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OLED闪耀CES 2022:产业协同发力,市场引爆在即

2022-01-07 0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风向标,CES 2022对于预判产业和市场趋势,有着重要作用。就电视行业来看,OLED无疑是2022年的热点和风口。

具体来看:索尼在CES 2022期间发布了首款采用QD-OLED面板的旗舰电视Bravia XR A95K;三星电子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展示其首款QD-OLED电视,但荣获CES 2022最佳创新奖也从侧面说明,这款电视的面市已经进入倒计时;LG则推出了两款OLED电视,其中97英寸4K分辨率G系列,成为当前最大的OLED电视,而C系列增加了42英寸规格,取代48英寸成为最小的OLED屏,由此OLED电视的尺寸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另外,CES主办方CTA早前官宣了CES 2022获奖名单,视频显示品类中获奖的电视产品,有一半左右都是OLED电视,分别来自三星、索尼、LG、创维等头部电视企业,其中创维推出的OLED变形电视W82还获得了游戏类的CES 2022创新奖。

整体观察来看,一个产业协同发力的OLED电视时代已经到来,OLED电视市场在更大规模量级引爆,已成必然。

OLED电视发展势能强劲:市场逆增,阵营扩大

2021年,新型显示技术百花齐放,OLED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先发的产业优势,整体市场逆势大幅增长,成为电视行业为数不多的闪光点。

从市场来看,OLED电视市场在高速成长。Omdia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OLED电视全球出货量达到272.6万台。其中,一季度出货量为119.2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二季度出货量为153.4万台,同比增长2.7倍,全球市场占有率较上季度的8.9%上升2.8个百分点至11.7%,创下历史记录。从全年来看,2021年全球OLED电视市场将从去年的365万台增长约70%,达到610万台。

要知道,全球电视出货量在2021年正在经历7%左右的下滑,OLED电视却有着70%的逆势高增长,这说明电视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正在向有利于OLED电视的方向发展,OLED电视也成为拉动电视市场增长的强劲动力。奥维、群智咨询等机构还预测,2022年OLED电视市场将继续两位数成长,销量规模逼近千万台。

从产品端来看,高端、大尺寸成为OLED的显性标签。2021年第二季度,OLED电视的平均售价为2053.4美元,是液晶电视平均售价512.3美元的4倍多。另外,OLED的大尺寸占比在持续上升,2021年以来77英寸以上的OLED电视出货量市场占比为17.6%,并且该比例在持续上升,80英寸以上OLED电视市场规模二季度全球出货量约为8000台,预计2022年将翻一番。

Omdia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市场的OLED电视产品销售额为84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14.6%。按销量计算,OLED电视在高端市场的份额2017年为1.3%,2020年为2.7%,预计2021年将增加至4.5%。

再从产业端来看,索尼、LG进一步加码OLED,其中索尼在CES 2022上发布了首款QD-OLED旗舰电视,进一步丰富上游供应链的选择性;LG则将OLED电视的尺寸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更多人群和场景的覆盖。另外,此前一直徘徊于OLED阵营之外的三星,在2021年宣布加入OLED阵营,其首款QD-OLED电视呼之欲出。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厂商,三星继LG、创维、索尼之后投身OLED阵营,不仅进一步加强了OLED阵营的整体力量,而且体现出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主流代表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据统计,2021年全球已有20个品牌加入到OLED阵营,覆盖几乎所有主流电视厂商,一个产业链协力推动OLED发展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整体市场逆势增长,高端大屏份额逐年攀升,产业阵营持续扩张,OLED电视市场已经建立起强劲的发展势能。

核心玩家创维:笃定OLED赛道,主导差异化创新

一直以来,中国市场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市场。近些年,OLED电视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不断提升,而这离不开中国OLED电视核心玩家创维的推动。

过去10年,对于新型显示技术的战略选择,很多中国电视企业都有过摇摆。但创维在OLED电视这条赛道上,却从来没有犹豫和徘徊过,这也让如今的创维OLED电视在产品、技术、市场等多维度都建立起竞争壁垒。

从产品来看,创维OLED电视创造了诸多国内外“第一”。创维从2008年开始跟进OLED技术,在2013年推出了国内首台OLED电视,随推出的OLED曲面电视、AR OLED电视、屏幕发声电视等产品也创造多了个国内外“第一”。

从技术来看,创维是中国最具差异化创新实力的电视企业。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OLED电视建立与传统液晶电视差异化的形态非常重要,于是能否实现OLED模组自制(OBM)成为一大关键。所谓OBM,就是由电视厂家独立完成OLED模组的研发设计、系统测试以及制造生产的全过程,OBM能力代表着电视厂家强大的研发、制造、供应链等综合硬实力。

创维是中国首家具备OBM能力和资质的电视厂家,OLED相关专利已达百余项。得益于首屈一指的OBM能力,创维OLED电视实现了形态的差异化创新,已研发推出了4款OBM产品,包括壁纸OBM电视W81系列、屏幕发声OBM电视S81 Pro系列、创维变形OBM电视W82、创维锋薄OBM电视S82。

差异化技术实力还体现在画质水平上。与其他一些电视企业在画质方面主要依赖上游企业提供的OLED面板不同,创维OLED电视通过OLED面板+自研黑科技,让整体画质水平领跑全行业。例如,创维自研的AI画质引擎,可以通过AI技术对画面图像进行搜索、识别和重构,逐帧实时全面优化画质,包含超级清晰度SR、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MEMC、动态目标重塑NR、精密平滑处理DPCS、酷睿炫彩ACM、AI场景画质优化、星罗棋布AI控光、AI动态范围扩展等功能。

再例如,创维OLED电视有着创维30+画质调校技术的支持,在画质表现及专业显示性能方面建立了稳固的差异化优势,可在色彩、对比度,清晰度,降噪、运动、Local dimming、HDR等七大模块获得精细化的打磨。超过30年的画质调校技术积累,包括“专业画质测试序列库”、“逾500画质体验测试用例”等,显然不是其他企业可以在朝夕之间复制的,这构成了创维OLED电视的差异化技术竞争力。

产品技术的领先,还最终转换为市场的领先。在国内市场,据奥维云网(AVC)数据,2021年创维电视OLED线下渠道销量市占率继续领跑行业。与此同时,创维在海外市场的OLED产品销量也录得亮丽的增长。

战略上笃定坚守赛道,战术上持续差异化创新,创维无疑已成为中国OLED电视市场最核心的玩家,同时也是最具“长期主义”精神的核心玩家。

“长期主义”价值典范:重构竞争范式,推动高端换代

用超过30年时间积累画质调校技术,用超过10年时间坚定推动OLED电视的发展,创维电视“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笔者看来,“与时间做朋友”的创维,对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长期主义”的价值典范:

第一,引导建立起价值竞争的新范式。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是近10年来电视行业的基调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此基调之下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内卷成为行业企业不可承受之重。创维坚持技术驱动,坚守高端OLED赛道,不断拉高技术竞争门槛,让技术底色下的价值竞争逐渐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范式。

比如,索尼在CES 2022上首次发布支持AI摄像头的Bravia Cam的QD-OLED电视,而创维电视早在2019年就发布了行业首款搭载AI摄像头的电视产品Q80,如今搭载AI摄像头的电视产品超过16款,其中就包括S81 Pro、W82、W92、S82等旗舰OLED电视产品。可以说,创维不停探索向前,不仅带动了创维电视的高端化发展,在比拼技术创新的大环境下,客观上也让行业企业有了更大的创新动力。这样的竞争,实际上是良性的,有助于推高行业的整体水准。

第二,推动了新型显示技术的升级换代。从CRT到液晶,电视产业经历了普及型的发展红利。但随着液晶产业的成熟和存量时代的到来,以OLED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却迟迟未能形成普及之势。创维通过大量的产品、技术创新,通过锲而不舍的市场教育,让OLED电视成为高端换代的主流产品,也形成带动了包括20多家主流企业参与的产业阵营。

第三,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在全球显示产业中,中国品牌具备制造和规模优势,但品牌溢价能力长期不足。以OLED为抓手,创维2019年以来积极推动品牌的高端化、科技化、年轻化转型,不仅让创维电视有了更大的增长想象空间,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品牌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对于电视行业来说,OLED的时代已经到来。从CES 2022和产业现状来看,以创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OLED电视这个朝阳赛道,实现了与三星、索尼、LG等国际巨头比肩而立,成为中国乃至全球OLED电视领域的核心玩家。OLED电视行业布局10年,画质调校技术积累30年,手握OBM模组自制、AI画质引擎等差异化技术能力,创维电视用“长期主义”的坚持,正在迎来品牌升级和市场换代的收获期。(钉科技原创,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钉科技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