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学生意外寻获武汉《大公报》旧址:面临腾退,吁政府保护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组学生,为了完成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武汉寻访《大公报》汉口版的旧址,经过多方打听找寻后,却得知如今旧址不仅鲜有人知,且面临腾拆。
《大公报》旧址门牌号。爆料人供图“从外观来看,旧址保存得很好,但目前的情况也令人担忧,一方面现在的住户对这个建筑毫不知情,另一方面,政府现在在对城市的改造工程,使这个建筑面临消失的危险。”调研组成员韩梦佳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大公报》在历史舞台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能让旧址就这样平白无故的被拆了,不能让研究这段历史的人找不到旧址。”她希望能呼吁政府将旧址作为“历史建筑”保护起来。
对此,负责改造该街区的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确实是在对该区域进行改造,属于历史风貌街区改造,“就是把老房子修旧如旧,重新翻修,并不是要拆掉。”
为完成作业意外找到《大公报》旧址
2016年12月23日,为了完成“中国新闻史”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实践作业,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一学生韩梦佳等4名学生组成了一个调研小组,深入武汉汉口街巷,找寻《大公报》汉口版旧址。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教师张继木说,布置这个作业原本为是更好地教学,没想到学生们真的找到了旧址,“很是意外,这个地方连我们研究中国新闻史的老师都不知道。”
据韩梦佳介绍,在最初寻找时,仅仅是根据《武汉近代新闻史(下卷)》中一段简短的文字记载:汉口特三区湖北街宝润里二号。
“寻访之路还是很艰难的,现在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地址了,我们只能询问一些当地年长的居民,但是基本上都不了解。”韩梦佳说,《大公报》已经停刊79年了,而且办刊时间只有13个月,很少有人知道。
但她表示,虽然鲜有人知,但不能证明旧址就不存在,没有放弃的他们,最终在一位遛弯老人模糊的记忆下,在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找到了《大公报》汉口版旧址。
“从外观看,旧貌并没有改变,它的青砖白瓦连同它的木梯木窗都安安静静地隐没在市井小胡同里,无人问津。或许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得以保存。”更让他们惊讶地是,停刊后,鄂北宪兵队曾驻扎在此,房子后面至今都还保存着当初宪兵队的水牢。
通过和当前房子住户方少明老人的沟通,韩梦佳等人得知,该旧址并没有被大规模地改建过,至今仍保留着本来的面貌。
2月14日,方少明告诉澎湃新闻:“我从1958年就搬到这个房子里了,如果不是大学生过来走访,我也不知道这就是《大公报》(汉口版)的旧址。”
但他说,当地政府2016年8月份告知他要从房子里搬出去,表示房子要重新进行翻修,“是打算重新翻修后再卖掉。”
方少明表示,自己从小在这栋房子里长大,也是看着女儿在这里长大,对这个房子有很深的感情,并不想搬走,“我女儿也是一名记者,我觉得跟这个房子很有缘分。”
而韩梦佳等人也希望能呼吁政府将这栋建筑保护起来,“虽然武汉《大公报》(指汉口版,下同)存在时间不长,但开办期间,除了发表新闻、宣传抗战救亡外,还刊登征文、组织义演和募捐,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
“这么有影响力的报社,我们不能让旧址平白无故的就被拆了,不能让研究它的人找不到它的旧址啊。”韩梦佳说,他们小组曾经寻访过的《汉口民国日报》旧址如今已经被保护起来了,能否也将武汉《大公报》旧址也挂牌保护起来。
国资公司:修旧如旧,并非拆除
据张继木介绍,《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后,迁到武汉的这些民营报纸中,《大公报》是比较出名的一个,它的主笔是张季鸾,提出了著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办报方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季鸾率《大公报》骨干人员抵达武汉,创办《大公报》汉口版,时间大约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随后又转到重庆创办《大公报》重庆版。抗战胜利后,《大公报》上海、天津版等重新复刊。
张继木认为,无论是研究名人还是研究报纸的历史,这个建筑都是很有意义的。“现在像样的民营报纸旧址恐怕就是《大公报》这一家了,为数不多的。房子后面还保存着宪兵队的水牢,结合这两个历史亮点,是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教育后人的。”
对此,2月14日,武汉市江岸区房管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腾拆改造计划,属于“中山大道沿线重点工程”,“不归我们管,具体还要问武汉的国资公司。”
同日,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名负责改造项目的工作人员解释称,目前公司正在该区域进行历史风貌街区改造项目,“我们知道它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但我们不是要拆除它,就是把老房子修旧如旧,重新翻修,还原成它原来的样貌。”
然而,该建筑所属的扬子社区街道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却表示,并非是历史保护,“现在社区都在弄腾退的事情,据我了解是腾退,并不是保护,而且我们这里负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负责人也不知道这件事。”
2月15日,澎湃新闻联系到到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政府腾退办负责该区域建筑的董姓工作人员,他说,这里确切是腾退,跟征收性质一样。
这也正是韩梦佳和方少明的担忧所在,“有的说的腾拆,又有的说是历史保护,这两个概念相差很大,如果不搞清楚,房子很有可能就被拆了。”
对此,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政府腾退办负责该建筑的董姓工作人员说:“腾退就是保护,这里属于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保护。我们把它修缮好,它不会被拆的。”当澎湃新闻问到是否知道这里是《大公报》汉口版的旧址,他却回答:“并不知道,这里只是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保护。”
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和房东方少明都表示,希望在改造中能保留这所房子的旧貌,做个《大公报》旧址挂牌保护起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