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忆及传统 话说腊八 | 师院为你送上最美的祝福
腊
八
中国传统节日
腊八节来啦,不知道师院学子们有没有喝到腊八粥呢?腊月是寒风最厉害的一个月份,这时送上一碗蜜粥暖人心间,腊八过后喜迎除夕,快乐春节快乐年,祝大家腊八节快乐!下面让小编带你一起了解了解"腊八节"吧!
腊八来历与习俗
腊八节,中国传统节日,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法宝节”“成道会”等。
腊八习俗总篇
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
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泡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豆
腊八豆是湖南省地方传统小吃之一,腊八节节日食俗,制作材料有黄豆、花椒、盐等,具有开胃消食的功能。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
麦仁饭
西宁的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熬煮而成。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年一岁一团圆
过了腊八就是年
寒假新春永相连
今日腊八 新年将至
师院为你送上最美的祝福
寒假已至 腊八相迎
岁末温粥 熙暖如年
在寒冷的冬季
在凛冽的风中
愿有人为你递上一碗最暖的粥
为你驱散寒冷,送上祝福
让我们静待疫散,迎接祥瑞
腊八,祝你万事粥全,处处顺意
秦源人记忆深处的腊月八
赵文慧(校友)
秦源自古民风纯朴,过年习俗特色浓郁,从腊月初八吃迷心饭开始,杀猪、宰羊、煮酒(自酿甜酒)、办年货,到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二十四扫房,接着蒸蒸馍,做新衣,做豆腐,压粉条,走油锅,煎油饼,炸馃馃,炸麻糖,大年三十上午赶抢集,下午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贴门神,三十晚夕接纸(先人)、续香、守岁,初一早起迎喜神、拜年,正月初三送纸(先人)、耍烟歌,正月初五粘五福、耍社火(hu),正月初六唱灯戏。可谓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形成了秦源独特的地方过年民俗。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其中的一些习俗却正在濒临消亡的困境。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和标志性文化现象,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作为传统节日的腊八更是有它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腊月初八俗称腊月八,据史书记载,过腊八节最早源于秦惠文王(公元前326年)创设的“腊祭”。《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十二年,初腊”。从先秦起,腊八节是用来祭祖先和祀百神,祈求丰收和吉祥。腊,最初是祭百神的名称。所以《左传》僖公五年注曰:“腊,岁终祭众神之名。”《说文》曰:“腊,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腊与蜡音同义近,蜡祭与腊祭大致相同,又有区别。蜡祭、腊祭则是合祭百神。汉朝从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宋代诗人梅尧臣《和腊前》诗云:“汉家戍日看看近,云影苍茫已岁昏。”“戍日”即腊日,汉代人“戍日”为腊日。腊月正好处于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正是年终农闲,可以去野外猎取野物用以祭祖、祭祀百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皆在取得来年丰收。故在汉魏时代人们对腊月八十分重视,宫中有“腊赐”。大约从南北朝伊始,腊月八注入佛教活动。宋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曰:‘腊鼓鸣,春草生。’”盛唐田园诗人孟浩然有《腊月八日于郯野石城寺礼拜》一诗。他写腊八节生活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无华丽辞藻,但毫无斧凿的痕迹,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秦源俗谚:腊月八,米饭糁的啪沓沓。有米饭的吃腊八,莫米饭的打娃娃。其中包含着天水独具的习俗。是日,秦源习俗有四项:
(1)迷心饭。迷心饭为米饭或糁饭,也叫糊涂饭,传言人们吃了它就可以迷(糊)住心,不再考虑任何事情,一门心思地办年过年了。迷心饭亦即风靡全国腊八粥。吃腊八粥的起源是说释迦牟尼当年苦修时因饥饿劳累晕倒在地,正好有一牧羊女看见,急忙将其扶起,并把自己带来的用各种杂粮做成的混合饭一口一口喂给他吃,他因此恢复了精力,然后端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后世佛徒因了这个故事,便称腊八为“成道节”,并在这天煮腊八粥供佛,于是,形成了寺院内外、僧尼信众共食腊八粥之俗。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载:“自冬至后戍日,数至第三戍,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一设红糟,以麸乳诸果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故腊八粥又称“佛粥”,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云:“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景物新。”腊八粥本味佛教节日食品,后逐渐传至民间,久习成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腊月)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枣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此俗到了历经元、明、清依然流行而不衰,《扬州风土小记》载:“腊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数十黄衣,沿门托钵而乞米,名曰:‘乞腊八米’”。吃腊八粥的活动,以后逐渐演变成民间一种庆贺五谷丰登的习俗,并以此驱鬼神、逐瘟疫、庆丰年、讨吉利。至今秦源习俗将做好的糁饭往门、窗、家具上粘一点,以示糊住家里的财气不外流。待吃腊八粥时,要舀出一碗,置在正屋供桌下,直到正月初一早上迎来喜神后,给牲畜拌草。还有人把腊八饭抹在果树上,意为“今年给你喂腊八,明年果繁成疙瘩”。
(2)掐娃娃。在过去的秦源,人们生活异常困难,大米是稀罕物,一般人家很少吃,吃不上腊八粥(腊八饭),娃娃哭着向大人要,大人生气就“掐娃娃”,此俗今已无存。但是,它应该是秦汉大蜡大傩驱鬼的孑遗。《玄中记》曰:“颛顼氏三子俱亡,处人宫室,善惊小儿”《后汉书·礼仪志》注引《汉旧仪》亦云:“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小儿”。大傩是一种较为盛大的节日驱邪活动,应是公众性的活动,作为家庭,可能就是“掐娃娃”。
(3)打腊疙瘩 。秦源在腊月八这一天一早,人们纷纷起床奔向山泉处挖冰块,俗称挖腊疙瘩(冰块)。将冰块放置桌子底下、柜子底下,查看冰块中冻结成的农作物象形图案,预示来年何种作物丰收。如果冰块上冻结成的图像像小麦,预示来年小麦丰收;像番麦,预示番麦丰收;像洋芋,预示洋芋来年收成好。像哪种作物预示哪种作物来年必然大丰收,在安排新春的农事时便多播种此类作物。此俗源起极为古老,它缘于冬季祭水神和汲新水淋浴祓禊的仪式。
(4)看天气预示来年庄稼收成。秦源民间当地的习惯,农历腊月初八,是为春节做准备的开始。农家把这天的天气看得非常重要,如果晴朗,明年万物都能丰收。以这天的气温来预计明年的气候与收成。农谚云:“腊月八晴,万物成。”
秦源童谣:娃娃娃娃不要哭,过了腊月八就杀猪;娃娃娃娃不要馋,腊月八一过就是年。过了腊月八,大人们赶集,为娃娃们扯布料做新衣服,备用过年的年货。在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才能美美的吃几顿好饭,平日里只能打牙祭。为此,我们盼望着过腊月八,吃完迷心饭每天在墙上划道道,盼着过年!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有了天壤之别,穿着也兴尚时髦,吃的好且有营养,却没有以前那么渴望吃一顿有肉的美味了!现在熬腊八粥,配料多,有米类、豆类、干果类等,营养齐全,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是时令美食。现在的孩子们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成长,没有尝试过我们小时候的苦,也体会不到有小时候吃不上腊八粥的滋味了!但勤劳持家,尊老爱幼这些优秀美德应该发扬传承!
节日民俗因为日常生活的铺垫显得隆重而生动,日常生活因为有了节日民俗而精彩。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客居在他乡的我也有20多年没有在老家过腊月八了。光阴如白驹过隙,“时间都去哪儿了”,童年也一去永不复返了,但回想起秦源过腊月八的习俗,仍勾起我无边的思念……
最后:祝师院老师
青春永驻 步步高升
祝师院学子 科科都过
找到自己的欢喜 坚持自己的坚持
祝师院再创辉煌
师院新媒体上新啦!
天水师范学院官方抖音、视频号已开通
欢迎关注!!!
策划:党委宣传部
文案:赵乾楠 杨艺
摄影:齐世欣 曹潇文 张美弟
原标题:《忆及传统 话说腊八 | 师院为你送上最美的祝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