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赏花钓鱼不够,清代皇家园林里,还玩花样滑冰?

2022-01-09 10: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万依、王树卿、陆燕贞主编

【编者按】清代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众多。它们既是皇朝森然的政治外朝,也是皇家内廷生活的禁地。

但关于帝后妃嫔们的宫廷生活,皇家文献中一直讳莫如深。宫廷中肃穆而繁缛的典礼是如何进行的?帝后们的衣食住行是怎么安排的?日理万机的皇帝真的有娱乐时间吗?深宫禁苑的公主阿哥到底有哪些户外活动?

“故宫三书”是一套关于故宫建筑、馆藏国宝、皇家生活的经典读本,是上世纪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打造的经典之作,由《紫禁城宫殿》《故宫国宝100件》《故宫与皇家生活》组成,精选故宫九十多万件藏品中的一百件珍品,为我们揭开六百年紫禁城建筑的隐秘角落。在这片七十二万平方米的禁地上,不可一世的皇帝和权贵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出出真实的悲喜剧。而斯人已去,他们留下的遗产——巍峨的宫殿、豪华的陈设、珍奇的珠宝、文玩以及日用杂物,至今还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故宫与皇家生活》中若干章节(因篇幅所限,略有删减,小标题为本文编辑所拟)。在这一部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皇家园林,还能了解不为人知的后宫娱乐生活。

“故宫三书”之《故宫与皇家生活》,万依 / 王树卿 / 陆燕贞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1日

游玩行乐,是清代帝后妃嫔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主要的游乐场所是皇家园林。清代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多。皇宫内有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这四座花园的建筑以小巧、精致、严整见称。

与紫禁城毗邻的西苑,是都城内最大的皇家园林,那里有宽阔的太液池(即现在的北海、中海、南海),成为皇家的游憩胜地。

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在海淀、西山一带。自辽、金以来,那里就是游览胜地,历朝帝王显贵都在那里营建行宫别墅,清帝更在旧行宫的基址上,花费数以亿万计的银两,建成闻名中外、以圆明园为中心的宫苑。这片宫苑,包括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合称“三山五园”。

清帝修建宏大的园林,是生活上的需要。紫禁城中的建筑规制严格,布局呆板,帝后久居其中,会感到局促。离宫别苑不但景致赏心悦目,生活礼节上也可稍微放松,较自由自在。从康熙到咸丰朝,各代皇帝都携宫眷,长时间居住在京西诸苑。隆冬季节,帝后暖居宫中,等正月宫中举行过庆贺、祭祀等典礼后,即离宫赴园。除必要的典礼、祭祀须返回皇宫外,帝后一般都住在园内。

到六月前后,才赴避暑山庄,然后到木兰围场秋狝。九月中旬秋狝结束后,或回宫中,或仍回京西诸苑。十一月初,清帝才正式返回皇宫。清中期,京西皇家园林成为皇室实际的活动中心,宫内诸园平时较少使用。当然,皇家园囿,按地理、用途的不同,各有特色。

养性斋坐落在御花园西南角。清帝在政务之暇,常到这里翻检书史、吟诵诗章。

绛雪轩,与养性斋遥遥相对。轩前原植有数棵高大的海棠,阳春三月,盛开的淡红色海棠为这座建筑迎来“绛雪” 的芳名。

乾隆帝为自己打造的“高级退休居所”

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均建于乾隆时期。乾隆帝是清朝诸帝中最有条件、也最会享乐的皇帝。雍正帝死后,乾隆帝在养心殿守制二十七个月,深感枯燥不堪。他联想到若干年后皇太后宾天,自己年事已高,还要熬另一次二十七个月的守制,因此在乾隆五年(1740)下令修葺建福宫及花园,“以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守制”。

建福宫花园就修在昔日原青宫(乾隆帝即位以前的居处)重华宫之右。地虽不阔,然亭轩错落,又有山石花木点缀其间,亦颇曲折有致。乾隆帝曾在这里奉皇太后赏花并侍膳。后来皇太后死于畅春园,乾隆帝虽未遂初衷,却也将此地当成宫中又一行乐之所。

乾隆帝愿望做满六十年皇帝即传位,所以从三十六年(1771)即开始修建宁寿宫一区宫殿,同时修建了宁寿宫花园,预备当太上皇之后,颐养天年。乾隆帝因为欣赏建福宫花园,希望归政后也能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所以特命仿照建福宫花园的建筑修宁寿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的整个造园水平超越建福宫花园。园中建筑的题名,如“倦勤斋” “符望阁” “遂初堂” “颐和轩” 等,处处表现着乾隆帝做太上皇的心愿。实际上乾隆帝归政后,并没有在宁寿宫居住,只是在位时曾与皇太子颙琰(嘉庆帝)来此游憩赋诗。晚清慈禧太后在此居住多时,六十寿辰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宁寿宫花园遂初堂。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后,禅位于皇十五子,实现了即位时所立下的六十年后当太上皇的心愿,特在颐养天年的宁寿宫花园中,题“遂初堂” 之匾。

宁寿宫花园耸秀亭。耸秀亭在遂初堂后的太湖石堆山上,亭前是深达数丈的陡立峭壁。从亭内外望,可将宁寿宫花园景色尽收眼底。

康熙帝最爱的避暑胜地,还能看冰嬉

西苑太液池,自金时起就为御苑,经元、明两朝经营,到清初成为都中皇家最主要的园林。又因毗邻紫禁城,更成为顺治、康熙二帝政务活动和游乐的重要场所。在京西诸园尚未大事营建之前,帝后夏季多在西苑避暑。他们不仅在那里游乐嬉戏,且每天清晨都在那里召见大臣,改乾清门“御门听政” 为“瀛台听政” 。瀛台是南海中的一个小岛,曲廊迂回,飞阁环拱,古木奇石,青翠欲滴,宛如画中的海上仙山,所以特名为瀛台。入夏后,康熙帝在听政时,还仿效宋代皇帝赐诸臣于后苑赏花钓鱼的故事,于桥畔悬设鱼网,待群臣于奏事之暇,各就水次垂钓。

随着康熙帝避暑西苑,后妃们也纷纷迁入。康熙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喜爱太液池北岸的五龙亭,康熙帝特在五龙亭北葺闲馆数间,作为太皇太后避暑之所,听政之余,常驾小舟前来请安,并在五龙亭侍奉太皇太后进膳。

西苑南海南岸,地长狭而少建筑。乾隆二十三年(1758),为点缀南岸而建宝月楼。乾隆帝曾有“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 的诗句,又有“楼临长安街,街南俾移来西域回部居之,室宇即肖其制” 的解释,人们就传说宝月楼乃乾隆帝为取悦容妃和卓氏(俗称香妃)而建。实则宝月楼创建时,和卓氏还没有进宫。

瀛台在西苑南海,明时称南台,清代自顺治年间修葺后开始使用。因其秀丽多姿,似海上仙山,故改称瀛台。

立秋后,皇帝不再在西苑处理政务,但在西苑的活动并不减少。康熙年间,中元节所建盂兰盆道场就设在西苑。自农历七月十三至十五日,每当明月升入中天,太监、宫女就手执荷灯,环湖而立。数以千计的荷叶灯青碧熠熠,为太液池镶上一圈夜明珠。又有一些太监,将上千盏琉璃造的荷花灯放入池中,花灯随波上下,与波光粼粼的湖水交相辉映。此时,在西苑万善殿修行的喇嘛、和尚,开始奏梵乐,诵佛经。在经乐声中,康熙帝自瀛台登舟,穿过盏盏荷灯,环湖畅游。原本严肃的佛门法事,在西苑却演变成快乐的节日。无怪当时随康熙帝游湖的南书房大臣高士奇称此为“苑中胜事”。

数九隆冬,大地封冻,太液池的新冰平滑如镜。帝后在西苑的活动也随着季节而改变。西苑观冰嬉,是此时一项重要的娱乐。据记载,早在宋朝皇宫就有滑冰这项娱乐。清朝因注重武功,更将滑冰与习武结合起来,对冰嬉尤为重视,纳入国俗。每年冬天,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者入宫受训,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上表演,供帝后观赏。西苑观冰嬉,多在北海白塔西侧的庆霄楼。每到观冰嬉日,北海四周搭起彩棚,插彩旗,悬彩灯,十分热闹。庆霄楼里燃起熊熊炭火,摆上果品酒肴。帝后坐在明净的玻璃窗后,欣赏走冰能手供演绝技。

冰嬉表演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赛等若干种。速滑者溜行冰上,星驰电掣。花样滑冰者,在冰上做出哪吒探海、鹞子翻身等种种姿势。冰球赛者分两方穿着冰鞋滑行踢球,互相追逐,力求得胜。还有一种冰上射箭比赛,称为“转龙之队”,表演者各按八旗之色,以一人举小旗做前导,二人携弓随其后,参加者共三四百人,在冰上盘旋曲折滑行。远远望去,蜿蜒如龙。

《冰嬉图》,清宫廷画家金昆等绘。隆冬时节,清帝与王公大臣在太液池金鳌玉蛛桥旁观看善走冰的能手表演辕门射球等滑冰技术。(请横屏观看)

《崇庆皇太后万寿图》局部——冰船。清时,在长河、护城河等处皆可乘冰船,乃当时的一种冰上游戏。

玉泉山上建别苑,圆明园后湖看烟火

清帝在京中最大的游乐御苑,是京郊西山的海淀。那里有层峦叠嶂的香山、玉泉山和瓮山,有万泉庄泉水汇集而成的百顷湖泊丹陵沜(音畔)。每到夏秋,群山交青布绿,湖水澄碧晶莹,景色秀丽宜人。康熙帝看上这里的景色,于二十三年(1684)在明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旧址上,修建清王朝在京西第一所大规模的皇家园林—畅春园。园中清丽的湖光山色,使康熙帝每一“临幸” ,就“烦疴乍除”。从此,康熙帝把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一年中倒有半年生活在这里。

玉泉山在海淀西北,山下石罅嶙峋,沟壑交错,喷涌而出的泉水汇集成河流湖泊,成为京西主要水源。金章宗时就已在玉泉山山麓修建芙蓉殿行宫。飞流涌溅的泉水被称作“玉泉垂虹”,是著名的“燕京八景” 之一。康熙帝在修建畅春园之前,曾将元、明遗留下来的玉泉山行宫重新修缮,建成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

帝后的游乐内容较之在京内诸园的游乐更具特色。坐落在圆明园后湖西面的“山高水长” ,是乾隆时期一年一度举行元宵节烟火大会之地。元宵节前后五天,宗室外藩、王公大臣及外国使臣等,受命前来陪同乾隆帝观赏烟火。皇帝和大臣入座后,首先观赏杂技和民族乐曲,接着燃放烟火,直插云霄。这时膳房大臣进果盒,由乾隆帝亲自颁赐给所有侍座者。君臣一面品尝精细的果品,一面观赏乐部表演“鱼龙漫衍,炫耀耳目” 的灯伎。最后才是放烟火,空中“火绳纷绕,俨如飞电。俄闻万爆齐作,轰雷震天” 。直等到月上中天,盛会才告结束。

颐和园昆明湖玉带桥,玉带桥是昆明湖西堤上唯一的一座拱券式石桥,用青白石与汉白玉筑成,桥身洁白如玉,桥形弯若腰带,故称玉带桥。

清人绘圆明园四十景之“山高水长”

买卖街上“过家家”,体验平民生活

圆明园因着意体现历代山水名画的意境,并采取精巧绮丽的江南名园盛景,又兼收西洋古典园林的特点,成为一座占地数千亩的巨大艺术园林。圆明园初为康熙帝所建,后赐给皇四子胤禛。经过雍正、乾隆两朝大事修建,清帝不仅把这里当成临朝听政之处,更把游乐活动从西苑搬到海淀。

经年累月生活于深宫禁苑的帝后妃嫔、公主阿哥,根本没有机会体尝平民百姓游逛庙会市场的生活乐趣。为了弥补这种缺憾,乾隆帝特在圆明园舍卫城前设立了一条买卖街。那里市场店铺、酒肆茶坊、旅馆码头鳞次栉比,珍宝杂货一应俱全。

每当乾隆帝莅临,太监就化装成商人小贩、居民夫役,陈市列货、开埠迎船、推车挑担,各有所事。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们似乎毫不觉察皇帝驾临,继续买卖交换、说书卖艺、划拳行令、喝茶谈天,甚至还有太监假扮窃贼,施展剪绺之技,然后当场被擒,由官吏监察送往监狱。

有时买卖街也上演民间婚丧嫁娶的场面,街上鼓乐声扬,热闹喧阗。乾隆帝每次游买卖街,都以高价购进一批珠宝古玩、丝绸缎匹,直接受惠者就是各宫妃嫔。随行的阿哥、公主则可从这有限的买卖街中,窥见紫禁城外的另一个天地。

圆明园海晏堂遗址

《雍正帝行乐图》,清人绘。雍正帝虽以“不喜华靡” “崇俭不奢” 自称,但对声色犬马也并非无动于衷。他常要画家为他画一些头戴假发、身着西装或汉装的游戏像。此图表现雍正帝和妃嫔在圆明园着汉装游乐的情形。

《乾隆帝雪景行乐图》,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唐岱、陈枚、沈源、孙祜、丁观鹏等绘。反映乾隆帝于雪天在圆明园与妃嫔子女游乐嬉戏的情景。

慈禧太后的“花园大戏台”

京西海淀,有一座青黛的山峰和一池澄莹的碧水。

那里原有明代皇帝所建行宫。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为给其母崇庆皇太后恭祝六十寿辰,特在瓮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瓮山更名万寿山,山前湖泊名为昆明湖。二十六年(1761)定园名为清漪园。后来不知何故,乾隆帝忽然下令,将正在施工的延寿塔拆掉,而仿黄鹤楼建起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乾隆帝由于“山水之乐不能忘怀”,因此把御苑的设计和安排也当成一种娱乐和消遣,对清漪园的营建十分上心。

南巡无锡时,乾隆帝发现其祖康熙帝屡游的惠山秦家寄畅园玲珑清丽,幽致喜人,立即决定把此园移至京城,命随行人员对照绘图。回銮后,即在万寿山东麓仿寄畅园修建园中之园惠山园。园成后,乾隆帝高兴地称它“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年间因此意改名谐趣园。

万寿山和昆明湖

虽然乾隆帝对清漪园的营建花费了不少精神,但它的全盛时期却不在乾隆年间,而是在晚清慈禧太后统治之时。那时西山海淀供帝后游乐的巨大皇家园林,大都毁于英法等国侵略军的焚掠之中。慈禧太后在修复圆明园不成后,转而用兴办海军的名义修治清漪园,并以“颐养冲和” 之意,改园名为颐和园。

慈禧太后耗费巨款大兴土木,修成颐和园后,长年住在园中,只有冬天的时候才返回紫禁城居住。她在颐和园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打发在看戏、游湖、照相、筵宴等娱乐活动上。看戏是慈禧太后的一大癖好,为此在颐和园东部建造德和园大戏台。这座戏台虽为园林设施,但其规模却超过了紫禁城的戏楼畅音阁,它不仅有为演出神鬼戏而设置的天井和地井,而且在舞台底部还设有水池,演戏时台上可以喷出各种形式的壮观的水景。

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台,德和园大戏台原为清漪园怡春堂。慈禧居颐和园时,为满足听戏的嗜好,在怡春堂旧址上建起大戏台。晚清名优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在此为慈禧演戏。

《避暑山庄图》清宫廷画家冷枚绘。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为加强对蒙古各部落的统治,也为疗养避暑,在塞外承德利用自然地势,引水造湖,依山筑室,不加雕镂,不施彩绘,建成古朴淡雅的避暑山庄。此图反映了初建时山庄湖区风貌。

当然,清代帝后的游乐不仅限于京都,他们到各地巡幸狩猎,也离不开游玩行乐。比如承德避暑山庄、蓟县静寄山庄等都是他们游乐的地方,避暑山庄还建有类似颐和园戏台的清音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