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年度最佳电影《法兰西特派》背后,韦斯·安德森写给新闻业的浪漫情书

2022-01-10 13: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林湃 iWeekly周末画报

精妙,古怪,幽默,浓烈色彩,对称构图,大牌云集。喜剧,悲剧,悬疑,梦幻,“昨日的世界”……但凡看过一次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作品,你就很难忘记风格强烈、复杂如迷宫的“韦式美学”。曾有影迷对安德森说,只要看十秒的片段就能认出他的风格。“如何把家打扮成安德森的电影片场”“如何穿得像安德森电影里的角色”“韦斯·安德森风格解密”,影迷热衷于研究安德森作品的构图和配色,解读电影里的种种暗喻。英国《卫报》曾评价,公众对安德森的电影评价两极,“粉丝认为他的电影风格独特令人惊叹,批评者却说这种调调做作刻意”。

无论褒贬,安德森的电影都受国际媒体关注。岁末年初,他的最新作品《法兰西特派》上映,被法国权威电影媒体《电影手册》评价为2021年度十佳之一,2022年1月获金球奖提名。《法兰西特派》故事源于著名杂志《纽约客》,被称为“一封给新闻业的情书”。“《法兰西特派》是最韦斯·安德森的韦斯·安德森作品。”《滚石》杂志评价。在梦幻“韦式美学”中,安德森这次讲述了一个关于纸媒、新闻人、政治、艺术与异乡客的故事。

▲《法兰西特派》电影海报。

美国导演的巴黎梦

学校图书馆,期刊陈列柜,背对所有人,18岁。安德森第一次读到《纽约客》杂志。在印满铅字的杂志中,这本封面画着吸睛图片的册子立刻吸引了他。“我当时最爱读短篇小说,因为那是我当时想做的事情,写故事。”安德森对《纽约客》回忆。在得克萨斯大学读书时,他常到学校图书馆浏览《纽约客》旧合订本,因为“里面常有从未单独出版的J.D.塞林格作品”,还花了600美元从加州大学图书馆买下一套40年的《纽约客》合订本,这对当时一个学生来说可谓一笔巨款。安德森形容,这本有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与插画的杂志就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通往“昨日辉煌”,通向海明威、卓别林与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等人的艺术大门。

▲《纽约客》创始人、主编哈罗德·罗斯。

《法兰西特派》公映前,安德森对故事内容高度保密。“这是一封写给传统纸媒与新闻业的情书。”他只留下寥寥一句话。《法兰西特派》也是故事中杂志的名字。按电影设定,这本来自美国的英语杂志在20世纪的法国“无趣镇”出版,汇聚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美国记者与编辑。

电影按照杂志体裁划分为不同章节,分别讲述关于城市、艺术、政治与美食等领域的故事。电影上映后,安德森在采访中直言电影灵感正是源自《纽约客》杂志,电影海报因此也做成杂志封面的样子。这是他从小就想拍摄的故事。“我一直想拍一部关于《纽约客》的电影,也一直想拍一部章节式、由不同故事组成的法国电影。”《法兰西特派》正是这三个元素的汇集。

“得州导演有颗巴黎心”,曾有媒体这样形容安德森。他的风格与关注题材实在太不像一般的美国导演。这种喜好与安德森本人的成长经历形成微妙对比。1969年,安德森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在这里一路成长到大学。他的父亲在广告与公关公司工作,母亲从事考古学,也做过房产中介。安德森在《好莱坞报道》采访中说,自己是看老牌好莱坞大片《粉红豹》《星球大战》与《夺宝奇兵》长大的。幼时最喜欢的导演是希区柯克与斯皮尔伯格。

8岁生日,父亲送了他一台摄像机,他开始和两个兄弟、朋友们一起拍摄短片。也在这一年,安德森的父母离婚。因为无法处理父母分开带来的复杂情绪,安德森常在学校恶作剧,偷偷爱上同班的女孩,幻想与她私奔到无人之地。安德森说自己只对阅读、写小说和把玩摄像机感兴趣。他和父亲的关系很糟,曾批评父亲是个“傲慢的老男人”。有影评人认为,安德森与父亲的复杂关系成为他日后作品的一大基础。他笔下的故事总有两个男主角之间的冲突,有一种破碎的父亲形象,有禁忌爱情,常有一个年长而神秘的主角作为故事催化剂,年轻的主角总在寻找自我意识与自我理解。“我的经历非常孤独,我对人们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没有任何想法。我对周遭事物没有大家都有的那种雷达反应。”

寻找自我意识的故事也许正是安德森本人经历的映射。18岁,他到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哲学文凭。在这里,安德森狂热地阅读《纽约客》杂志,还逐渐培养了对法国与欧洲艺术的兴趣,大量观看特吕弗、让·雷诺阿与路易·马卢等法国导演的作品。日后拍摄电影时,他常带着法国电影DVD到酒店,要求主演们在房间里观看学习。安德森回忆,自己当时的偶像是法国探险家、电影人、作家雅克-伊夫·库斯托。库斯托参与制作的纪录片《寂静的世界》曾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还参与发明了辅助潜水工具水肺。“他是科学家、发明家,也是一个神话般的导演,真正的电影明星。”安德森这样评价自己的偶像。库斯托的形象之后反复在安德森作品中出现。大学时期,他结识了同样在得州长大的演员欧文·威尔逊,两人之后一起玩票凑钱拍短片,由此进入电影圈。

做导演之后,安德森学法语,到巴黎买下公寓长住,研究法国新浪潮导演的作品和法语歌曲。2009年,他的动画片《神奇狐狸先生》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奖提名,2012年拍摄了《月升王国》,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2014年又拍摄了叫好叫座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但走在巴黎街道上,“我依然觉得我是一个局外人。我不觉得自己已经融入这里”。摄像机之外,安德森的性格依然内向含蓄。《卫报》记者曾说他是“非常糟糕的采访对象”,因为他面对提问时常常用含糊的“嗯,对,是”来回应。他的同事曾警告记者,采访安德森之前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可能问不出什么东西”。他热爱法国文化,却很讨厌法国菜,尤其讨厌鹅肝。“法国人吃的东西太极端了,我试着远离这样的菜。我过去每天至少吃两份甜品,现在只吃一个。”

工作上,他却极为严苛,怪癖多多。“他记得周围的一切事物,善于观察。他永远在为未来的项目收集素材。”安德森喜欢反复用同一批演员,《法兰西特派》中有不少人曾多次与他合作。他讨厌“上下班”概念,要求演员必须集体居住到戏份拍摄完毕才准离开,片场的所有物品摆放也必须像他的电影画面那样对称、精确、整齐。《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组为每一个场景设计仔细的搭建计划,《法兰西特派》有超过300个不同的场景,许多场景的存在只为拍摄一句台词。

▲《法兰西特派》剧照。

“我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五度的偏差。”安德森这样对记者解释他的偏执与喜好。“除了拍电影,我没有其他的生活。”

复古包装下的时代共鸣

就像《布达佩斯大饭店》,安德森的影迷乐此不疲地在《法兰西特派》中寻找关于现实的映射。被捧红的囚犯艺术家、学生运动领导人、顶着法语名字的亚裔厨师,几个故事夹杂着“编辑部的日常”与杂志的命运,被视为对当今世界的一种讽刺。电影故事源于日渐式微的新闻行业,幽默的剧情来自法国新浪潮电影,动画追车场景来自法国漫画,影片拍摄地昂古莱姆被称为“法国漫画之都”,音乐来自1960年代的法国香颂,故事本身却关于异国文化、移民、异乡客、同性恋、学生浪潮领导人这样的现代题材。安德森承认,《法兰西特派》中有关于移民和异乡人的思考。移民厨师内斯卡菲耶在片中就说,自己“总在寻找遗失的,怀念被遗忘的”。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也有人对《法兰西特派》提出批评,认为安德森过于注重画面与场景,忽视人物刻画,让电影中的角色显得平淡无味,毫无性格可言。还有人批评电影画风过于精美,学生示威场景如同儿戏,安德森是在逃避关于政治的深刻讨论。英国电影学会却评价,抛开复古而精美的糖衣包装,《法兰西特派》讨论的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自由。

“杰弗里·莱特扮演的记者因性取向被关进监狱,之后被编辑霍伊泽保释,又获得自由表达的工作机会,采访传奇的亚洲移民厨师内斯卡菲耶。两人因同是异乡人而结下友谊。安德森试图用这样的剧情唤起更深层、更个人、更现代的共鸣。这不仅是对过去伟大记者的模仿性致敬。”英国电影学会写道。

▲导演韦斯·安德森。

“安德森可能是在世电影人中最热衷于文学的人。”《纽约时报》评价,《法兰西特派》让所有曾经见证过纸质媒体辉煌的人回想起那个美好年代。“他的电影像一本书。《法兰西特派》不是安德森版《聚焦》,它无关乎穿着朴素的记者如何与权力、不公正及腐败作斗争。道德对安德森来说就像卡其裤一样无聊而陌生。《法兰西特派》赞颂的是比日常新闻更宏伟的东西——对20世纪中期辉煌岁月、对印刷的热情与赞美。”在故事中,出版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删去文章内容,将自己的命运紧紧与杂志的命运捆绑。“电影中所有古怪而不合群的人代表了一种美国曾经有过的脚踏实地,一种对写作、文化与世界的态度。它既民主又复杂,由好奇心驱使,还掺杂一丝讽刺。”

内容来自《周末画报》,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撰文—林湃

编辑—煲仔饭

图片—Getty、Searchlight Pictures

原标题:《年度最佳电影《法兰西特派》背后,韦斯·安德森写给新闻业的浪漫情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