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推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实践,刘君德获地理学科领域终身成就奖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通讯员 田波澜
2022-01-07 13:5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开展山川科考,也进社区观察,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君德。

刘君德 本文图片均为 华东师范大学 供图

日前,中国地理学会发布“2020-2021年度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评选结果,刘君德是获此殊荣的6位科学家之一。

刘君德,1937年生人,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他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60余年,在山区考察、政区地理、社区发展,尤其是推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实践,开拓中国特色的政区地理学新学科领域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1983年,时任华东师大地理系主任的刘君德,担任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科学考察队第三分队队长,带领地理、地质、生物等多学科教师深入皖南、浙西和福建省的建溪流域开展了长达5年的考察,主持完成百余万字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为省域与地方国土规划奠定基础,系列成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3年在皖南山区的考察

在山区考察中,刘君德发现“行政区划”这个非常重要、亟待开拓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需要深入研究。当时正值中国农村改革转向城市、区划体制面临大变革,他在皖南山区考察中发现贵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上书中央后得到了及时反馈,池州被恢复独立行政建制。

1990年代,刘君德在皖南等区域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中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现象,随即与他的第一位博士生进一步诠释,首创“行政区经济”的概念与理论构架。行政区经济理论发表之后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并迅速传播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其被认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全新理论。以行政区经济理论为坚实基础的政区地理新学科蓬勃发展。从1991年至2009年,刘君德培养了34位博士、25位硕士、8位博士后出站,他们广泛分布在高校、科研机构和行政机关,行政区划研究队伍迅速壮大。

1990年在福建武夷山考察

1990年代中期,刘君德敏锐地发现了上海市静安、长宁、普陀三区交界的传统的曹家渡商业社区的行政分割所带来的规划建设管理问题,他称之为“曹家渡现象”。作为城市政区研究向基层(街居)的延伸,他介入社区研究,出版了《中国社区地理》等专著。

1996年在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办公室与博士生及首位博士后讨论中国的区划问题

2002年,徐家汇社区地理课现场教学

与社会学家不同的是,他把社区发展与基层行政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建立中国城市纵向管理的“行政区-社区”体系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刘君德在长期科研实践经验基础上首创的行政区经济理论和行政区-社区体系理论,为人文地理学新兴学科(政区地理、社区地理)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学术基础。

退休之后,刘君德还主编出版了多部著作。“作为一名地理学工作者,我一生都在山区、政区、社区三种不同性质不同学科、但具有内在联系的领域中进行研究。”刘君德曾在与华东师大学子的交流中,这样说道。

    责任编辑:陈伊萍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