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书评︱法国书讯:去英雄化的法国知识分子史

周浩
2017-02-21 15:54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圣杯的秘密》

旅居法国的匈牙利历史学家、普瓦捷大学教授艾迪娜·博佐基(Edina Bozoky)在2016年末出版了《圣杯的秘密》(Les Secrets du Graal),重现了兰斯洛和珀西瓦尔的故事。在欧洲中世纪留给人们的诸多遗产中,寻找圣杯之旅无疑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主题之一,而亚瑟王、兰斯洛和珀西瓦尔等鲜活的形象,也随着这个故事而广为流传。博佐基教授用这部二百二十五页的著作,概括了由圣杯这个主题所引发的法国文学创作,她不仅引用和研究了所有相关作品,还将它们置入了相关的社会和宗教语境中,尤其是在骑士思想非常盛行的那个年代。

根据作者的解释,由圣杯传说所引发的文学热潮之所以大获成功,与当时人们的口味息息相关,十二、十三世纪对圣体的崇拜,天主教会的圣事传统,以及萦绕人们心头难以摆脱的世俗烦恼,都是造就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唯一令人遗憾的,就是作者仅仅论述了法国文学中圣杯元素所形成的影响力,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则涉笔无多,当然,这并不影响这部法国文化史研究著作的可读性。

《约瑟夫-波拿巴》

令人感到有趣的法国历史,远不止中世纪。西方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拿破仑永远是诸多历史研究著作的焦点,不过,关于他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恐怕大部分人都是只闻其名,却没有太多了解。历史学家蒂耶里·朗茨(Thierry Lentz)厚达七百五十二页的著作《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则为读者填补了缺憾——朗茨本人,就是研究法兰西第一帝国史的专家。

熟悉欧洲史的读者或许知道,这位拿破仑的哥哥曾是不为正史所认可的西班牙国王。因为自己有这么一位惊世骇俗、功勋盖世的弟弟,约瑟夫·波拿巴毕生都活在阴影之下,承受着旁人难以想象的千斤重压,生平事迹也少有人知。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地认识约瑟夫,我们不妨暂时把伟大的拿破仑搁在一边,虽然约瑟夫-波拿巴的确沾了弟弟不少光,他在督政府和帝国时期的全部荣光,几乎都是拜兄弟所赐——从大使到议员,到参议院和元老院,到帝国的选帝侯,再到那不勒斯国王、西班牙国王,直至最后的部长会议主席。拿破仑失败后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而这位约瑟夫哥哥,也只能流亡新大陆,客居费城,最终于184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逝世,并在1862年,来到兄长身边,葬于巴黎荣军院......

在朗茨笔下,约瑟夫的个性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位常年为幸运所笼罩的哥哥,其实是一位善于反思的人,他总是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去做违背心愿的事情,对兄弟的一切命令,又都会毫不迟疑地应允,直至被拿破仑送上西班牙国王这个宝座为止。在这部书中,约瑟夫·波拿巴更像是一个在非同寻常的时代里,被身不由己地投入历史洪流的普通人。

《法国知识精英的生活》

不过,帝王将相可不是法国人对那个时期唯一关注的焦点,毕竟,一直以来,对知识精英的关注,才是法国人的骄傲所在。2016年底,法国的Seuil出版社出版了由克里斯托弗·夏尔(Christophe Charle)以及洛朗·让皮埃尔(Laurent Jeanpierre)所编撰的两部《法国知识精英的生活》(La Vie intellectuelle en France),第一部的时间跨度从1789年大革命前夕一直延续到1914年一战爆发,而第二部则是1914年至今。

对很多人来说,法国是思想、文学和艺术的母邦;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等层出不穷的知识文化精英,成了某种程度的“法国特色”。但是,这两部由一百二十余位作者撰写的将近一千六百页的巨著,可不是为了鼓吹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相反,倒有些“去英雄化”的意味。而这种“去英雄化”,既是为了让历史的舞台能够容纳更多表演者,也是为了让这个国家从对过往那个已经逐渐失落的伟大国度的乡愁之中,逐渐地抽出身来,去重新审视本国历史。

《从1922年到1952年,现代埃及建设中的科普特少数派》

历史学家弗朗西娜·科斯特-塔尔迪欧(Francine Costet-Tardieu)在2016年底出版了《从1922年到1952年,现代埃及建设中的科普特少数派》(Les Minorités chrétiennes dans la construction de l’Egypte moderne),把关注投向了埃及这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的古老基督教团体——科普特东正教徒,以及他们在建设现代埃及的过程中所面对的艰辛。

从1922年埃及从英国治下赢得独立开始,直至1952年法鲁克国王逊位、埃及成为共和国,这波澜壮阔的三十年,在书中得到了呈现。伴随着埃及从英国“督导”下一步步解放的,是光芒四射且土生土长的基督教少数派——科普特人。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他们,恰恰处于现代的西方世界(尤其是在当地仍旧具有庞大影响的英国人),以及恪守着传统和信仰,却不得不面对现代文明的伊斯兰社会之间。

可想而知,科普特人在埃及社会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一方面,是来自于伊斯兰社群的不信任,科普特人与他们的关系相当紧张;另一方面,在英国人“督导”期间,科普特人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在教育和卫生领域尤其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跨社群婚姻、继承法案等社会议题依旧令科普特人倍感挫折,尽管他们的公民身份得到了认可,在法律上却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当地穆斯林对传统法律的坚持,科普特人成了被社会主流群体所隔离的一群人(在阿拉伯语里,叫做dhimmis)。这样一来,便造成了宪法与习惯法的冲突。徘徊于这个死胡同里的科普特人,自始至终都从未获得埃及社会全方位的接受。

这种传统与现代彼此冲突,从而导致社会徘徊不前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当时的埃及,也出现在了凯末尔所缔造的土耳其。在作者笔下,这一现象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

《公元前四世纪至一世纪的古代战象》

《1668-1715,路易十四的黑材料,联合省,英格兰》

除此之外,还有些新书也颇为有趣。比如,已故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施耐德(Pierre Schneider)于2016年出版的遗作《公元前四世纪至一世纪的古代战象》(Les éléphants de guerre dans l'Antiquité: IVe-Ier siècles avant J.-C.),对古代战争史有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想要了解法国历史上一代雄主路易十四的读者也可以留意伊扫尔·博瓦特尔(Isaure Boitel)的《1668-1715,路易十四的黑材料,联合省,英格兰》(L’Image noire de Louis XIV, Provnces-Unies, Angleterre, 1668-1715)这部书籍,也算是了解这位君主另一面的好读物。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