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眼睛审美焦虑下的东亚女孩

2022-01-06 08: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你们的 ELLEMEN睿士

眼睛,始终是国人审美的敏感地带。

社交平台上“一双眼毁掉整张脸”,“一双眼拯救整张脸”挑战里,只要有一双大眼睛,面部的其他缺陷都能被忽略。眼睛不只是心灵的窗户,还是颜值的决定性要素。

现在,制造这种大眼睛的,除了美瞳和滤镜,还有流行了很久的开眼角和双眼皮手术,而这背后,是影响了东亚女性近半个世纪的大眼睛焦虑。

事实上整个东亚对于眼部整形手术的热衷都可见一斑。

韩国不必说,20%的青年女性都做过眼睛相关的整形美容手术;隔壁日本追求“大眼芭比”审美,双眼皮手术就是他们发明的;而我国,大众对眼部手术的接受度也日渐增高,双眼皮手术甚至被划入了医美的范畴——“不过拉个双眼皮儿,那还能叫整容么?”

而放眼全球,除了东亚,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对双眼皮有如此偏爱,甚至许多其他地区的人都没有双眼皮这个概念。

这也是为什么双眼皮手术也被称为“东亚重睑手术”。

双眼皮能让亚洲人的眼睛,尤其是肿眼泡看起来更大更有神,但究竟什么时候起双眼皮大眼睛就代表了美?这事儿我们可得掰扯掰扯。

有一种说法是,东亚人追求大眼审美正是受到白人审美的影响。

从现存的人物画来看,一直到清末民初,国人对眼睛的审美都还是单眼皮和细长凤眼;民国时期的当红女明星胡蝶、阮玲玉也都是丹凤眼;直到西方文明冲击,亚洲同胞们的审美才有了变化。

一项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发现,亚裔美国女性热衷于通过整容手术改变眼皮和眼角的形态,以便于她们摆脱“呆滞”、“被动”、“心胸狭窄”等传统亚裔刻板印象。

就拿最爱做眼部整形的韩国来说。韩国的双眼皮手术流行源自朝鲜战争时期。当时,一位韩国翻译官认为自己的亚洲面容会影响仕途,于是请求当时的整形外科医生为自己拉了两道“褶”,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之后,更多的女性性工作者和想嫁给美国士兵的韩国女性,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也纷纷选择手术;再然后,韩国的第一家整形医院开业,通过整形手术改变样貌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尽管现如今大众在做双眼皮手术时已经鲜少受这种白人审美的影响,但对于大眼的偏爱仍然遗留了下来,成为一种固化审美。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亚洲人们在做双眼皮手术时也不会一味追求“宽度”,而是寻求更适合自己亚洲面孔的形状与弧度。

在颜值至上的社会,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中国的父母也开始会主动为孩子规划整形手术,譬如将双眼皮手术当作毕业礼物,送给了自己高中毕业的孩子。

小Q就是做过这类手术的其中一员。她说自己原本是小眼睛、单眼皮,始终都有容貌焦虑,很自卑: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那时候比较流行非主流风格的自拍照,女孩子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营造出一种无辜的清纯感,我在家里试过很多次,拿着古早的翻盖手机,想拍出相似的感觉用作QQ头像。”

但无论自己怎么努力睁大眼睛,或者使用各种双眼皮贴,还是无法复刻出那种神韵。“从那时候起我就意识到,自己眼睛的形状是有缺陷的,是那种不开刀很难改善的三角眼。”眼睛小之外,她觉得自己的眼睛还很没有灵气,老被别人说是书呆子,没有女性气质。

高考结束后,小Q就开始琢磨眼部的整形手术。假期里手术恢复非常顺利,也成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大学里,没有人知道她做过手术的“黑历史”。她的母亲在这方面比较开明,得知女儿的想法后,马上帮她预约了公立医院的专家门诊。

“其实我一开始只是想做双眼皮,在给医生面诊之后才动了开眼角的念头,因为我眼睛的形状不太好,开了双眼皮改善并不会太明显。十年前,做双眼皮手术的人已经不少了,但是加上开眼角,很多人还是需要给自己做点思想工作,我也不例外。”

为了不留疤,她选择了内眼角手术。因为眼部皮肤本身比较脆弱,相比只开双眼皮,两个都做恢复期要更长,术后的护理也更麻烦,小Q当时抹了好几个月的药膏,疤过了半年才慢慢褪掉。

网络上的一张开内眼角手术示意图

但从现在看来,十年前那几个月吃的苦,让她后来非常受益,最大的变化是,大学之后再没被人说过眼睛小。

小Q认为大眼睛、白皮肤依然是主流对于美女的期待:“很多人诟病直男审美单一,但你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活在这种审美体系下,给人的第一印象好,确实能吃到许多颜值红利。”

开眼角手术的另外一个功用,是让她整个人都变得自信起来了。以前总是得到单一的“好聪明、成绩好”等夸奖,现在则变成了“又美又聪明”。小Q在大学时期交往的男朋友,是高中同校的学长,正是因为自己外貌多少有点自卑不敢追,上了大学才决定要试一把,结果就成功了。

“我其实没有向以前的朋友隐瞒过自己开眼角这件事,越往后越觉得,其实根本没人在意你有没有动过刀,好看就完事了。”

不过吊诡的是,当亚洲人正在拼命让眼睛看起来更大时,一些西方人反而开始“藏”起了双眼皮。

一些西方博主化起丹凤眼,用上更白的粉底色号,把头发染成黑色,在妆容打扮上强调亚洲女性的特点,将自己打扮成白瘦幼亚洲女孩——这种“离谱”的举动,其实是在试图吸引喜爱亚裔女性的人的关注。

在西方或者说全世界,对亚裔女性是有刻板印象的:顺从、温婉、柔弱。一些男性喜爱这样的亚裔女性,因此这些迎合他们喜好的博主也达到了受关注的目的。但之后这些博主很快受到指摘:就像blackface(把脸涂黑扮黑人)被认为是经典种族歧视一样,刻意打扮成亚洲女性也被认为是一种假冒亚裔的行为——明明没有经历过亚裔压迫的阶级痛苦,却在外表上打扮成亚裔获利或取得关注。

人们管这种行为叫”Asian fishing”。Asian fishing被抨击的原因不仅是有白种人“文化挪用”的争议,更是因为这些打扮成亚裔幼女的博主们,无一例外,都在加深西方对亚裔女性的刻板印象,用情趣服装、暗示性动作让亚洲女性再一次沦为白人的性娱乐道具。

凯瑟琳·赫本扮演的亚裔女性角色

试想一下,作为一名白人男性,你在tiktok上看到的所谓“亚裔女性”都在对你献媚,下一次见到其他的亚裔女性,是不是自然而然会觉得她们就应该取悦自己?

Asian fishing的白人博主们在卸妆之后,可以继续享受白人特权,亚裔女性却要为此背负被骚扰、被攻击等隐形危险。

好在政治正确的西方社会已经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对Asian fishing说不:就在几周前,美国知名流行歌手Ariana Grande就被重拳出击了一番。

起因是Ariana Grande公开了自己的新造型,没错,小白脸、丹凤眼、韩式平眉,戴着蝴蝶结的她,比起白人更像亚洲人。

过于多的要素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口水战。一些人认为她就是在Asian fishing“好好的大双眼皮儿,为嘛要给它越化越小?”一小部分人也认为她有装扮的自由,毕竟这位女星此前也被诟病Blackfishing(装扮成黑人)过。

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Ariana Grande还是删除了这组写真,并且事件发酵后,这位女星的推特也被停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由于纯欲风、初恋风审美的风行,开眼角不再是美眉们整形的必备选项,甚至还有网红将自己的眼角包了起来——比起狭长的眼角,圆圆内包的内眼角,看起来更娇憨更没有攻击性,一位知名美妆博主就在包了眼角后,喜提“看起来更年轻了”的评价。

只是无论是双眼皮儿大眼睛,还是包眼角的“初恋眼”,文言文中樱桃小嘴、丹凤吊梢眼的传统中国女子,终究还是再难成为审美主流。

关于怎样(多大眼睛)才算“美”,东西方都能接受的是“三庭五眼”的标准:发际线到眉毛的距离、眼睑的宽度、鼻唇间距……等数据能符合人脸的最佳黄金比例。

眼睛大小、双眼皮的形状则与每个时代的风向息息相关。比如十年前流行欧式大双,多少赶时髦的女星将自己整成了悲伤蛙;而如今“冰冰式”网红脸已经过时,再有整形医生提出要做欧式大双,恐怕会被客人一顿呵斥,再投诉到《1818黄金眼》。

人们对眼睛大小有评判,但审美是流动的,每个时代有其关于“美貌”的模板,只能说一味追求大眼/赶时髦不可取。借力整形医美等手段留有余地才是明智之举——对于为了美不怕动刀子的美眉们来说,先把眼角包起来,如果欧式大双再流行,那就到时候再开眼角呗,多大事。

但还是要强调,变美有风险,整形需谨慎。比如早年间流行的一种”眼睑下至”手术,一度因为可以立竿见影放大眼睛受到欢迎——这种手术要切除下眼睑组织,会破坏眼睛的正常生理结构,导致下睑外翻、露白过多、闭合不全、眼睑退缩等后遗症,术后没变得楚楚可怜,反而先闭不上眼、日夜流泪,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除了眼睛,当下的医美整形项目更是五花八门:

精灵耳——在耳朵上打玻尿酸,让耳朵横向支棱起来,以此对比让脸看起来更小;

直角肩——在肩膀上打玻尿酸,让肩膀更平直更宽,整个人看起来比例更好;

颅顶增高手术——在头顶填充骨水泥或者假体来增高颅顶,以达到”显脸小”的效果

……

容貌焦虑的范围涵盖了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延伸到了胳肢窝,在抖音上,就有女生发出”真正的美女就连胳肢窝也是美的”tag,引发一众”胳肢窝美女”跟随展示。

更夸张的是,这股容貌焦虑的风潮还波及到了未成年人,并且愈演愈甚。去年,一位年轻妈妈就因为给自己5岁的女儿做双眼皮手术,被骂出圈;而今年,一群妈妈为了让宝宝的头型更好看,而给他们戴上石膏头盔的行为再次上演:不到一岁的婴儿被戴上石膏”矫形头盔”,每天佩戴23小时,只为能拥有一个更好看的”圆头”。

成年人的容貌焦虑总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要么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外貌,要么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和自己和解——总有一天,你对容貌的焦虑会只剩日益升高的发际线。但小朋友甚至没有形成基本的审美观,急急加入外貌比赛,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真的大可不必。

撰文、采访:tt, MK

编辑:Sebastian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大眼睛审美焦虑下的东亚女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