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哈利评城(1)|中国城市还是“城市实验室”吗

哈利·邓·哈托格 相欣奕 译
2017-02-20 16:50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2017年1月20日,北京,一名男子带着孩子经过CCTV大楼。  视觉中国 图

随着经济飞速增长与快速城镇化发展齐头并进,改革与创新也会层出不穷。当代中国城市满足开展建筑风格与建造技术实验的全部条件:经济繁荣,劳动力资源庞大且廉价,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层正在崛起,财力雄厚的政府,而且从法律意义上而言,全部土地都属政府所有。

当代城市规划师的口头禅之一是“城市实验室”,这个词汇把城市视为创新场所,而体量及数量均堪称庞大的中国城市则成为了世界各地设计师们的实验小白鼠。

当然,中国的新城也受到不少批评,大部分批评的锋芒都对准了这个国家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以及不断崛起的面貌大同小异的混凝土高楼。我们总是听说,摩天大楼就这样乱七八糟被随心所欲的建造出来,根本没有为真正的创新留出时间和精力。但是我认为,现实要远比我们所看到的复杂。鉴于中国当前海量的在建项目,城市无可避免地成为实验场所。

从崭新的交通系统--诸如高铁及共享单车--到通过在地铁站建设高密度混合用途的综合体来优化土地利用,中国也探索出令人惊叹的大量前卫的城市规划方法。事实上,这个国家因为千城一面而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包括我在内的观察者们,总是基于最终能否成功实施来对实验性城市规划思想加以评判。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验性的本质,是要求我们去尝试新事物,评价其结果,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重复实验。如果仅仅关注结果,就会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实验精神本身也是值得鼓励与赞美的。

在中国,相当多建筑实验并不如人意,但与此同时,成功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尤其是广受赞誉的城市大运量公交系统。实际上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近期项目,与中国20世纪社会经济实验的传统一脉相承。不过,我们面对一个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新思想到底应被视为探索新可能性的途径,还是仅仅作为临场即兴与限定时间情境下的产物?

当我们点检中国的可持续建筑差强人意的发展记录时,就会察觉到新问题的出现。中国住建部寄望于把建筑及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提高人们居住标准的工具,但这一目标乃是双刃剑。遍布全国的旧住宅被推平并被现代化的高楼取而代之,同时夷平的还有众多城市的特征与个性。尽管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改善了生活品质,但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城市的首要功能是作为人们的生活空间而存在。如果把城市作为实验场所对待,那会毫无忌惮地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同时带来令人堪忧的后果。 诸多可持续住区项目成为创新实验泛滥的证据,比如河北曹妃甸生态城,向其居民兜售了可持续的健康城市生活方式的图景,但很快就被发现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虚假承诺。众多此类项目,宣扬鼓吹它们所谓的生态理念,仅仅是为了大肆抬升房地产价格,却对环境无任何改善,这样的做法被称为 “漂绿”( greenwashing)(译者注:宣称保护环境,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本质上是一种虚假的环保宣传--来自于百度)

国外建筑师曾经把中国视为试验场,在其本国绝无可能批建的项目却可在这里落成。不断变化的中国国内市场已经在精简项目,并转而关注小规模项目,这就使得中国客户们对全国各地的建筑现状产生颇多批评。比如,北京方面呼吁“不再建设奇奇怪怪的建筑”。

在过去20年里,中国转型的尺度与速度,与大胆创新及勇于改变的做法密不可分。与西方相对小规模的城市试验场有所不同,中国的方式更为引人注目。日益加重的气候变化与国家经济不确定性,都要求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转变思维模式。 我们需要就如何调整我们的生活环境达成共识,而且要越快越好。我相信,中国拥有充足的资源与丰富的经验,可成功实现这一转变。

而且,变革的迹象已经崭露。中央政府2016年初发布的城市建设指导思路,重点关注的是生活品质与能效,包含了多项提议,比如拆除居住小区周边的围墙,目标在于创建更适宜步行的开放城市。还提出了建设新型海绵城市,设计收集雨水并在城市之中重新利用。

尽管以上所列指导思路并非强制性,但却展示出对原有城市建设方法及思路的重大变革。这也提示我们,中国对于实验性建筑所持的态度,摒弃了(建筑与城市规划方案的)临场即兴创作,而是朝向了寻求未来城市生活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之目标。希望这样的思想理念未来会在突破性设计之中展现出来,从而使中国转变为居于世界前列的可持续建筑及城市革新的实验室。

( 作者Harry den Hartog系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荷兰独立城市设计师,著有《上海新城:追寻蔓延都市里社区和身份》。本文编译自sixth tone,http://www.sixthtone.com/user/9395)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