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自然散步 | 冬季在深圳湾看鸟

2022-01-15 10: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三蝶纪

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深圳湾都要迎来一场壮观的候鸟大迁徙。来自世界各地约10万只鸟,齐聚深圳湾越冬,成为鹏城冬日里人人熟知的标志性事件。

候鸟迁徙所经过的路线叫迁飞区。全球共有九个重要的迁飞区,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范围广阔,覆盖了从北极圈到东南亚、直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22个国家及地区的1000多个重要湿地。

深圳湾,就是位于这个迁飞区的候鸟“中转站”和“加油站”

在深圳湾的海岸滩涂上,生长着一些特殊的乔木和灌木群落。它们每日面对潮涨潮落,一起构成了海岸的防护墙,这就是著名的红树林。

深圳湾有着全国唯一处城市中心、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绵延的红树林为候鸟们提供了栖息的场所,红树林湿地的植物、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海洋鱼类为鸟儿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无怪乎每年候鸟都会如期而至。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本文均为 三蝶纪 图

红树林滩涂的弹涂鱼

相比其他地区,华南地区几乎没有冬天,气象意义上的入冬非常缓慢,且入冬的标准非常低。只要连续5天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10℃,就算入冬。而且,冬天常常是时隔几年才来一次。

可是到了12月、1月、2月,你说这是秋天,又很奇怪,姑且还是称为“冬季”吧。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看冬候鸟的黄金时间。3月开始,候鸟就开始有飞离的迹象,到了4月中下旬,深圳入夏,候鸟们陆续北返,回到繁殖地。

在深圳的留鸟比较幸福,一年四季都不会挨冻,这是作为本地鸟的幸福。住在深圳的居民一样很幸福,除了冬天不冷,还能在闹市区近距离地看到各种各样的冬候鸟。

作为一个昆虫爱好者,每年到了十二月,也就到了没什么昆虫看的“空窗期”,这个“空窗期”可以干嘛呢?当然是看鸟啊!很多外地鸟友还要特地打“飞的”来深圳湾看鸟。我人就在深圳,天时地利人和,不看鸟,不拍鸟,真的很浪费。

在深圳湾看鸟,最方便的公共交通线路,就是乘地铁9号线直达深圳湾公园站,出站往前走几步,就能看到深圳湾海边的候鸟。

其实深圳湾公园海岸带全长有15公里,最远段靠近蛇口,但是只有近地铁站的路段交通最方便,适合普通市民。到了冬天,每天下午公园里都挤满了人,周末和法定假期更不必说,人山人海,人比鸟多。昆虫有个优点,很多昆虫都喜欢夜间活动,对我这种“夜猫子”来说时间非常匹配,熬再晚都受得了。

看鸟就痛苦了,观鸟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这时候鸟多活动多,人也相对少。为了看鸟,我只好天不亮就起床,在日出前赶到深圳湾。到了海边,看到鸟儿们的那一刻,所有的起床气和早起的困倦都烟消云散了。

我很庆幸在太阳还未升起时赶到深圳湾。那天恰逢退潮,朝霞把滩涂染成泛金的粉红色,上面站着一大群长着长嘴巴的黑尾塍鹬,旁边银灰色晕染着红色的水面上站着一些大白鹭、小白鹭和鸭子。

朝霞中的黑尾塍鹬

朝霞中的鹭鸟

在朝霞中迎来三只从群山背景中飞来的黑脸琵鹭。这种长着勺子状大长嘴的鸟儿,是深圳湾的明星物种,它们在过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去年被新名录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全球也是濒危级别。

在深圳湾的小确幸之一,就是年年都能近距离看到黑脸琵鹭,让外地的鸟友羡慕不已

这三只黑脸琵鹭停歇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都在用勺子状的长嘴给自己理羽毛或者互相清理,没有下水去抓鱼吃。这是我喜欢的观鸟,不必用望远镜,肉眼就可以看到鸟儿们的行为。

远处飞来三只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长着勺子状的大嘴

黑脸琵鹭理羽毛

黑脸琵鹭在深圳湾是倍受关注的鸟。香港观鸟会从1994年开始统筹,在全球超过100个地点动员观鸟爱好者、保护工作者和研究者进行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到2021年,普查结果显示,全球黑脸琵鹭数量达到了5222只,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数值,比前一年增加358只。这是令人开心的好消息。

但是,在深圳和香港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为336只,比去年下降了7%,为了保护它们越冬的滨海湿地,仍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回头再看那些黑尾塍鹬,它们吃相并不优雅,取食频率特别高,不停地低头把长嘴扎进滩涂里找它们喜欢的无脊椎动物,几乎是一刻不停,像是要趁着一天的开始,把所有需要的食物在退潮时吞下肚。

这种鸟目前也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是近危(NT)。它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近十年,每年都会有一个500只到700只规模的大部队从繁殖地来深圳湾越冬,我所看到的就是其中一群。它们也不是每天都能在公园内看到,需要看运气。

黑尾塍鹬取食

太阳渐渐升起,滩涂从红粉变金,再变回本来的颜色,潮水也慢慢涨起来。呼啦啦——黑尾塍鹬们齐齐展翅飞起,从高楼大厦和对岸远山的背景中划过,落到更远一点的滩涂。

我也跟着它们继续往前走,在一棵海桑的呼吸根旁找到了它们。此时光线已经很明亮,可以看到它们本来的颜色,它们也不再低头高频率觅食。潮水继续往上涨,这一大群黑尾塍鹬飞向了更远处的红树林消失不见。

黑尾塍鹬停歇

 

黑尾塍鹬飞往远处

在深圳湾,集大群的除了黑尾塍鹬,还有各种鸭子。最常见的鸭子是琵嘴鸭,它们和黑脸琵鹭一样长着扁而宽的嘴巴,雄性羽毛艳丽,雌性就比较黯淡,这也是为了繁殖的需要,鸭类大都是如此。

琵嘴鸭雄鸭

针尾鸭长着长长的尾羽,配色素雅大方,它们也是深圳湾的常客。赤颈鸭经常大群出现,雄性红色的头颈很好识别,翅膀上还有一抹亮绿色的翼镜。

我喜欢看鸭子洗澡,左翅拍一下水,右翅拍一下水,尾巴翘起来拍一拍溅起水花,洗干净以后小心地用嘴巴衔取尾脂腺分泌的油脂均匀地涂抹在身体的羽毛上,这样,它们的羽毛就有了防水的效果,增大了浮力,减少了水的阻力。运气好时,在深圳湾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鸭子,或游泳觅食,或飞行。

针尾鸭雄鸭

 

赤颈鸭洗澡

赤颈鸭用嘴巴衔取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到羽毛上

 

飞行中的鸭子

反嘴鹬和黑翅长脚鹬是深圳湾冬季常见又好认的两种鹬类。反嘴鹬一身黑白熊猫配色,细长的嘴末端向上翘起,这就是“反嘴”的由来。黑翅长脚鹬也是黑白羽毛,身体白色翅黑色,粉红色的长脚格外醒目,俗称“红腿娘子”。在中国台湾地区,它们被称为“高跷鸻”。

反嘴鹬

 

黑翅长脚鹬

普通鸬鹚俗称“鱼鹰”,在一些地方会被渔民用来捕鱼,在深圳它们也属于每年来过冬的冬候鸟。

普通鸬鹚的翅膀是泛金的黑色,细看纹理非常精致。鸬鹚喜欢扎堆活动,常常可以在深圳湾的岩石上看到一堆鸬鹚伸展着双翅把翅上的水晾干。

在深圳湾,冬季有时会见到黑压压的鸬鹚大军,成百上千只,非常壮观。它们在高处的天空中像一团虚线一样变换着队形,分散又交汇,划过城市建筑,落地后还会集群合作捕鱼。

小时候在课本上看到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的描述,长大以后才发现,在南方地区看到这样队形的鸟并不是大雁,多半是鸬鹚。

 鸬鹚晾翅

鸬鹚大军

红嘴鸥是深圳湾最常见的“海鸥”,它们胆子很大,常常成片成片往靠近人的地方飞。它们也是“小霸王”,会虎视眈眈,伺机从鸬鹚等其他鸟儿的口中夺食。

有些人喜欢给红嘴鸥喂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野鸟有自己的食谱,投喂的食物可能会对它们的消化道造成伤害,也会改变野鸟的觅食习惯,让它们变得依赖人类,失去野性。与野鸟的“亲密接触”,还提高了感染沙门氏菌等细菌的风险。

此外,鸟类与人类有大量的人畜共患病毒,观鸟时需要特别注意与野鸟保持距离,不随便接触野鸟和它们的排泄物。

在深圳湾公园,你会听到公园广播里循环播放文明观鸟与关于不要投喂候鸟的提示,在周末和公共假期还有志愿者引导市民。爱鸟,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对可能会害了它们。

红嘴鸥

红嘴鸥群

红嘴鸥虎视眈眈口中的鱼

我来深圳已经十二年了,一年一年目睹深圳湾的鸟儿们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怕人。尤其是这些年,深圳的自然教育蓬勃发展,多个本地的基金会、NGO和自然教育团体都在致力于鸟类保护和科普宣传,每年冬季的节假日都有组织定点观鸟公众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

在各大水鸟较多的公园里,有一些鸟类的相关的科普介绍。观鸟爱好者、鸟类摄影爱好者的数量直线上升,在公园常常可以看到一大堆架着长枪短炮拍鸟的人。若是哪天来了一两只稀有的鸟类,大家都会奔走相告,第一时间跑去现场记录。鸟儿们也享受到了被众镜头咔嚓的明星待遇。

现在,深圳有很多小朋友都很厉害,从小就认识各类常见鸟种,小小年纪就开始扛着“大炮”拍鸟。

深圳湾人与自然的和谐场景

深圳湾公园里的科普指示牌

动物保护就是如此,多了解,多观察,多欣赏,自然也就有了一颗守护之心,不会轻易伤害它们。

2020年初,“海上看深圳”游轮项目计划在深圳湾开辟旅游航线,项目预期在深圳湾开辟一条宽120米、底标-3.1米的航道,需要疏浚的用海面积约48.44公顷。这一项目公示后就在深圳各界激起轩然大波,多位专家、学者、爱好者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这一工程对越冬候鸟的影响,将这些意见反馈到交通运输委,最终经过一番评估,项目工程终止,深圳人为鸟留住了越冬的加油站和栖息地。

在生态文明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人的思想也在进步。

在过去,为了养活自己,自然环境被大量开发、破坏,让路于经济。而今,经济可以让路给环境,这是一种进步。从全局考虑,留住候鸟栖息地不挖海做航道搞观光并非是个赔本生意。

深圳湾候鸟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旅游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远远高于海上观光游轮,从疫情逐年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看,这些隐性价值反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本文作者三蝶纪系科普作家,著有《酷虫成长记》《常见海滨动物识别手册》,沉迷观察记录生物多样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