淘宝客服,让迟迟不发的商品第二天就到了家门口。“使用‘发疯文学’主要是因为我在网络上维权困难,特别是客服让我一等再等,我就只好选择‘发疯’了,还是有点效果。”
玩梗狂欢为何盛行
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苏杭表示,互联网“野生文学”用语简单直白、可复制性强,易于被大众接受和使用,并且对具体语境依赖程度较低,适用于各种语境下的人际交流,利于传播。
西南大学语言学博士研究生方俊男认为,“玩梗”虽然是对内容的忽视,但可以迅速让对方知道当事人的态度。大家可以借此进行一种“虚拟的交流”,这让现实生活中“社恐”的人,能够在网络世界中积极社交,得到一种“虚拟的参与感”,从而减轻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孤独感。
苏杭表示,许多互联网“野生文学”一定程度上违反了语言使用原则,但其使用并不会损害人际关系。多位网友表示,他们只会在网络上进行这样的表达,不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方俊男说,一些短视频、轻小说、直播卖货等内容的传播,高度依赖“梗”。在这种环境中,互联网“野生文学”的热度很难短时间冷却。
“野生文学”利弊几何
多位专家表示,互联网“野生文学”的使用在增进人际关系、提升语言的修辞活力等方面固然有一些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表示,这些文字游戏看似眼花缭乱、异彩纷呈,但究其根源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吐槽本质。没有营养,无法积淀,稍纵即逝。
方俊男认为,人们使用互联网“野生文学”,就相当于把交流的“权利”交给符号,不考虑语境和交流的主体。这种交流内容匮乏,会影响人们对内容的重视,对表达、创作产生副作用。
苏杭提到“野生文学”对青少年三观的影响。“由于部分互联网野生文学所暗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当,其传播对青少年成长可能会有消极影响。总而言之,互联网野生文学的发展和传播需要引导和规范,大众也需要批判性地选择接受此类网络语言现象,构建积极良好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