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西玉林:新市民购首套房最高补贴1万元,补贴50%契税

澎湃新闻记者 计思敏 综合报道
2022-01-05 11:38
来源:澎湃新闻
地产界 >
字号

1月5日,澎湃新闻从广西玉林市政府获悉,近日,玉林市出台了《玉林市关于加快人口进城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规定玉州区、玉东新区的农村户籍人口以及玉州区、玉东新区户籍以外的所有人口(又称“新市民”),在玉林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玉州区、玉东新区)购买家庭首套商品住房,可享受财政发放新市民购房补贴、财政补贴购房契税、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等购房优惠政策,并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享受同等医疗养老保险政策待遇等福利,在满足和改善新进城人口合理的住房需求的同时,加快人口进城,以壮大玉林城市人口规模。

据悉,玉林市此次为加快人口进城而出台的具体政策共十条。适用时间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以签订合同备案时间为准);适用条件为新市民在玉林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玉州区、玉东新区)购买的家庭首套商品住房。

“十条措施”具体如下:

(一)财政发放新市民购房补贴。购买90平方米(含)以下首套新建商品住房,每套补贴6000元;购买90平方米以上首套新建商品住房,每套补贴1万元。新市民购房补贴按照先购后补的原则发放。

(二)财政补贴50%契税。按购房所缴纳的契税为基数给予50%的补贴,契税补贴按照先缴后补的原则发放。

(三)提供万套优惠房源。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建商品住房优惠让利项目名录”内购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该楼盘市场价的基础上每套优惠不低于2万元。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提供优质、优惠房源,鼓励企业组织本单位职工开展团购活动。

(四)提供万元消费优惠。在“家电、家居建材折扣让利商家名录”内进行消费的,按消费金额给予优惠让利,优惠金额最高不超过2万元。鼓励家电、家居建材企业提供优惠和折扣让利,名录内的商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五)提供万个就业岗位。组织建立“玉林城区(含园区)企业就业岗位推荐目录”,优先向进城购房且未就业的新市民推荐3个以上就业岗位,岗位薪酬不低于玉林最低工资标准,可享受一次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进城购房的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可提供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服务。

(六)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进城购房的新市民其适龄随迁子女属于起始年级的,可凭不动产证按照相对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到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

(七)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开立住房公积金账户时间开始计算,连续、正常、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12个月(含)以上,符合玉林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可作为主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八)执行国家住房信贷政策。对于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其贷款额度最高不得超过购房合同总价的80%;对拥有1套商品住房,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其贷款额度最高不得超过购房合同总价的70%。

(九)享受同等医疗养老保险政策待遇。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新市民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从事灵活就业的,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十)农村宅基地退出上调补偿价。依法保护农民的各项权益,农民进城购房后自愿退出宅基地,并承诺不再要求回村建造住房的,所退宅基地参照所在地基准地价上调10个百分点、地上建筑物部分按重置价上调10个百分点进行补偿。

此外,通知还规定,在2022年1月1日以前已合同备案的商品房若撤销备案后仍由同一购房人重新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重新备案的,不得享受新市民购房补贴及契税补贴。已领取新市民购房补贴及契税补贴的,如要办理退房、退税手续,必须先退回已领取的新市民购房补贴及契税补贴,才能凭财政部门的相关证明办理退房、退税手续。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次玉林政策具有积极的导向,本身目的不在于刺激房地产市场,但反过来看,在各地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住房政策的配套也很关键。玉林此次政策表明,要让新市民的负担进一步减少,无论是购房方面的成本压力减少,还是其他包括医疗教育就业等,都需要给予支持。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住房问题,无论是腾退农村宅基地还是进行购房,都应该给予最大的优惠政策,以真正保障新市民的进城和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刘秀浩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