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1年影响社会发展的十大女性新闻事件揭晓
为引发社会公众对妇女发展事业持续关注,更好地传播先进性别文化和性别平等理念,具体地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形成促进妇女发展进步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上海市妇联与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合作开展十大女性新闻事件评选。
2022年1月5日,上海市妇联揭晓了2021年影响社会发展的十大女性新闻事件,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太空行走第一步、杨倩等26名女运动员奥运创佳绩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多地延长生育假支持三孩政策等事件入选。
上海妇联介绍,经大数据筛选、微信及媒体专家投票、专家点评等环节,通过社会性别相关度、大众关注度、政策影响力等三个维度,最终评选出十大具有较大影响力、能引发社会大众共鸣、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建设形成经验或反思的女性新闻事件,涉及妇女发展与制度保障、女性科技贡献与力量、女性职业发展和生育支持、女性婚姻权益保障、女童和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女性人身安全、社会性别意识和文化等领域。
附:2021年影响社会发展的十大女性新闻事件
1. 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
事件回顾:9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纲要围绕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家庭建设、环境、法律8个领域,提出75项主要目标和93项策略措施,规划部署了未来十年妇女发展的目标任务。9月9日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妇女权益部分以全面落实新纲要为目标,为妇女权益保障制定了全面详细的阶段性目标和计划。
入选理由:我国政府此前先后制定实施了三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为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新一个周期的妇女发展纲要,聚焦短板弱项,面向发展需求,强调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机制建设,对于在新时代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同步推进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件标签:妇女发展与制度保障
2. 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太空行走第一步
事件回顾: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把包括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内的三名航天员送入我国“天宫”空间站,开启了在空间站工作和生活6个月的“太空之旅”。王亚平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进驻的女航天员,也是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还是中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
专家点评:女性在太空生活和开展科研工作,是长期载人航天事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女航天员进入太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将为探索两性在太空的差异提供线索和研究方向,为人类未来进入太空生活提供女性知识和经验。王亚平迈出了中国女性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既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也为世界航天发展贡献了“她力量”。
事件标签:女性科技贡献与力量
3. 杨倩等26名女运动员奥运创佳绩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事件回顾:8月11日,为表彰我国女运动员在第3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经国家体育总局推荐,全国妇联作出决定,授予在第3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杨倩等26名女运动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授予中国女子乒乓球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专家点评:三八红旗手所表彰的对象是为国家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妇女典型,是全国专项表彰妇女先进人物的最高荣誉。荣誉称号的授予,代表了国家对于参赛女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卓越表现的肯定,肯定她们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巾帼风采,也是对女运动员们所展现出的智慧之美、力量之美、拼搏之美的高度赞扬,号召广大妇女学习她们由内而发的自信和永不言弃、自我超越的精神。
事件标签:女性精神力量和贡献
4. 十三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事件回顾:7月19日,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从培养造就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大力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加强女性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女性科技人才基础工作等6个方面提出16项具体措施。随后,山东、上海等多个省份公布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的行动方案和举措,包括放宽人才评选项目对女性年龄的限制,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为女性科技人才创造生育友好型科研环境等。
入选理由:《若干措施》直面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现实困境,以充分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提升政策的系统性、精准性、可行性,将有助于解决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为女性科技人才在新时期科技创新主战场中发挥更大作用,营造更好环境。
事件标签:女性职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5. 多地延长生育假支持三孩政策,女性就业权益保护再成热点
事件回顾: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宣布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作出修改。随后,北京、上海、浙江、重庆、青海、河北、安徽等多地密集修订计生条例,在国家法定的98天产假基础上,许多省份将生育假由过去的30天延长至60天,也有省份延长至90天,并且增加育儿假。女性生育假的延长引发了社会广泛的热议,担忧过长的假期将抬高女性就业的“隐形门槛”,加剧职场的性别歧视。
专家点评:生育假的本意是保障职业女性在生育期间享有正当的经济权益,但由于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因而可能使企业在用工、招聘时有意回避育龄女性。事实上,女性在孕产、哺乳期间被解聘、降职、减薪等违法现象屡禁不止,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出台,公众对职业女性遭遇“母职惩罚”的担忧有增无减。如何让生育假真正落地,实现保护女性权益、提振生育意愿的政策目标,仍有赖于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在政府、企业、家庭、个人之间形成一个各方利益平衡的方案。
事件标签:女性生育支持与政策
6. 离婚判决案件首次适用民法典家务劳动补偿新规
事件回顾:2月,北京房山法院适用民法典新规定,首次审结一起离婚家务补偿案件。除了判决诉讼双方陈先生与王女士离婚,共同财产由双方平均分割之外,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王女士在家庭抚育子女等方面负担了较多义务,要求陈先生给予补偿理由正当,判决陈先生给付王女士家务补偿款5万元。该判决因涉及“家务劳动补偿”冲上微博热搜。12月,歌手王力宏宣布离婚,其前妻李靓蕾在微博发布离婚长文,再次掀起舆论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讨论。
入选理由:“家务劳动补偿”一直在我国婚姻法中有相应规定,但因为适用条件限制,在司法实践中很少被采用。《民法典》新规扩大了家务劳动补偿的适用范围,使在离婚时对家务劳动付出较多者给予倾斜性保护的立法初衷得以真正实现。12月下旬,妇女权益保障法迎来“大修”,修订草案也对离婚时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增加了规定,我们相信这将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女性婚姻家庭权益的保护。
事件标签:女性婚姻权益保障
7. 多起歧视侮辱女性的商业广告引发舆论抨击
事件回顾:1月,全棉时代发布一则卸妆棉广告,因丑化和侮辱女性而引发网民声讨;2月,知名脱口秀演员李诞为Ubras品牌女性内衣带货,发布歧视女性、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宣传语“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被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87万元。除此之外,茶颜悦色长沙话主题杯文案“捡篓子”被指侮辱女性,长安福特汽车用“掀女生裙子”做广告,引发舆论抨击。
入选理由:为追求商业嘘头和博眼球,商家滥用和宣扬侮辱女性的陈腐观念,亵渎女性尊严和自主权,实属公然违背公序良俗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道德和法律所坚决不容。越来越多的网民对此表达愤怒和抵制,表明公众性别平等意识已有所提升,我们呼吁汇聚更多更大的反对力量,进一步改变物化女性的商业文化土壤。
事件标签:社会性别意识和文化
8. 夫妻身亡留8个年幼子女,被漠视的女孩亟待被“看见”
事件回顾:12月初,江西宜春一对夫妻因洗澡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家中留下8个年幼子女。据悉,这对夫妻为了有一个健康的儿子不断生育,身后的8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是9个月大的儿子,其余7个孩子中,老五是一个耳聋的儿子,剩下都是女儿。同月,备受关注的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家庭儿子被拐案告破,经查,养父母已经有两个亲生女儿,之所以要“买儿子”是为了不绝户。除了关注儿童保护,两起悲剧事件背后隐含的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文化陋习也成为舆论焦点之一。
专家点评:不论是“直到生出儿子为止”,还是购买别人家的儿子,背后推手都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文化糟粕。在城市女孩生存和发展权普遍得到保障的今天,某些欠发达地区的女孩价值和基本权益仍处于被漠视状态。观念的更新迭代有赖于社会制度的进步,只有全面推进社会养老保障,推动教育、就业、土地和财产继承、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性别平等,才能杜绝此类人间悲剧的再发生。
事件标签:女童保护与性别平等观念
9. 哈尔滨强奸幼女罪犯被执行死刑,彰显国家严惩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定立场
事件回顾:9月18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将刘维国执行死刑。至此,备受各界关注的哈尔滨强奸4岁幼女致其重伤案,随着恶魔的伏法尘埃落定。我国立法和司法机关一直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坚持依法严惩,近年来明显加大了打击力度。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一)进一步明确了红线。6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对包括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在内的危害严重的犯罪应从严量刑。
入选理由:该案是针对低龄幼女实施的性侵,犯罪情节极其恶劣。对罪行严重的强奸幼女犯罪施以极刑,表明国家严惩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定立场,宣扬了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幼女特殊保护的司法理念,同时也将通过典型个案发挥警示效应。
事件标签:女童和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10. 电影《门锁》热映,独居女性安全问题引关注
事件回顾:11月19日,聚焦独居女性安全问题的电影《门锁》登陆全国院线,上映3天票房即破亿,独居女性应该如何做好自我保护的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目前我国独居成年女性超过4000万人,近年来侵害独居女性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刑事案件频发,持续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专家点评:在人口流动、晚婚、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等人口趋势之下,独居女性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独居女性受害事件频发,反映了社会制度和权益保障的资源分配仍存在性别盲区。该电影热映热议背后是广大民众对保障女性独立自主和安全生活的强烈企盼,也警示我们从制度和文化上建立女性友好社会的任重道远。
事件标签:女性人身安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