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进科学家 | 一位守护中华的科学家,但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钱骥
他说:“太空也有个席位问题,中国不能在同步轨道上缺席!我们不能给中华民族丢脸”
他就是——钱骥。
钱骥
1917年,钱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普通小职员的家庭。“骥”是千里马的意思。钱骥父母的心愿是:儿子长大像千里马一样,志在四方。
1943年,钱骥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理化专业。1947年,受聘为中央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协助赵九章先生开创地球物理研究。
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研究院所属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和仪器、设备、全部资料等立即整理好,重点搬迁!钱骥冒着生命危险和赵九章所长一起,毅然拒绝了南迁的要求,决心留在大陆,为新中国保护了当时中国气象研究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同时也保住了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整个科研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钱骥他们保护下来的研究所被并入中国科学院。1950年,钱骥与赵九章等十八人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58年10月,钱骥(左)参观前苏联克里米亚天文台
虽然我们都认为,唯有天才方能造出伟大的作品,但今天我想说,无名的工人同样能够制造出毫不逊色的杰作。
1958年,中国启动了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代号“581任务”。
赵九章对钱骥说,搞卫星只能靠中国自己。为此他们坚持发奋努力的精神,带领着一支非常年轻的科学家队伍,进行人造卫星的预先研究,做出了中国人造卫星的设想方案和中国发展卫星的整体规划。
1958年10月,钱骥(右二)作为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成员访问前苏联。图为代表团部分成员参观雅尔塔里海港。
1959年到1964年底,钱骥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全面推动卫星预研项目进展。他先后组织和完善了6个研究室,在火箭探空、卫星总体等8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为人造卫星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1965年5月,在国际卫星系列规划会议上,钱骥报告了《发展侦察卫星的设想》。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正式组建卫星设计院,即“651”设计院,钱骥被任命为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和分系统技术设计。
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批准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的建议,将人造卫星工程代号定为 “651”。这标志着中国卫星正式从规划阶段进入了工程研制阶段。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在北京召开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的论证会。钱骥在会上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方案设想》的报告,这个报告实际上就是中国卫星探空事业的开端。
钱骥向周总理汇报方案,当周总理知道钱骥姓钱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事实证明,我们后来“两弹一星”辉煌成就的取得,三位钱氏科学家,即钱学森、钱三强、钱骥,在这一事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贡献。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我国试验通信卫星总体方案的初步设想很快出炉。钱骥提出了“一步走”的方案——直接发射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这一方案的成功实施,大大缩短了我国通信卫星与国外的差距,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74年,钱骥被任命为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任,为中国科学实验卫星和返回式卫星研制做了大量的技术领导和组织工作。1979年钱骥被任命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空间技术研究的预先研究工作。他在预研工作中特别关注卫星寿命的问题,安排了一批应用基础的研究课题。他非常重视预研工作的资料和积累,对国际国内情报进行了大量分析。经过努力,我国的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研制工作顺利推进。
在1979年召开的那次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钱骥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一个提案,申述了实验卫星的要求。最后,大会增加了一条法律条款——“允许实验卫星的位置精度可以保持在正负零点五度”。这为我国进行通信卫星的试验争取了主动权。大会结束后,钱骥说:“太空也有个席位问题,中国不能在同步轨道上缺席!我们不能给中华民族丢脸”。
1983年4月1日,积劳成疾的钱骥因胆囊癌住进了医院,在与病痛斗争的日子里,他的床头上堆放成一摞的资料和刊物,他一刻也放不下的是他提交的空间技术十年发展规划,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钱老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国家空间道路的发展。
1999年9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为23位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授勋。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叫史丽君的女士,她眼含热泪,感慨万千。因为这个奖,她是替丈夫领的,而她的丈夫钱骥,已经去世整整十六年了。
史丽君说:“几十年来,他总是百般忍让,与世无争。家里住房太挤,他不吭气;职称该调了,他不吭气;生病躺倒了,他不吭气;甚至每次在公共汽车上被别人挤扁了身子,他还是照样不吭一声。但只有一件事,他能够滔滔不绝讲个不停,那,就是卫星……”
二十三个“两弹一星”元勋中,只有两个人没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一个是于敏,一个是钱骥。
钱学森曾这样评价钱骥:“钱骥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科学家、工程师,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去世是中国人民的一大损失。”
原标题:《走进科学家 | 一位守护中华的科学家,但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钱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