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湖北夫妻两万块造房住:没房贷,人生未来30年都是自由的

2022-01-06 13: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7年,90后夫妇波波和小放,

回到了家乡湖北广水。

他们就地取材,

将粘土、沙子、稻草,

搓成土球,塑成小屋。

波波一家居住的土团小屋

两年之后,

造价仅2万元的小屋破土而出,

它造型可爱,有上下两层,

还有大跨度的异形窗户,

内设的自然空调,

让家里冬暖夏凉。

除此之外,他们还陆续建造了,

春天用来育苗的穹顶暖房,

和更大的活动空间土团教室。

用于育苗的穹顶暖房

土团教室,波波一家和志愿者们在这里举办各种活动

在这里,什么都靠自己做,

春天育苗,夏天制皂,

秋日种树,冬日做土炕……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几千年前的《击壤歌》,

唱的就是他们的生活。

一家三口,

以及前来体验的志愿者,

十个人的月均日常消费,

不超过1000元(水电和建材除外)。

波波说:“在城里,我们要工作30年,

才可能拥有自己的一套房。

现在我们用了两年时间,造土团小屋,

剩下的28年,我们就是自由的。

自述 尚剑波

撰文 严奕 责编 倪楚娇

土团小屋不好去。

本地司机都在土路的岔口前打电话求助。十几分钟的路程外,超市的营业员看到土团小屋的照片,更是惊讶:“我怎么都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好看的房子啊。”

到达之前,我们对土团小屋的期待,还停留在夏秋之际。树林和田地黄绿相间,小屋半掩其中。夕阳照暖了土墙。

不巧的是,采访时已经入冬,湖北的风刮走了这些温暖的颜色。迎面而来的萧瑟、清冷,让我们担心起波波一家的生活。

但一打开土团小屋的门,看到的却是,自然生活带给人的生机勃勃。

给孩子讲绘本故事

屋里很暖和,女主人小放招呼我们喝茶、吃烤橘子。她说,听到我们要来,男主人波波才难得去镇上剪了头发。来这里体验生活的志愿者们笑着附和,他们都喜欢坐在地上闲聊,商量接下来的计划。

看着放下行李立即开始工作的我们,小放不禁感慨:“外面的生活太不一样了,这里没什么要着急的地方。”

波波正带着大家建土沙发

波波计划建一个土沙发,为的是日后散步的时候,能有一个没遮挡的地方,坐下来,看看风景。

波波的儿子,4岁的小土团,刚从菜地里摘完白菜,又拿了一节胡萝卜在手里啃,他穿着胶鞋跑过来的时候,建造就开始了。

踩出来的土团材质均匀

沙子是骨料,稻草是筋脉,粘土是血肉,都是就地取材。一圈又一圈,踩泥的志愿者和孩子在唱歌。

被踩出粘性的混合物,先借塑料布的帮助折叠成大春卷,再被分割成一团团土球。

波波用一截戳棍,把这些土球、一点灵感和一点临时起意,戳在一起,然后用手指塑形。土沙发的轮廓,就大致可见。

小土团就是在这些自然建筑中出生、长大的

在这里,生活的秩序和轻重缓急,被重新梳理。

比采访更重要的,是从下游走到上游,慢慢找一些可以作装饰的鹅卵石。让人更在意的不是拍完这个镜头,而是真的给孩子讲完这个绘本故事……

外来者的焦虑,让这片土地上“一切自在发生”的法则,更显珍贵。对他们来说,很自然的,冬天过去,春天就到了。

以下是波波的自述:

建造过程中的土团建筑

我叫尚剑波,今年29岁。大学毕业之后,我在汽车厂实习了一年,也做过有机农业,又辞职做了一年潜水员,每天喂鲨鱼。

我不知道自己想怎么生活,脑海里就浮现起,小时候那种爬树、掏鸟窝的自由自在的画面。

土团小屋旁的池塘

正好,小放和我提起了东南亚的生态社区,所以我们就一起去拜访了泰国的盖娅学校,他们专门研究,人和自然如何重新联结。

那里有一对夫妇,花了6年的时间,把一片像荒漠一样的沙地,变成了一片森林,我觉得特别震撼。

于是四年前,我跟爱人小放一起回到家乡,决定用土造一个小屋,并在这里生活。这就是我的理想生活,人和自然,是分不开的。

这个区域大概占地75亩,有7个自然建筑(包括在建)、池塘和农田。

土团小屋手稿

土团小屋的建造,是纯手工,没有机械的,差不多跨时两年完成。因为疫情,2020年夏天我们正式搬进来,现在一家三口已经在里面,生活了一年多时间。

小放是学艺术的,所以当时让她来设计。她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完全颠覆了力学结构,虽然好看、梦幻,但是造不出来。技术性的东西我比较感兴趣,所以算是我俩一起设计完成的。

土团小屋内景

大跨度的开拱墙

我们想尽可能做一些创新,探索土团建筑的极限。

土团里的稻草和沙子,会起到拉接作用,所以到最后,整面墙都是铆在一起的。利用土团这个特点,我们做了一个椭圆大窗和一个大跨度的开拱墙,这是传统生土建筑里,很少敢做的。

当时踩土的时候,我们从村里借了两头牛。有一些粗的沙子会硌到牛蹄,牛踩了几天之后受不了了,之后再要拉它过来,远远地看到土房子,那个牛掉头就要跑。

土团小屋自带置物架

生土建筑有很多种,土团最大的不同,是它能够做出特别有机、漂亮的形状。

小屋里很少有柜子、家具,因为建墙的时候,就把它考虑进去了。我们会在墙壁上凹进一块,准备放书、放一些小杂物。

土团楼梯

用捡来的树枝做的扶手

我们的土楼梯完全可以用木楼梯来代替,两三天就能完成了。但我们想更极致,因此整个楼梯都是用土团堆出来的,耗时非常长。

楼梯的扶手,也是去附近村里,找别人不要的、不成材的木头捡回来。

玻璃瓶小圆窗,给二楼带来了更好的采光

因为二楼是一个阁楼,采光比较差。我们就在墙上做了很多的小圆窗,把啤酒瓶割成两半,放在墙里面做透光。同样的面积,分散式的采光,效率会比单独的大窗高很多。

茅草屋顶

很多屋顶必须用复合材料防水,但我想挑战茅草屋顶。自然材料总是最温馨、亲切。

我们第一年选了池塘的芦苇,割完只够盖一半的屋顶。等到第二年,又有一把野火漫过池塘,芦苇烧光了。

当时我失落了好几天,直到有老人告诉我,本地老房子会用一种特殊的茅草。我骑着摩托到处去找,终于在县城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发现几片山,都是那种草。

那是一种杆状、纤细的茅草。风一来,波浪一样起伏。秋冬是金黄色的,像麦田一样。

很多人觉得茅草脆弱,其实只要选好材料,编制得当,它防水防火又保温。寿命能到70年。

点燃火箭炕,温暖整间小屋

土团小屋的制冷和取暖,我们做了两种尝试。

一种是地热交换空调,也叫自然空调,通过地下管道延伸到室外。夏天室外有40度,但地下2米只有25度,经过地热交换之后,房间的温度会比外面低10度。也不会干燥。

冬天我们做了一个火箭炕,它燃烧得非常充分,很少有烟,可以通过给沙发加热,让整个房间变暖。湖北冬天零下的时候,都完全没有问题。

二楼卧室

大家怀疑土房子到底能不能住人,会不会很危险,实际上,这是我们脱离自然太久了。

改良过的夯土建筑,其实可以达到钢筋混凝土1/3的强度和硬度。而且我们的土墙特别厚,按100年受风雨侵蚀2.5公分的速度,就算不做防水,100年也几乎没有影响。

整个土团小屋的材料成本,我们花了大概2万块钱,前后参与的有近百人,他们都是来自城市的志愿者,加入我们来体验不同的生活。

插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这是我们早上耕种的时候,会一起唱的《击壤歌》。几千年前描绘的场景,跟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实很像。

夏天比较热,我们六点就起来了,做一些瑜伽或者体式运动,打开身体。开会讨论一天的任务,大家就各自离去。

中午大概12点,会响起吃饭的钟声。下午根据节气,夏天四点开始干活,冬天两点半就开工,平时就是这样的生活节奏。

晚上和志愿者们一起唱歌

每天我们固定的工作时间是6个小时,大家轮流做饭,晚上坐在一起聊天、玩音乐,做一些即兴的舞蹈。

我们这里的长期共建者加上我父母,一共十个人,除去水电和建材,一个月的生活消费,大概就1000多块钱。

土团烤箱烤出的披萨

我们的饮食整体少肉,偏向吃素,比较清淡、健康。夏天我们有西红柿、黄瓜、茄子,到了冬天,有白菜和野青菜。

一个星期可能花半天的时间管理菜地。一年四季大部分的食物,都可以自给自足了。

我们还做了一个土团烤箱做烘焙,大家发挥创意,烤披萨、烤面包。做小饼干、小零食,都挺有热情的。

自制牙膏

食物之外,一些日用品也都自己做,比如手工茶籽粉、沐浴露和肥皂。

附近山上很多的油茶,我们把油茶拉回来,制成茶籽粉。这几年一直在用这种茶籽粉洗碗,去污能力特别好。排到池塘里,也不会对水质有污染。

小放对民间工艺很感兴趣,她还会带孩子们用植物颜料,染自己穿的衣服。

我们现在的存款大概就是几万块钱。没有赚钱的压力。大家很少注重打扮,几乎没什么成本。上次去买衣服和日用品,我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

钻进土团烤箱的志愿者小朋友

除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也想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些影响。

土团小屋距离我小时候长大的老房子,只有几百米。像大部分乡村一样,这里成了空心村,只有五六户老人。

满载而归的扫村活动

我们有一种叫扫村的活动。谁家没人住了,但果树成熟了,我们就拿一个篮子,空手进村,出来的时候,果子就把袋子全都装满了。

今年我们自己也种了800棵果树,大概30种。我们想尽量让它多样化。有梨子、桃子、杏子、橘子、苹果、柿子、板栗树等等,我都说不上来。

喜欢吃桃子的昆虫,可能不喜欢板栗,因为板栗开花会有味道。把这两种树放在一起,虫子就不来了。能尽量减少病虫害。

搭建穹顶暖房

为了方便育苗,又不用到塑料膜,我们还专门建了一个富勒穹顶的暖房。

很多创意,是志愿者们带来的。当时有一个志愿者对富乐穹顶,特别感兴趣。这种穹顶源于碳分子结构和球形表面的灵感,它抗风、抗阻的稳固性,是最高的。

在技术、设备、材料都到位的情况下,我们这样的穹顶暖房,两三天就能搭起来。只要不到一般建筑2/3的材料,就可以实现同样的体积和跨度。

夜晚的海螺浴室(仍在建设中)

我们的自然建筑,都是根据实际生活需求,一点点建起来的。目前在建的海螺浴室,也非常有意思。

有一年冬天比较冷,我们提议造一个浴室,刚好有喜欢设计的同学,他桌子上放了一只海螺,就说要不设计一个海螺的形状。

我当时一看,太有创意了。那个志愿者搞了两三个通宵,根据建模软件,一步步实现它。

我们用几根钢筋当经纬线,用了大概200多根竹子,劈成一条一条,建成海螺的形状。旋转的隧道,越往里面走,越觉得安全,就像回到了母亲的子宫一样。

小土团,我们的孩子,今年4岁了。他可以说是和这些生态建筑和想法,一起成长起来的。

盖房子的时候,小孩也会捣乱,帮忙搬沙子。我们去菜地,去池塘里游泳、划船,去森林里去采蘑菇,他也跟我们一起去。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工具怎么用。

我自己对小土团的成长,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小孩子天生就有学习的能力,只是我们怎么去创造一个空间,维护好小孩子的好奇心。

在大自然里,很多东西他必须自己创造,跟自然互动的过程中,感官就打开了,可能就比别的小孩更好奇,更敏锐。

采到草莓的小土团

当时回村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乡亲们很不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不在城市里发展,不找一份安定的工作,上班、赚钱、结婚。

但我很早就看透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我知道自己要做怎样的事情,我们是带着一种反思回到农村的。如果带着投机的目的回来,最后肯定会失望的。

我们比较推崇小而慢,小而慢的东西,是更有序的。其实大自然是富裕的,它是很无私的,只要我们懂得合理的取舍。

收完稻子回家的波波一家和志愿者们

我有时候觉得,现在大家离自然越来越远了,变得越来越不谦卑。

很多东西,大自然已经给我们了,我们唯一要学的,就是怎么去跟它相处,创造一种低耗能、不具有破坏性的方式,获取需要的东西。

最简单的东西,才是最幸福的东西。

原标题:《湖北夫妻两万块造房住:没房贷,人生未来30年都是自由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