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程千帆: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
原创 程千帆 生活书店 收录于话题#艺术文化 1 个 #生活书店新书推荐 64 个 #2021新书 70 个 #诗歌 1 个 #杜甫 1 个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代诗歌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它成就卓著,是在社会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开放、艺术文化高涨的推动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
近期生活书店推出的“名家谈诗词”系列丛书中《唐诗的历程》精选程千帆先生说诗文章二十六篇,编为“研究方法”“古诗探索”“新旧诗说”三部分,考索详尽,善于升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神、形、特色等做了深入有据的阐发。读者可凭藉书中指授,一览中华诗词的奥妙并习得欣赏诗词的方法。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
——读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
文丨程千帆
一
天宝五载(746),杜甫结束了他的长期漫游生活,在长安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十年,销磨掉了他的整个生命的 约六分之一,而在这约六分之一的时间里,他创作了现存 诗篇约十分之一。在这十年中写的诗虽不算多,但却有一 些杰作,为安史乱后诗人攀登祖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 顶峰作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冬天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特别引人瞩目,有人认为它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是诗人跨越自己和别人前此已达到的境界的一个新起点。诗篇本身发射的强烈光芒证明,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篇 大诗的出现,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孤立的现象。在诗人 写成这篇总结式的杰作之前,他已经过一段很长的探索历 程,才由迷茫而觉醒,成就了他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写于与此同时的许多其他诗篇,足以互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但《饮中八仙歌》在长安十年,甚至在杜甫毕生的诗作中,都是很独特的。评注家们早已注意到它在艺术上的 创造性。不断地在艺术上进行新的探索,是杜甫自己规定 的、死而后已的任务。这篇诗体现了他在诗形上一次独一 无二、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大胆尝试,这是很明显的。但这 篇诗是作者在什么心情之下写成的?其所采用的这种特殊 形式和诗篇内在意义的关系又是如何?都还是需要进一步 探索的问题。
讨论到诗人写作这篇诗的心情,就不能不涉及它产生的年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卷首《少陵编年诗目谱》天宝五载至十三载(754)下云:“开、宝间诗,于全集不过十分之一,有不得专系某年者。”这似乎不是浦氏一家之言,从宋以来,为杜诗编年的学者,对安史乱前的作品,大都采取了这种宜粗不宜细的想法和做法。如黄鹤《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卷二论《饮中八仙歌》年代云:“蔡兴宗《年谱》云天宝五载,而梁权道编在天宝十三载。按史,汝阳王天宝九载(750)已薨,贺知章天宝三载 (744)、李适之天宝五载、苏晋开元二十二年(734)并已 殁。此诗当是天宝间追忆旧事而赋之,未详何年。”此说不失为闳通之论,故为仇氏《杜诗详注》所采。
学人始有申蔡说,认为“这大概是天宝五载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的,理由是他“往后生活日困,不会有心情写这种歌”。说得详细一点,则是这种论点的持有者认为:《饮中八仙歌》乃是杜甫以自己的欢乐心情描绘友人们的欢乐心情的作品。而诗人这种欢乐的心情,只有初旅长安那一段时期中才可能具有,因而这篇诗的作期也决不会太迟。
由于史料的限制,今天要考证出《饮中八仙歌》的确实作期,不免近于徒劳。但杜甫写这篇诗时的心理状态却还是可以探索的,值得探索的。如果这些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确定此诗的大体年代。
二
八仙原是汉、晋以来的神仙家所幻设的一组仙人。旧题后汉牟融的《理惑论》中就提到“王乔、赤松八仙之箓”。陈沈炯《林屋馆记》也提到“淮南八仙之图”。先友浦江清教授据此二证指出:“汉、六朝已有‘八仙’一词,所以盛唐有‘饮中八仙’。”又云:“据李阳冰说:当时李白 ‘浪迹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崔宗之等目(或作自)为八仙之游,朝列赋谪仙人诗凡数百首’。所以‘饮中八 仙’一名非杜甫所创。而且杜甫诗中有苏晋而无裴周南。一说有裴周南。而八仙之游在天宝初,苏晋早死了。要之,唐时候有‘八仙’一空泛名词,李白等凑满八人,作八仙之游,而名录也有出入。”
浦先生还认为,所谓“饮中八仙”,并非固定的哪八个人,而且也并非同时都在长安。这是事实。由此,我们也无妨推断,这不固定的八个人,乃至杜甫和他们,也不一定彼此都是朋友,都有往来。浦先生对我们的宝贵启示是:杜甫虽然极为成功地塑造了这八位酒徒的形象,但诗篇所要显示的主要历史内容,并非是他们个人的放纵行为,而是他们这种放纵行为所反映的当时政治社会情况、一种特定的时代风貌。有的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以为诗篇所写的是盛唐诗人们所共有的“不受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从表面上看,是可以这么理解的。但如根据现有史料,将这些人的事迹逐一稽检,就不难看出,这群被认为是“不受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 放”之徒,正是由于曾经欲有所作为,终于被迫无所作为,从而屈从于世情俗务拘束之威力,才逃入醉乡,以发泄其苦闷的。这当然也可以认为具有个性解放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却并不具有富于理想的、引人向上的特征。如果按照通常的说法,浪漫精神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则“饮中八仙”的浪漫精神很难说是从属于前者。李阳冰说李白 “浪迹纵酒”,是“以自昏秽”,是很深刻的。事实上,“饮中八仙”都是如此。
▲ 蔡琇 《饮中八仙图册》 设色绢本
现在,让我们来依次看看这八个人。
从唐史所载简略行事来看,贺知章是一位善于混俗和光的官僚,“言论倜傥,风流之士”,“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天宝三载(744),他出家当了道士,回到家乡会 稽,不久就以八十六岁的高龄逝世。他流传的事迹既少, 作品也不多,但仍然可以看出,就文学才名来说,他在当 时颇有地位,而就政治来说,他却是以开元盛世的一个点 缀品而存在的。他晚年辞了官、出了家、还了乡之后,曾 以愉快的心情作了题为《还乡偶书》的七绝二首。第一首即“少小离家……”,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更能表达他脱离 了名利场以后的轻松心绪的,却是第二首:“离别家乡岁 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 波。”这首诗,一个善于吟咏的读者,是应当可以体会其 十分丰富的内涵的。元稹在《连昌宫词》里,濡染大笔, 以浓墨重彩直写开、天治乱:“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而在贺知章笔下,却出之以淡墨点染。“近来人事半销磨”寥寥七字,不也透露着当时政局的大转折吗?不同的是,贺知章虽然身当其境,而他所作出的反应,却不过是“常静默以养闲,因谈谐而讽谏”。讽谏既无实效,剩 下的也就只是养闲了。但这一点轻轻的感喟,也可以证明,他并不以自己所处的时代和遭际为满足。杜甫笔下的汝阳王李琎是兼有狂放和谨慎两重性格的矛盾统一体,或一位貌似狂放实极谨慎的贵族。《饮中八仙歌》所写“三斗始朝天”的狂者和《八哀诗》中所写“谨洁极”的郡王就是一个人,不仅是符合事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唐朝开国起,在皇位继承这个对于封建政权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激烈的权力斗争始终没有中断过。
▲ (传)明 仇英《画连昌宫词》(局部)
从高祖到睿宗的皇子们,由于直接或间接卷入这种性质的 斗争而死于非命的,不在二分之一以下,也从没有一位长 子能够身登大宝。李琎的父亲李宪本是睿宗的长子,可是 在讨平韦后及太平公主、兴复唐室的事业中,第三子隆基 即后来的玄宗却立了大功。于是明智的李宪便坚决要求根 据立贤不立长的原则,推让玄宗作太子,从而避免了重蹈 高祖时代长子建成与太宗之间所发生的那种家庭悲剧的覆 辙,并获得了一个很体面的下场,死后被破例谥为“让皇 帝”。但李琎,作为李宪的长子,是天然处在一种嫌疑地位的。更使得这位郡王感到尴尬的,则是他相貌出众,又长了一部和他高祖父太宗一般的“虬须”。
认为人的相貌体现富贵贫贱并和命运很有关系这种迷信,起源甚早,先秦以来,颇为流行。以致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况、王充都不得不在他们的著作中作出专题批判。可是这种习惯的落后思想,在它还对统治阶级有利的时候,是无法清除的。据两《唐书》本纪,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就是“骨法非常,必为人主”。而且,“贵人必有贵子”。太宗李世民更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李琎既然如杜甫所写的那样,自然也就难免嫌猜。唐人小说记载玄宗精于相术,曾判断安禄山只不过是一条猪龙,成不了大气候。又判断李琎虽然一表堂堂,却并不是帝王之相,但这并不能排除别人对此作出相反的判断,如果在政局变化中,有人需要利用李琎的天人眉宇作号召的话。李琎显然意识到这一点,故而就明智而机警地以“谨洁”和狂放来表示自己既非作皇帝的坯子, 也绝无那种野心。他终于在富贵尊荣中得保首领以没。这位郡王看来品德不错,也能礼贤下士,所以杜甫对他颇有好感。但在送他的两篇篇幅不算短的诗中,竟除谏猎一事外,举不出他对朝廷有何献纳,而谏猎,也不过是沿袭司马相如的老一套而已。我们可以推测,李琎对当时政治社会问题不可能没有意见,但他也不可能提出来。因为喝酒总比进谏安全,这一点他十分明白。
李适之是恒山王承乾之后,官至左相,故《新唐书》 将其列入《宗室宰相传》。他“以强干见称”,“性简率,不务苛细,人吏便之”。虽然嗜酒,但“夜则宴赏,昼决公务,庭无留事”。然而由于性格粗疏,终于被口蜜腹剑、不学有术的阴谋家李林甫所排挤,服毒自杀了。诗篇特地概 括了这位宗室宰相下台后写的诗句,泄露了杜甫对他的悲剧的丰富同情。
崔宗之曾被喜欢识拔后进的前辈韩朝宗所引荐。为人 “好学,宽博有风检”。后以侍御史谪官金陵,与李白交游唱和。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他以“有风检” 的性格来从事这种工作,在政治不够清明的时代,必然无法忠于职守,为所当为。这也许就是他后来被贬谪的原因。《世说新语·言语》篇:“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 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诗美宗之为 “玉树”,正暗示他是齐国公崔日用之子,注家或未留意。同书《简傲》篇“嵇康与吕安善”条注引《晋百官名》:“(阮)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此事人所共知。“白眼望青天”,可见在这位出身高门的“潇洒美 少年”目中,人间无非凡俗,所以只好不看厚地而看高天了。这就刻画出了他内心的寂寞。
苏晋“数岁能属文”,被人誉为“后来王粲”。开元十四年,知吏部选事。当时已用“糊名考判”,而他却“独多赏拔”,即不以弥封的考卷,而以平日的名声为重,来选拔做官的人。因此“甚得当时之誉”。可是后来与世推移,却皈依佛法,吃长斋了。但又常常要喝酒,这便破坏了佛教信徒应当坚持的戒律。我们不妨认为:以禅避世,以醉逃禅,是苏晋思想感情变化的三个阶段。禅可因酒而逃,说明宗教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寄托。信教是寄托,饮酒又何独不然?所以诗篇写的虽只是酒与禅之间的矛盾,而实质上则是二者与其用世之心的矛盾。
▲ “饮中八仙”之五 苏晋 蔡琇 绘
李白是人们所熟知的。《饮中八仙歌》所写有关他的情节,亦见范传正所撰《李公新墓碑》,可能是诗人受玄宗尊宠时的事实。但其所写是李白醉后失态,如此而已,决非如苏轼所说的“戏万乘若僚友”。这在以皇帝为天然尊长的封建时代里,是绝无可能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与将李 白当成一个完全超现实人物的观点有关。王闿运曾经指出:“世言李白狂,其集中《上李长史书》但以误认李为魏洽,举鞭入门,乃至再三谢过,其词甚卑,何云能狂乎?又自作荐书令宋中丞上之,得拜拾遗,诏下已卒,亦非轻名爵者。”可见李白不仅不能做到“戏万乘若僚友”,即苏轼同时说的另一句“视俦列如草芥”也难于真正做到。我在另外一个地方,曾经这样地评论李白:“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这是可悲的误会。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完全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得有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既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物质享受在内),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而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所以,《饮中八仙歌》中李白的形象也只是不胜酒力,并非愿意装乔。杜甫恰如其分地透露了他尊敬的前辈性格中固有的世俗性成分与突出的超现实性成分的巧妙融合。这与王闿运之观人于微、即微知著相同,都比苏轼及其追随者故意抬高李白的论点更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李白。
▲ “饮中八仙”之七 张旭 蔡琇 绘
对于张旭的生平,特别是他在政治方面的事迹,今日所知甚少。宋朱长文称其“为人倜傥闳达,卓尔不群,与游者皆一时豪杰”。大概也是根据现存关于他的书法艺术史料加以概括之辞。但《饮中八仙歌》所写这位书家的形 象,证以现存其他记载,却是真实的。书法作为客观世 界的形体和动态美的一种反映,它必然(尽管是非常曲折 而微妙的)会表现出书家对整个生活的看法和自己的审美 趣味与理想。他“善草书而嗜酒,每醉后呼叫狂走,索笔 挥洒,变化无穷”。“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 神,不可复得也”。又曾对邬彤说:“‘孤蓬自振,惊砂坐 飞。’予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于此矣。” “孤蓬” 二句,出鲍照《芜城赋》,它成功地写出了在荒寒广漠的 境界中大自然的律动。张旭用来形容自己草书的风格,是 值得玩味的。从诸书所载及易见的张书真迹如《古诗四帖》 等看来,他所追求的是对已经成型的书法规范的突破,要以自己创造的点画与重新组合的线条来征服空间。这也就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驯服态度。
除《饮中八仙歌》外,焦遂仅以隐士形象出现于唐人小说袁郊《甘泽谣》中。但在杜甫笔下,焦遂主要的却是一位思辨者。赵彦材云:“《世说》载……诸名贤论《庄 子·逍遥游》,支道林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又江淹拟张廷尉诗云:‘卓然凌风矫。’……《新唐书》云:‘李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修,与焦遂等为“酒八仙”。’则遂亦平昔骜放之流耳。饮至五斗而方特卓,乃所以戏之,末句又以美之。”仇兆鳌云:“谈论惊筵,得于醉后,见遂之卓然特异,非沉湎于醉乡者。”所释能得诗意。简单地说,焦遂是酒后吐真言,只有喝到一定程度,才能无拘束地发挥他那骜放的风格和高谈雄辩的才能,树义高远,不同凡响。这和描写张旭醉后作草,用意正同。即他们平时的性格是受抑制的,只有借酒来引爆,才能产生变化,完成本性的复归。
如果我们对这八个人的思想行为的论述不甚远于事实,那就可以断定,“饮中八仙”并非真正生活在无忧无虑、心情欢畅之中。这篇诗乃是作者已经从沉湎中开始清醒过来, 而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对在这一特定的时代中产生的一 群饮者作出了客观的历史记录。杜甫与“八仙”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
三
《旧唐书》李林甫、杨国忠等传论云:“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这和元稹《连昌宫词》的 论调是一致的。这种意见虽不无将历史变革的原因简单化 之嫌,但他们指出玄宗一朝之由治而乱,其转变并不开始 于天宝改元以来,而是开元时代就已经开始,这却是正确 的。如果我们把开元二十二年(734)李林甫拜相作为这一 重大转变的显著标志,大致不会与史实相差过远。
杜甫是玄宗登基那一年(712)出生的。他在高宗、武后以来封建经济日益上升、国势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所以从唐帝国的繁荣富强中形成的社会风气在杜甫笔下也有所反映。在《忆昔》中,他详细地描写过“开元全盛日”的情况;在《壮游》中,他又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从幼至长的浪迹生涯。这就是说,他在到长安之前,乃至初到长安的时候,是和当时的许多诗人一样,沉浸在盛唐时代“那种不受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中的。如果我们将杜甫的《今昔行》与李白的《行路难》、王维的《少年行》合读,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但与此同时,我们却从杜诗里察觉到一点与众不同的生疏信息,那就是一种乐极哀来的心情,例如《乐游园歌》、《渼陂行》之类。这是由于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逐步认识到:当时政治社会情况表面上似乎很美妙,而实际上却不很美妙乃至很不美妙。他终于作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那样的总结。
▲ 张瑞图草书节录杜甫《渼陂行》
《乐游园歌》《渼陂行》等写诗人自己之由乐转哀,由迷茫而觉醒,显示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和谐一致,所以篇终出现了“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和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富有思辨内蕴的咏叹。而《饮中八仙歌》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直觉感受的产物。杜甫在某一天猛省从过去到当前那些酒徒之可哀,而从他们当中游离出来,变成当时一个先行者的独特存在。但他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为、乐其非所当乐的生活悲剧,最初还不是能够立即体察得很深刻的,因此只能感到错愕与怅惋。既然一时还没有能力为这一群患者作出确诊,也就只能记录下他们的病态。这样,这篇诗就出现了在一般抒情诗中所罕见的以客观描写为主的人物群像。同样,这篇诗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今夕行》与《乐游园歌》《渼陂行》的中间环节。它是杜甫从当时那种流行的风气中挣扎出来的最早例证。在这以后,他就更其清醒了,比谁都清醒了,从而唱出了“安史之乱”以来的时代的最强音。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起,杜甫以其前此所无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显示了无比的生命力,而且开辟了其后千百年现实主义诗歌的道路。列宁说过:“当然,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过去和将来的成分交织在一 起,前后两条道路互相交错,……但是这丝毫也不妨碍我 们从逻辑上和历史上把发展过程的几个大阶段分开。”杜甫的创作,在“安史之乱”前后显然不同,至少应当分为两个大阶段来研究。但如果我们注意到《饮中八仙歌》是杜甫在以一双醒眼看八个醉人的情况之下写的,表现了他 以错愕和怅惋的心情面对着这一群不失为优秀人物的非正常精神状态,因而是他后期许多极为灿烂的创作的一个不显眼的起点,这并非是不重要的。这也正是过去和将来交 织在一起,前后两条道路互相交错的一例。
由于我们认为《饮中八仙歌》的产生过程有如上述,所以也认为它不可能写于初到长安不久的年代里,而应当迟一些,虽然无法断定究竟迟多久。
四
关于本篇在艺术上的创造,前人所论已多,无须重复。我们只想着重地指出一点,即诗人在这里找到了最恰当的、能够突出地表现那个正在转变的时代的素材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
沉湎于酒,是这八个人所共同的,但在杜甫笔下,他们每一个人都显示了各自行为、性格的特点,因而在诗篇中展现的,就不是空泛的类型,而是个性化了的典型。他们的某些事迹,如上文所已经涉及的,莫不显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生活道路和生活观点,虽然最后总起来可以归结为“浪迹纵酒”,“以自昏秽”,或如颜延年之咏刘伶:“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如贺知章“骑马似乘船”,以切吴人;李琎“恨不移封向酒泉”,以切贵胄;以及宗之仰天,苏晋逃禅,张旭露顶,焦遂雄辩,都是其习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自然流露,而为诗人所捕捉。如果不是非常熟悉他们,是很难了然于心中、见之于笔下的。由于将深厚的历史内容凝聚在这一群酒徒身上,个性与共性得到高度统一,所以开元、天宝时代的历史风貌在诗篇中便显得非常突出。
▲ “饮中八仙”之八 焦遂 蔡琇 绘
《饮中八仙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便是,就一篇而言,是开头无尾的,就每段言,又是互不相关的。它只是就所写皆为酒徒、句尾皆押同韵这两点来松懈地联系着,构成一篇。诗歌本是时间艺术,而这篇诗却在很大的程度上采取了空间艺术的形式。它像一架屏风,由各自独立的八幅画组合起来,而每幅又只用写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每个人的神态。这也说明,杜甫在写这篇诗时,有他独特的构思,他是想以极其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群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从而表现出一个富有个性的时代—— 开元、天宝时代。
我们都很熟悉杜甫善于用联章的方式来表现广阔的生活内容,因此很钦佩他晚年所写的《八哀》《诸将》《秋兴》 等组诗,《饮中八仙歌》却反过来,将一篇诗分割为八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而又众流归一地服从于共同的主题。虽然其后这种形式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但终究是值得重视的创造。
一位能够将自己的姓名在文学史上显赫地留传下来的诗人,其成长过程几乎无例外地是这样的:他无休止地和 忠实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与此同时,也不倦怠地和巧妙地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为了能够这样,他不得不煞费 苦心,在生活中不断深入,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努力突破别人和自己所已达到的境界。他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每每留下了可供后人探索的鲜明轨迹。而这些纵横交错的轨迹的总和便体现了文学史的基本风貌。
《饮中八仙歌》是杜甫早期诗作发展轨迹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清醒的现实主义的起点。
本文摘自《唐诗的历程》
程千帆 著 张伯伟 编选 导读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新 书 推 荐
《唐诗的历程》
程千帆 著,张伯伟编选/导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1.8
内容简介
《唐诗的历程》编选程千帆诗歌研究文论二十六篇,分列“研究方法”“古诗探索”“新旧诗说”三部分。开篇六文围绕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所依循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文艺学与文献学精密结合”这一“两点论”。随后篇目作为举隅,从总类、演进以及具体诗人诗作等角度,予以阐说。在较有代表性的《韩愈以文为诗说》《相同的题材与不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四篇桃园诗的比较》《李白〈丁督护歌〉中的“芒砀”解》《杜甫〈诸将〉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等篇目中,提出不同阐释的同时也力求考索详尽,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神、形、特色等予以深入有据的分析。书稿最后部分别具心裁地选录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具代表性新诗的诗评三篇(评戴望舒、于赓虞),作为相对于古典诗歌的新诗诗评,供读者对照研究和参考。
作者简介
▲ 程千帆
程千帆
程千帆(1913—2000),湖南长沙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后在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执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旁及校雠学、历史学等。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著有《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闲堂诗文合钞》等。
张伯伟(编选/导读)
张伯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诗学、域外汉籍研究。作为程千帆先生的弟子,先后编纂过《程千帆诗论选集》《桑榆忆往》《程千帆古诗讲录》等书。
目前已出版《词体与声情》《诗坛点将录》《唐诗的历程》《填词与选调》《词的真伪与高下》,预计2022年全部出版
《词体与声情》夏承焘著 陈水云编选、导读
《诗坛点将录》钱仲联著 罗时进编选、导读
《唐诗的历程》程千帆著 张伯伟编选、导读
《填词与选调》龙榆生著 曹辛华编选、导读
《词的真伪与高下》唐圭璋著 王兆鹏编选、导读
《词史与词境》詹安泰著 彭玉平编选、导读
《奇气灵光之境》缪钺著 缪元朗编选、景蜀慧导读
《诗可以歌》任中敏著 张之为、戴伟华编选、导读
《诗的传统与兴味》余冠英著 刘跃进、蔡丹君编选、导读
《诗的活力与新原质》林庚著 葛晓音编选、导读
原标题:《程千帆: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