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复旦附中特级教师:不能把语文学习,变成鼓励“投机取巧”

2022-01-12 14: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檩子: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有关语文学习的演讲,演讲人是我们的老朋友,复旦五浦汇实验中学校长黄玉峰,他也是一名有着四五十年一线教学经验的语文特级教师。

黄玉峰

我们以前就分享过他的不少语文文章:

关于作文的:关于阅读的:反思语文教育的:这位老师的演讲和文章,言辞非常犀利,也因此他一度被称为“语文教育的叛徒”。

因为他敢于戳破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而且有胆量进行大刀阔斧的语文改革,带着自己班上的孩子不死盯着课本,不刷题,而是通过阅读、讨论、游学来提高真正的语文能力。

黄玉峰校长办公室中悬挂的书法作品(部分作品展示)对联:“一树蓓蕾莫道是他人子弟,满园桃李当看作自家儿孙”

这次我们整理了他在“人文教育云聚会”的讲话稿,并结合了以前他文章和演讲里的案例。主要跟大家分享语文学习最大的两个难关:写作关(输出)和阅读关(输入)。

写作和阅读的学习中到底存在哪些误区?

提高语文能力最终要的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黄老师的观点,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本文由小花生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1

写作,怎么就成了套模版?

很高兴参加这个关于人文教育的“思享者”云聚会,谈谈自己五十四年教育生涯中对“大语文”的理解和实践。

独立、善良、智慧、美丽,是我在2015年首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长前制定的校训,是我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 善良 智慧 美丽”人格的君子。

校训第一个词就是“独立”。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来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太缺乏了。

现在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是引导人们唯上,唯书,唯风。是在推行教育专制主义!

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故事就发生在前两天,一位家长跑到考试院要求查分。他的孩子在一模二模中的成绩都很优秀,这次中考居然得了81分,150分的试卷,得81分,意味着他的作文是零分。

一查,果然是抄袭。家长不服,理直气壮地说,他抄的是登载在考试院编的《上海初中毕业统一考试作文评析》上的文章。为什么2019年抄2018年得了高分,我2020年抄以前的就算抄袭?

事态怎么发展,我们暂时不去管他,问题是:

1、为什么写作文题可以套?

被阅卷官查出作为抄袭论处的毕竟极少数,事实上套文,抄袭,不知有多少,套文,抄袭,已经成了得高分的秘籍。这是多少年来的老问题,为什么不改一改?

随便举几个例子:

1993年高考作文题是“机遇”,94年是“父辈”,95年“责任”,96年“财富”,都是概念性的作文题。

2006年是“我想握着你的手”,2007年“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年“他们”……这一类题目都可以写关心弱势群体:“我想握着弱势群体的手”,“必须跨过贫富差距这道坎”,“他们一批弱势群体”。

2009年以后的题目几乎都是写“两个概念的辩证关系”,比如“过去与过不去”“自由与束缚”,“重要与更重要”一连十多年。

中考卷更是如此。2012年“心里美滋滋”,接着是“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这里也有乐趣”,“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没想到,真的没想到”,2018年“真的不容易”,2019年“这事,真带劲”,2020年“有一种甜”。

只要用脑子想一想,哪一道题目不能套?都是甜丝丝,都是一种甜!这样的题目这么选拔人才?分出高下?

问题还不在选拔上出了问题,更要命的是,引导大家投机取巧,这还需要什么真才实学?还需要好好读书吗?

2. 这样的题目是在鼓励“投机取巧”

语文,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可有可无,就是因为他缺乏信度,区分度,读与不读一个样。有时读书多的有独立见解的人,反而不如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人!

对于应试作文的套路,不但上海卷如此,全国卷和其他省市也如此:

江苏的王栋生老师收集了用同样一句话作开头的套文:那句话是“屈原向我们走来”: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

2005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

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跳入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2006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

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

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2008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

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那是为什么?我感到好奇……”

这样的作文题,怎么能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怎么能促进同学们刻苦读书,完全可以投机取巧的。

3. 什么样的作文命题算是好命题呢?

首先,一个好的题目,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其次,好的命题其实是很朴素的,就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它在审题上应该没有难度,要让考生人人都看得明白,在观点上应该没有倾向性,考生直抒己见即可。

最后,好的题目能够考出思想,考出读书的量,也能考知识的储备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备考的过程,应该就是读书的过程,就是充实自己的过程,而不是学套题、背范文。

上世纪初,爱国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为了办好中国的职业教育,踏访美国、英国、日本、菲律宾等地。他说:“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他明确表示是去西方找药方的。

睁眼看世界很有必要,多一点见识,才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希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真正改变作文命题现状,缩短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洋高考”当中最让国人感慨的题目来自法国——这个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国家。看到他们的高中生要做的文章,我们痛苦地感到差距:

“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等。

试想,若是中国哪个大学的哲学系能招到这样一批已经对这些问题有分析有观点的学生,教授们会有多么兴奋!

“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

“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工作,是否仅仅为了有用?”

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我们讶然,这是高中生做的题目吗?在中国又有几个成年人有能力或者说有勇气去探讨这样的问题?

2

阅读,怎么就成了“玄学”?

而作文仅仅是一个方面,阅读问题更大。

对于现在的标准化试题,我有两句“名言”,叫做:客观题不客观,主观题太主观。

客观题是选择题是非题,而那些选项,往往是出题者自己的想法,文学作品本来就多解的,你硬是说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你对,所以说客观题不客观,以致作家自己写的文章自己也答不出。

所谓主观题太主观,就是那些开放性的题目,本来是让你发挥的,可以看出学生的才华,阅读量,现在只有一个标准答案,那是出题者拍脑袋的,所以叫主观题太主观。

1. 有的阅读题,阅卷老师都做不对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如今的应试教育的出考卷和批考卷是怎么回事?

诸位都是应试教育的过来人,是应试教育下的胜利者,深受其苦,也深得其“益”。不过也许你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进来的。我想一半是靠聪明和拼命,一半是靠运气。我说这话,各位不要生气,我是有根据的。

我参加过高考命题,也担任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

我们中心组的五个高考阅卷组负责人总要把卷子做一遍,结果往往是二人错了,三人对了,三人错了,二人对了,几乎没有一道题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有一次我们的答案竟奇迹般的完全一样,但打开命题人的标准答案一看,怎么样,全错了。

你想想,如果说连我们的答案都不对?那么,怎么要求学生呢?

举个例子,上海卷某年出了这样一道题: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春 朱弁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赭衣。

结就客愁云片断,换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现,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问:这首诗通过什么和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写出了春天的什么?

标准答案是:通过“花初现”和“絮未飞”写出了春天的“短暂”。

试问:花刚刚开,柳絮还未飞,你怎么就知道春天的短暂?好比,孩子刚刚出生,你怎么知道他是短命的?

其实这首诗,并非写春天的短暂,而是在写作者思乡。春天刚到就回去了,我被捕十六年还没回家!所以后面写道: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这是羡春,是思乡!不是在写春天之短暂!可是标准答案就是如此,它是霸王条款,无理可说。古诗如此。现代文的阅读更不必说了。

2. 阅读的问题,由来已久

如此语文教学,怎么能让学习者有兴趣,学得好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我的中小学是在五六十年代完成的。当时语文课本基本上是粗浅的读物,很多古代的外国的经典都被排斥在外。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课本基本上是政治口号。也不提倡学生读课外书,有的教师家长反而把读课外书叫做不务正业。

上课的时候,教师拿着一本教参,翻来覆去,颠来倒去,把好端端的文章千刀万剐,割裂得鲜血淋漓。学生天生对语文的爱好,天生爱读书的火种被硬生生地扑灭。

我们整个民族的语文水平空前地下滑。阅读量少而又少,思想空前的贫乏,到了大学毕业了,写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感到困难。

3. 我决定在自己所教的班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时,我也担心学校与家长不理解。学校领导也确实有人反对,说是搞花样,有的家长也说是不务正业。但我相信,学生一定支持,只要成绩上去,就不怕领导家长反对!

我与学生一起泡图书馆,读名著,写传记,写剧本,写诗歌,编刊物,演话剧,谱歌曲,练书法,学篆刻,看展览,带着学生进行文化学旅,足迹近的到浙、江苏、安徽、河南、山东、远到西安、甘肃、新疆,还带着学生研究课题,请了北京上海的大学教授包括像钱理群陈尚君等来进行论文答辩。

一时间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清华大学还不经过高考破格录取了我们班级的3位学生。

成绩出来了,反对者也不说了,毕竟他们都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你拿出铁的证据他们也信服了。何况我自己利用假期自己掏钱,全身心投入,我的精神多少感染了他们。

3

用读书,取代“刷题”

极有意义且现实可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做作业叫作“刷题”。过去米芾把写字叫作“刷字”,而今“刷题”这个词很讽刺地刻画了学生的学习现状:

一是不动脑筋,反正是体力劳动,好比工人刷墙;

二是拼命干,刷了一遍又一遍。

北宋书画家米芾行书作品《淡墨秋山诗帖》

1. 刷题是盲目的重复的低级劳动

本来读书是主业,是主动的学习。语文学习就是依靠大量读书支撑起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大厦。作业,只是为了配合读书、检查巩固读书的效果,是被动的学习,是副业。而“刷题”则是盲目的重复的低级劳动,连副业也算不上。

其实“刷题”大行其道的逻辑很可笑,也很可怕:为什么要“刷题”呢?因为这样可以使“学习”过程可视化、可量化、可检测。为什么要量化监测呢?因为不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

学生年幼时思路很活跃,能发现很多问题,但大量平庸而重复的作业束缚了他们的思考,浪费了他们的时间,损耗了他们的热情,以致到了初中他们几乎失去了提问的能力,到了高中更是连兴趣都丢了!用“刷题”代替作业,用作业代替读书,自主阅读哪还有立足之地?

学习是一件艰苦并且快乐着的事,常能听到学生说一句话:“我不怕苦,只怕苦得没意义”。负担要减轻,关键是要有兴趣,有收获,有成就感幸福感。

2.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太重要了。简单地说,上学就是为了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不会读书等于没上学。

刷题与阅读的根本差别,在于刷题是迎合揣摩,是被动学习,仅仅为了分数,为了考试;而阅读是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是为了丰富和提升自我,传承积累优秀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自有神。读书是多多益善的。谁的书读得多,谁的内涵就丰富。这是常识。

用现代词语说,阅读是“输入”。所以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量,“质”才能上去,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一味应试做题,不但不能提升素养,相反会破坏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生的语感。

刷题,很枯燥、很累人。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除了几篇可怜的文章和毫无价值的教辅,什么都没有。更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没有培养阅读的习惯,没有具备阅读的能力。

有一位教师告诉我,他的一位学生,买了一百本教参教辅作文范本,苦读三年,结果还是“没考好”。这是何等悲哀!

3. “整本书阅读”和“大阅读”的概念,都是进步

语文课本,严格地说是“杂志”。现在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这是一大进步。

我在多年前曾提出“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的建议,就是针对“碎尸万段”、浮光掠影的阅读而言。当时应者寥寥,现在提到议事日程来了,确实是件好事。

温教授倡导,将哲学、历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内容都放入学习范围,这种“大语文”“大阅读”,很重要,这与过去为了解决几个知识点的语文学习截然不同。

温儒敏主编“部编本”小学及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等

书读多了,视野开阔了,理解深刻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高了。

当然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走万里路。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们出去走走,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触摸大自然,触摸历史,使读的书活起来。这比关在屋子里整天刷题,不知要好多少!

在我看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们获得享受幸福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

课堂讲授,习题作文,整本书阅读,研究性学习,文化行走,乃至应试,都不能背离这个目的。

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还是阅读,就像黄校长所说,“用阅读代替刷题,是极其重要而且切实可行的”。

最近,小花生的“年终阅读报告”新鲜出炉,不少花友都在社区晒出了娃的阅读报告。一年下来孩子读了多少书,坚持了阅读打卡多少天?中英文阅读比例是怎样?一目了然。

在这一年的阅读报告里,我们看到了无数花生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陪伴、鼓励、督促下天天读书、日日进步:最后,分享一份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人文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单。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带着孩子坚持阅读吧!

1.《1984》

2.《1Q84》

3.《阿甘正传》

4.《安娜·卡列尼娜》

5.《巴黎圣母院》

6.《白石老人自传》

7.《白夜行》

8.《百年孤独》

9.《摆渡人》

10.《暴风雨》

11.《悲惨世界》

12.《悲剧的诞生》

13.《被你爱过才叫爱》

14.《被掩埋的巨人》

15.《博尔赫斯谈话录》

1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7.《沉默的大多数》

18.《城堡》

19.《地狱变》

20.《东方求闻史纪》

21.《东宫·西宫》

22.《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

2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24.《分崩离析》

25.《复活》

26.《孤儿列车》

27.《古希腊散文选》

28.《何谓文化》

29.《红高粱家族》

30.《红与黑》

31.《呼兰河传》

32.《荒原狼》

33.《活着》

34.《活着为了讲述》

35.《解忧杂货店》

36.《芥川龙之介小说集》

37.《金翅雀》

38.《金蔷薇》

39.《九故事》

40.《卡夫卡短篇小说集》

41.《苦行记》

42.《狼图腾》

43.《老舍小说集外集》

44.《老舍幽默小说》

45.《李尔王》

46.《罗生门》

47.《洛丽塔》

48.《骆驼祥子》

49.《马桥词典》

50.《麦田的守望者》

51.《美丽新世界》

52.《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53.《南朝岁月》

54.《帕洛马尔》

55.《七个角阁的房子》

56.《七夜》

57.《千年一叹》

58.《枪炮、病菌与钢铁》

59.《钦差大臣》

60.《人间失格》

61.《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62.《三生三世枕上书》

63.《三体》

64《审判》

65.《圣诞列车》

66.《圣诞颂歌》

67.《十日谈》

67.《十字军骑士》

68.《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69.《双城记》

70.《睡美人》

71.《苏东坡传》

72.《唐璜》

73.《藤花与草莓》

74.《偷影子的人》

75.《瓦尔登湖》

76.《万水千山走遍》

77.《为奴十二年》

78.《围城》

79.《文化苦旅》

8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81.《我们》

82.《我们仨》

83.《我是猫》

84.《西西弗神话》

85.《西厢记》

86.《洗澡》

87.《嫌疑人X的献身》

88.《斜阳》

89.《锌皮娃娃兵》

90.《新诗一百句》

91.《夜色朦胧》

92.《夜色温柔》

9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94.《一生》

9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96.《伊豆的舞女》

97.《伊利亚随笔选》

98.《永恒史》

99.《月亮与六便士》

100.《斩首之邀》

101.《张枣的诗》

102.《仲夏夜之梦》

103.《自画像》

104.《自杀》

105.《罪与罚》

106.《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107.《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08.《常识》

109.《纯粹理性批判》

110.《大国的兴衰》

112.《动机与人格》

113.《革命的年代》

114.《工业社会及其后果》

115.《黑格尔小传》

116.《会饮篇》

117.《金枝》

118.《经济学原理》

119.《旧制度与大革命》

120.《菊与刀》

121.《科学的反革命》

122.《拉康:镜像阶段》

123.《历史不忍细看》

124.《历史深处的忧虑》

125.《六日战争》

126.《裸猿》

127.《马克思哲学思想原理》

128.《南怀瑾选集》

129.《牛奶可乐经济学》

130.《裴多篇》

131.《全球通史》

132.《人类简史》

133.《人类悟性论》

134.《人性之高贵与卑劣》

135.《上帝,犹太人与历史》

136.《上下五千年》

137.《社会契约论》

138.《十二铜表法》

139.《谈谈方法》

140.《铁窗后的自由》

141.《通往奴役之路》

142.《万历十五年》

142.《乌合之众》

143.《西方哲学十五讲》

144.《西方哲学史》

145.《习近平的知青生活》

146.《乡土中国》

147.《心理咨询面谈技巧》

148.《新闻学十讲》

149.《永久和平论》

150.《娱乐至死》

151.《在期待之中》

152.《正义论》

153.《政府论》

154.《知堂回想录》

15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56.《中国通史》

157.《中国新闻学大系》

158.《中国语言学史》

159.《中国哲学简史》

原标题:《复旦附中特级教师:不能把语文学习,变成鼓励“投机取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