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视角 | 三江平原湿地:从“北大仓”到“北大康”

2022-01-04 13: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地图杂志 ,作者刘子平等

地图杂志.

传播地图文化,分享多彩世界。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三江平原湿地遍布、河流纵横,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淡水沼泽分布区,也是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随着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开垦,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然而湿地面积也随之骤减,灾害频发。经过多年的恢复与保护,如今湿地内雁飞鹤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康”。

我国北方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

三江平原湿地分布在完达山以北,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与完达山以南的穆棱河—兴凯湖冲积-湖积平原上,是我国淡水沼泽分布最为集中地区之一,也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堪称北方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三江平原湿地总面积约155万公顷,区域内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分别为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东方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位于三江平原最北端的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北端的国际重要湿地。

位于三江平原最北端的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VCG

三江平原湿地的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河漫滩、一级阶地、沼泽洼地。由于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大面积分布,不仅在河漫滩、湖滨上形成,而且在阶地上的各类洼地也广泛发育。

三江平原原始湿地众多,如三江、洪河、七星河等国际重要湿地迄今仍保持原始面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自然遗产意义。这些原始湿地保留了永久性、季节性淡水沼泽湿地和野生生物特有的遗传基因,是天然的基因宝库。湿地的水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和有机碎屑,为栖息在此的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肥料,三江平原湿地也因此成为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多种濒危物种的停歇地和繁衍地。据统计,三江平原湿地约有2400个野生动植物物种,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约100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濒危动物物种23种。

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珍稀水禽的主要停栖地和繁殖地 图/VCG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缩影”,三江平原湿地的基本类型都可以在这两个保护区内见到。保护区内有大面积常年积水草丛沼泽,是水生和湿生植物主要分布区;而河漫滩、洼地边缘、岛状林缘则是湿生和中生植物的主要分布区。

据调查统计,这两个保护区内约有维管植物693种,以被子植物为主体(646种),占全部种类的90%以上。菊科、禾本科、毛茛科、莎草科在湿地植物中处于优势地位,莎草科和禾本科的一些种类多为本区湿地全部建群种或优势地位,菊科和毛茛科植物则多以群落中伴生种出现。其中,湿地植物有551种,以湿生(370种)和水生植物(挺水、浮叶、漂浮、沉水植物共计181种)为主体。非湿地植物142种,多为中旱生或旱中生植物甚至旱生植物。

这两个保护区以保护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水禽种类多且数量极大,鱼类等动物十分丰富。根据多年调查结果及文献记载,两个保护区内共记录有脊椎动物397种,鱼类75种,占全省鱼类种数的55.56%,鸟类263 种,占全省鸟类的71.08% 。每年都有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大天鹅、苍鹭、绿头鸭等数十种水鸟在此停歇、栖息、繁衍。

湿地植物拂子茅 图/FOTOE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苔草丘。苔草丘是一种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具有生物多样性支撑、水文调蓄、水质净化和固碳等功能 图/FOTOE

湿地盛开的鸢尾花

湿地内的绿头鸭成功繁育幼鸟后,在为迁徙做准备

三江平原兴凯湖北岸的湿地中,小天鹅在水面觅食嬉戏

苍鹭

历史上的三江平原湿地

元、明时期,三江平原地区居住的女真人仍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略事耕种;清时期,为保护其“发祥之地”,清政府实行封禁,三江平原地区的森林、湿地和草地也相应得到保护。1840年鸦片战争后,三江平原地区封禁逐渐解除,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人口逐渐增多,开荒活动频繁。1893年,三江平原地区沼泽、沼泽化草甸植被大面积连续分布,耕地面积(2.9万公顷)仅占区域总面积的0.27% 。1949年,三江平原湿地面积(534.5万公顷)和耕地面积(78.6万公顷)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49.08% 和7.2%,主要景观类型仍以沼泽和沼泽化湿地为主,此时的耕地多为周围山地森林转变而来。

1950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为358.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2.95% 。1958年,王震将军率领10万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在兴凯湖边的密山火车站点燃了第一把屯垦戍边之火。随着经济建设发展、人口和国家投入的逐渐增加,大量农民、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相继迁入本区,三江平原经历了4次开荒高潮,建立了多处国有农场,大面积开垦耕地。1980年,农田生态系统面积达到452.48万公顷,为1950年的2.64倍,其中有219.67 万公顷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转化为农田生态系统。到2015年,三江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已达到621.16万公顷,较1950年增加了449.69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面积骤然减少了290.01万公顷,仅余68.59公顷。

三江平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 绘图/薛振山

1950—1980年,伴随着三江平原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以每年约7万公顷的速率减少,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随之下降。1980—2015年,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速率降低到每年2.0万公顷,但湿地生物旗舰种的种群数量仍然令人担忧。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三江平原湿地有丹顶鹤309只,仅在洪河湿地就可见50~60只;90 年代初繁殖数量为100只左右,而1994年航调结果显示,整个三江平原仅见丹顶鹤64只。

从“北大仓”到“北大康”

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开发,三江平原为国家粮食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湿地面积也严重萎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同时导致旱涝灾害频发,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和恢复迫在眉睫。

1992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保护湿地的意识越来越强。199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实施,国家高度重视三江平原湿地保护。1998年,黑龙江省政府下令停止任何形式的湿地开发,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各地市相应出台了实施意见或办法。为了依法遏制湿地的开垦与丧失,黑龙江在全国首先制定了湿地保护地方法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该条例在保护湿地完整性、湿地水资源、湿地污染防治、湿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同时期还提出退耕还湿政策,以恢复生态环境,并设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有关湿地的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减少趋势得以缓和。截至2017年,三江平原共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7处,总面积100.74万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6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9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8处。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此安家、繁衍,图为棕头鸥

自2004年起,国家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要求建立退化湿地恢复制度、实施湿地恢复工程。我国科学家在三江平原开展了大量湿地恢复工作:研发了一系列湿地恢复技术,如基于水土精准调控的生物群落定向恢复技术、以核心节点和关键廊道恢复为支撑的生态网络构建等技术;制定了相关标准,如《三江平原退耕地湿地恢复技术规程(DB23/T 2385—2019)》;开展了基于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历史分布和恢复适宜性确定湿地恢复的优先次序研究,在区域层面提出优先考虑历史生物多样性和恢复适宜性的框架,以期最大限度地从恢复中获得生物多样性收益,同时尽量减少成本,确定优先恢复次序。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三江平原国家级、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绘图/薛振山

湿地、农田防护林和网格状的水田,呈现出三江平原夏日美丽的田园风景

2016年,国家首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实施,使三江平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示范区湿地植被覆盖率提高30%以上,黑龙江七星河国家自然保护区项目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50%以上,有力支撑了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修复决策。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变化趋于稳定,植物覆盖率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显现,为湿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作为旗舰种的珍稀水禽等数量稳步增加,对三江平原湿地生境的需求也在扩大。

三江平原不仅是我国东北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三江平原湿地,在广大农田生态系统中推广湿地友好型农业,支撑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生存于湿地中的生物让渡更丰富更优质的生态空间,未来三江平原必将以更丰厚的生态系统服务回馈我们。

注:本文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409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1136)、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0201308JC)资助成果。

END

来源: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原文选自《地图》杂志2021年第1期;作者:刘子平 吕宪国 薛振山 邹元春

原标题:《视角 | 三江平原湿地:从“北大仓”到“北大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