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思想周报|光靠背诵学不好古诗词,吃穿山甲是吃特权幻觉

普芮
2017-02-13 09:2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中国诗词大会》启示录:古诗词教育不应止于背诵

火了一个春节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周迎来总决赛,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少女武亦姝夺冠。节目热播引发关于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古诗文教育的思考。

在微信公号“文汇教育”的一篇报道中,武亦姝所在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感叹:在应试夹缝里传承传统文化有多难?他所在的教研组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文的量,远远超过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每年都有学生、家长乃至同行无法理解: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为什么要背这么多古诗文?

黄荣华则认为,“有些付出的收获并不在当下,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快速高效地达成一个高分”。学生之所以会认为背诵古诗文那么痛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人不同,阅读、记忆与自己的生活脱节的作品是很困难的。

而更大的阻力来自于应试的氛围。应试思维模式导致了古诗文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背离了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他以《中国诗词大会》某题为例:“李白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指谁?”正确答案“谢灵运”,可以在高中课本的注释中找到。然而,课堂上几乎没有老师会专门为学生讲述李白和谢灵运之间的渊源——“这教的是知识点,不是文化”,黄荣华说,这也导致这些知识点被快速遗忘,“‘应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诗文教育,没有课程设置、不融入日常教学是不可能落实的。”

黄荣华愿意在古诗文教育方面下此心血,是因为他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版图’有多大。”否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学生应在古诗文教育中,感知生命与周遭事物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自觉形成“文化史”的概念。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2月11日则在微博发声:“诗词大会对推广古诗词有好处,但更重要是读解——理解诗词意境,读懂诗词内涵。一代代家长都教孩子背《唐诗三百诗》,培养出多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成人?因为光靠背,是培养不出诗情的。机械性背出几百首诗,比的是最强大脑记忆力,与一个人的美学修养无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早发表文章《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指出诗词大赛“无非是拳怕少壮,年轻人心思简单,记性好,反应也快,‘飞花令’不就靠这两样么?”年轻人对文化偏好都很舍得下工夫,也有工夫可下。背诗词只是其中一种文化偏好,还有打游戏打得棒的,看动漫看得好的,写程序写得溜的……他认为:“电视台做节目聚众消费一下,也无可厚非。但非要把某种爱好抬高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步,反而就漏洞百出。”

杨早还提醒大家,《中国诗词大会》的男女比例相当悬殊。对此他表示“当年高考我就体会过这种痛,有些女同学真的能把整本教材连同注解全背下来……问题是光靠背背背,能济得甚事?我们这个社会是缺记忆力,还是缺创造力?”

新华社也发表评论《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止背诵》,认为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但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评论指出,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穿山甲?特权幻觉和药用想象

博主@Ah_cal 2015年7月15日的微博晒图配文。

“穿山甲”是上周舆论热议的另一个关键词。

事件源于一条陈年微博被突然挖出,震惊了网友:博主@Ah_cal 2015年7月15日在微博晒图配文,称自己在广西考察期间,受当地“李局长”、“黄书记”邀请,在其办公室吃了煮穿山甲,还表示“口感味道很好,已经深深的爱上这野味了!”他由此被称为“穿山甲公子”。

穿山甲已临近濒危,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食用穿山甲显然是违法行为。食用保护动物还和“局长”、“书记”等领导扯上关系,自然引爆了舆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2月8日晚通报称:2015年7月8日至10日,广西举办了“投资广西 走向东盟——2015年香港企业广西行”活动。活动结束后,该考察团个别成员自行留在南宁,并参加了私人组织的宴请活动,活动地点在某私营企业内部饭堂。经查,宴请活动相关费用由私人支付,参加宴请的公职人员只有自治区高校工委统战部原部长李宁一人,自治区投资促进局无人参加。据悉,李宁已于2016年5月因涉嫌受贿罪被检察机关依法逮捕。

而“穿山甲公子”本人即李加和。2月8日,“香港工商金融文化旅游界企业家赴广西投资考察团原组委会(2015年度)”刊登声明,强调2015年考察期间,考察团均按照当地接待规定集体吃自助餐。考察团于7月10日访问结束后即返港。但李加和未随团返回香港。此次事件与考察团无任何关系,纯属李加和个人行为。

央视新闻微信公号发表评论《“穿山甲事件”查实之后该是问责!》指出,让公众真正愤怒的,或许不仅是一只穿山甲的意外死亡,更有公职人员参与类似宴请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人们忍不住会联想:还有多少穿山甲被摆上餐桌?还有多少类似情况潜伏在冰山之下?真正的舆情焦点指向的是个别官员的真实作风,是八项规定在基层的执行力度,更是某些地方政商间依然存在的不可言说的暧昧关系。

文中有言:“一只穿山甲,触发了保护自然生态与守护官场环境的双重考题,都让人看到了其脆弱的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需要修复性保护,而规范官员的行为离不开群众监督与媒体监督,更离不开官员遵守规定,恪守底线。”

澎湃新闻社论《吃穿山甲,吃的是特权幻觉》则认为,理性来看,吃珍稀野味实在是一桩蠢事。野味普遍十分昂贵,野生动物却并不具备额外的营养价值。由于不少野生动物携带未知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还会产生健康风险。

但为什么不少人仍然痴迷于把穿山甲之类的野味端上餐桌?“根源在于部分人的畸形心理,他们认为消费野生动物有面子、有地位。吃的是野味,享受的是特权感觉。野味在一些‘高级场合’便具有了特殊的含义,所以吃上穿山甲才会成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文章点明:公职人员的野味消费通常与腐败联系密切。此类案例并不鲜见,中纪委曾通报某市原市委书记“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该市委书记嗜好野味,吃过“穿山甲、焖蛇、金钱龟、东青斑、金枪鱼等”,所有这些消费都由企业老板买单。广东番禺还曾查处一家专供官员吃野味的内部食堂。

针对此事件,国家林业局回应指出:如涉嫌非法收购、出售或者为食用而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涉及违法犯罪的,经查证坐实后,违法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穿山甲鳞甲。图片来自网络

2014年广西查获的走私活体穿山甲。视觉中国 图

众所周知,穿山甲是一种濒危的野生动物,多年前就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2016年9月28日,第17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缔约方大会上,全部8种穿山甲物种被从CITES附录II提升至附录I,从而在全球范围内禁止对穿山甲及其制品的一切国际商业贸易。

而那些迷信穿山甲有“神奇功效”的国人,为穿山甲的濒危负有相当责任。国内的穿山甲种群已经商业性灭绝,国际上非法贩卖的穿山甲大部分也是为了满足亚洲消费者的食用和药用需求。

腾讯·大家的文章《不好吃的穿山甲,快被中国人吃光了》引用CITES数据,中国穿山甲的数量在过去21年里,下降了90%;中科院动物所曾岩博士提供的信息是,“20世纪60年代至2004年,中国境内的中国穿山甲数量减少了89%~94%”。而根据2008年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穿山甲数量“大致在25100到49450只之间”。

作者宋金波解释“人类为什么要去捉穿山甲”:除了容易下手,分布普遍,就是因为穿山甲对人类“有用”了。

穿山甲胆小的习性和单一的防护措施,虽然不惧虎豹,对人类来说,却几乎找不到多少比它更容易捉的动物了。

而穿山甲主要的用处,一为食用,二为药用。可事实上,穿山甲肉不好吃,并且穿山甲是病毒和寄生虫比较严重的野生动物之一。因此,穿山甲被认为更有价值的在于药用:“穿山甲为我国特种药用动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鳞甲、肉均可入药。其药用部位主要为其鳞甲,药材名穿山甲,是名贵的中药材;穿山甲肉也供药用,药材名鲮鲤。穿山甲性微寒、味咸,具有消除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消肿止痛等功效。”

但宋金波指出,穿山甲鳞甲入药,关键词是一个“通”,通经通乳,据说与穿山甲擅打洞有关,“可偏偏这一功用,即使在中医典籍中,也是没有依据的”。至于穿山甲鳞甲的药用功能,固然有《中国药典》的支持,但起点也不过是“以形补形”或类似的脑洞大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其疗效与大多数中成药一样,缺乏双盲实验等检验流程,同时也不存在有效成分。化学分析下来,穿山甲鳞甲的成分与人的脚趾甲区别不大,烧灰炮制后还容易重金属超标。

这样的一种药材,因为大体对人体无害(不像雄黄汞之类),而且价格够贵(每克十几元),利润够高,有些医生会在不必要的方子里加一克,以提高销售额,由此成为中药的基本药材之一。官方公布的数据,“2008年到2015年,年平均消耗总量达2.66万公斤”,相当于数万只穿山甲因此丧命。这还是“合法”的数据,另外的走私、假货,就无法统计了。

因此,宋金波表示特别同情穿山甲。有些动物因为对人类“有用”,不得不付出生命代价,越是有用,越难自保。但穿山甲确属无妄之灾,导致它灭族的“有用”,全是构陷与想象。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