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兴安岭见证国有林场变迁:以前没风现在有了,狍子回来了

乌瑶/中国新闻网
2017-02-23 10:35
绿政公署 >
字号

“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上世纪60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如是感慨。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树木的一度大规模砍伐破坏了这座“后院”的幽静。

如今,中国官方正在采取一切措施,保护这片国有林区,使其不仅是历史的“幽静后院”,更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绿色后院”。2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挂牌成立,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是中国第一个挂牌成立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林区改革的重要一步。

大兴安岭秋景。 资料 图

大兴安岭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主体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保障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被誉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65年来,我们从砍树人变成了护树人。我们的工作也从之前的林木采伐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转变。”2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表示,新成立的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将保护管理重点国有林区动植物资源、开展森林资源监管和林业科学研究、组织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指导林业产业发展等是其主要工作内容。

“这是中国国有林区改革先行先试的阶段性成果,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转折。”陈佰山说。

曾几何时,中国的国有林区曾遭大规模的砍伐。1952年,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成立,由此拉开了中国对这片绿土大规模、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序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涌入这里,以采伐为主的开发计划使得超2亿多立方米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被运到中国各地。这样火热的生产场景同样发生在中国其他大大小小的林场中。

之后中国各地林区逐渐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如何脱困?国有林区开始“转弯”: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亦不例外。这里自20年前逐步调减木材产量,2015年全面结束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据统计,因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而需转岗就业的职工就超1.6万人。

如何做好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的平衡?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林区改革可以从一定意义上给出答案。

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对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进行全面改革;2016年,中国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31个省(区、市)相继出台省级改革实施方案以应对转型建设、员工安置等问题。

“最早以前这里没有什么人。后来自从开始采伐后,很多外地人来了。”何勇生活在大兴安岭腹地的根河市,是土生土长的鄂温克人。他的部族数百年前打猎迁徙至此,他和他的家人亲眼见证了这片林区的变化。

“这里以前没有风,现在有了。”这是天然林采伐给何勇的最大感受。“现在不砍树了,也禁猎了。我相信未来这里会越来越好。我们最近开车出去的时候,又在林区里看见狍子了。”

而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在大兴安岭。公开材料显示,目前中国共有4800余个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近9亿亩,囊括中国1/6的森林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0,数十万林业职工在这里工作。发生在这个领域的“绿色变革”意义重大。

大兴安岭,正是四千多个正在发生变化的国有林场的“一个缩影”。(原标题《中国“绿色后院”在变革:大兴安岭65载见证国有林场变迁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