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影明新,野望未来 ——专访明新影像工作室

2022-01-10 20: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校园部 RUC新周

2021年12月4日,第八期“明新影像”知识分享计划讲座结束,半个学期的知识分享计划也落下了帷幕。

“明新影像”知识分享计划由明新影像工作室主办,共举办八期讲座,从第一期的光圈、快门、ISO等摄影基础理论到第八期的“AE初级应用”等后期处理技巧,讲座致力于影像技术的基础实践教学,收获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年轻团队,正在用他们的真诚与想法创造一个个生动的作品,也在一步步传播着影像的魅力。

01

花与荆棘的路途

“最记忆犹新的是讲快门时,邀请了一个女生作为模特甩头发。用拍摄出的头发轨迹来讲解快门(速度)快慢的差别,很生动。”这是外国语学院2021级何屿泽对第一期讲座印象最深的环节。“实用”“通俗易懂”是参与讲座同学们反馈的“高频词”,这也正是明新影像工作室策划讲座的导向和原则。

“明新影像”知识分享计划是明新影像工作室主理人、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郝峒从2021年8月就开始策划的项目。“补影像实操短板,树实验教学标杆。”他用这十四个字的“对联”描述自己推出这个活动的初心。

通过讲座,明新影像工作室中经验丰富的“摄影前辈们”可以承担起引领新手入门的任务,更好地衔接专业课。有供有需,“明新影像”知识分享计划就诞生了。

明新影像工作室主理人郝峒

为了提供更好的课程体验,工作室在策划之初发布问卷收集同学们感兴趣的主题,并且获得了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场地和器材支持。第五期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稳定器实操,工作室耗资3000元租借了15台稳定器,供同学们上手试炼。“我们发现很多来(实验中心)借稳定器的人不会用,这样一来拍不出好作品,二来对稳定器本身的寿命也有损耗。”郝峒说道。在这一讲中他并没有涉及更深入的运镜等知识,只是让同学们踏踏实实地实践,“就从最基础的出发。”

郝峒现场教授稳定器使用方法

对于明新影像工作室的成员们而言,知识分享系列讲座“任务重,战线长”,既给他们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惊喜。新闻学院2021级硕士生谢望海承担了第二期讲座主讲人的角色,“整个过程准备得很充分,但也很辛苦”,同样的内容他反反复复地讲了五次。除了正式上讲台的两场外,他还在团队内部试讲了三次。在讲座的当天,两场讲座“出乎意料”地满员了,而谢望海也“没有怯场”,反而“越讲越好,越讲越生动,临场发挥出了很多没有准备的内容”。

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教师罗雪蕾非常支持此次系列讲座,“目前的效果还挺不错的,据我所知,有的老师非常感兴趣,也来听了讲座。”她也谈到了对于讲座未来发展的几个规划,“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形式更加丰富,同时我们也会考虑邀请一些广电界的知名校友。”

“这次讲座之后,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我们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框架和培训流程,这个是可以一直沿用下去的。”郝峒回顾道。他们总结出许多活动组织的经验,明新影像工作室也更为人所知了。但对于人手有限、正在起步的工作室来说,本次系列讲座十分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可谓是“倾大半个工作室之力”,为同学们带来八场讲座了。

02

生逢灿烂的日子

明新影像工作室是一个年轻的组织。它正式成立于2021年的3月份,是下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一个影像领域商业孵化项目。

在2020年的下半年,初入大三的郝峒开始独自接校内活动的摄像或直播业务。受疫情影响,大量的校内活动都有直播需求。在这个学期,他个人就接了十场直播。他笑着说:“我去年把校内的直播市场基本上‘吃光了’。”在这样忙碌了一阵之后,他发现了个人接单的瓶颈,“这样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一个人最多同时接手两三个单,再多就忙不过来了。”而一个流程化运行的团队则能够在视频制作中进行分工互补、各取所长,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于是郝峒萌生了创建一个团队的想法。

从开始的五个人运作到如今一位创始人、三位联合创始人、十四位特聘创作者,工作室的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在秋冬季节,工作室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春天。自上半年承担了2021年毕业视频的拍摄工作后,工作室得到了新闻学院更多的支持。有了学院帮助,校内的“订单”更是纷至沓来,大创十五周年纪念、主题原创歌曲《这条路》MV、朋辈小屋十周年纪念……他们充分发挥新闻人的专业优势,用影像记录着人大的每件大事。

2021年,他们一共承接了54个项目,在最为忙碌的十一月份,工作室有16个项目并行。

左一为吴雨祥

工作室成员、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黄可伊说道,“这个学期是明新影像工作室成长最快的一个学期,我们接了很多大单子,也有很多新鲜血液加入,有了很多新的活力和想法。”同为明新影像工作室成员的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吴雨祥也见证了工作室从“为爱发电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他也收获了“技能的进步”和“友情的加持”。“像是一份在校实习,以便利的方式体验广电实务工作。” 他说。

在十一月底,明新影像工作室健全了他们的业务架构,分为A(Administrative Project)B(Business Project)C(Creative Project)三类项目。他们以B类的盈利项目起家,将服务于学院或学校的日常摄影归为A类,同时也会尝试制作一些C类的创意短片。郝峒展望:“我们目前是想三条腿走路,但任意拿出来一方面都可以比肩校内已有的影像组织或者团队。”

03

我们热爱的未来

在拍摄朋辈十年纪念短片的冬日午后,柔和的阳光洒在教二草坪上,吉他的声音伴着轻声合唱,这“完美地”实现了黄可伊策划中的设想。这是她工作中最难忘的时刻,“那个时候,我能从那个歌声和吉他中,感受到非常多的力量,非常治愈,感觉浑身的疲惫都被扫空了。”

黄可伊在大一下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我很享受通过摄影策划把自己脑海中抽象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过程。”工作室给了她施展的平台。朋辈十周年纪念短片是她参与并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我是)类似于导演的角色,感觉压力挺大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能够实现自己的构想和大家的想法,“这都让我觉得干这个工作是值得的。”

2021年,明新影像工作室承担了为新闻学院学生年度摄影展供稿的任务。今年的影展以“温故知新”为主题,拍摄老相机,记录新闻学院的新旧传承。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丛子艺的作品就被选中并在明德新闻楼三楼展出,她秉持着“回顾特属于新闻人的文化”的创作理念拍下了这张照片。“影像只是思想的浓缩印象,一个思想的倒映,照片背后所隐含的整个故事,才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最重要的东西。”

丛子艺展出于2021年度摄影展的作品

进入工作室,是将爱好转化成为职业的过程。在这期间,他们要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郝峒认为,“其实真正职业化的不是爱好和兴趣,而是曾经在爱好中培养出来的优势。变成职业后,你会发现它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影像服务,而不是一个创作,许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为了维持工作室的基本运转,他们也要去接一些相对枯燥、重复性的工作,这种业务需要符合甲方的要求,留给他们自由创作的空间并不大。

为了弥补创意作品的空缺,工作室在11月底开拓了创意类项目,策划了一些独具风格的短片,进行有特色的内容生产,希望能够借此打出明新工作室的口碑,也为成员们提供一个创作交流的空间。“就像是工作室拿自己赚的钱给大家的一种犒劳吧。”吴雨祥说道。

工作室的主理人郝峒今年就要毕业了,在他的规划中,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他还将继续为工作室发光发热。但在他心目中,工作室最健康的状态应该是“有我和没我都一样”。他认为,“一个成熟的商业公司应该是有没有这个核心的人物都能够持续的往前走的,这也是能够长青的一个关键点所在。”

新的一年,明新影像工作室也将迎来自己的未来。继本学期“明新影像”知识分享计划成功举办后,工作室计划在明年依托新闻学院丰富的校友资源,做一个新闻学院“校友汇”,用两到三分钟的记录短片形式,展示学院独特的校友风采。在立足于校内影像项目的基础上,逐步地扩展校外市场。

明新影像工作室的新年规划正如他们最初的定位:发轫于明新,而心怀野望。

(文中何屿泽为化名)

文字:邱乐陶

采访:陈若冰 冯缨媛 孟佳鈺 陶嘉仪

汪佳加 薛思远 赵艺博 赵雪迎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原标题:《光影明新,野望未来 ——专访明新影像工作室》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