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录片《太湖之恋》|江南之心:从浩渺泽国到鱼米之乡

2022-01-05 08: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从浩渺泽国到鱼米之乡:太湖如何塑造了江南?

从地图上看,太湖的形状宛如一颗心脏,如毛细血管般发达的水系四通八达,串联起江南村镇,孕育了江南文明。太湖塑造了江南,太湖是江南之心。

太湖流域地图

从浩渺泽国到鱼米之乡,五千年来的太湖流域经历了什么?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及其外围水利系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五千年前的太湖流域引起世界关注。

良渚遗址考古现场

世界遗产名录证书

五千年前,太湖先民不仅建造了内城面积相当于四个北京故宫的良渚古城,还建造了11条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璀璨绚烂。

良渚古城和11条水坝地图

11条水坝是如何发挥作用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考古项目领队王宁远介绍,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引水、治水,上半年汛期时,把洪水阻流在水库里,不会对下游造成冲击。等到下半年干旱时,水库开始放水,确保良渚古城的生活用水、交通用水等等,这样通过人为管控,让一年中不均衡的降水对太湖流域的影响比较平均,趋利避害。

王宁远在良渚遗址现场

在水利系统的庇佑下,良渚古城内河港纵横,良渚人临河而居,食稻米、琢玉器,江南的传统生活模式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良渚古城的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斌讲道。

良渚古城复原

刘斌

从空中俯瞰,太湖近400公里的湖岸线上,几百条水道自太湖向内陆延伸,在广袤的大地上呈现出纵横交错的水网,这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溇港。

太湖溇港地图

这是两千多年前,太湖流域人民在与水的较量中,又一项伟大的创造。而这一东方智慧的结晶,穿越时间长河,至今仍庇佑着太湖沿岸的百姓安居乐业。

太湖溇港

“一万里束水成溇,两千年绣田成圩。”太湖沿岸一条条南北向伸向太湖的河道,叫作“溇”,一条条东西向的河道横贯其间,叫作“塘”,横塘纵溇之间的岛状田园叫作“圩田”。如梳齿般繁密的溇塘河道与岛状圩田星罗棋布,一张庞大的棋盘渐次成型,形成了壮观的溇港圩田。

水闸示意图

溇港与太湖的交汇处,还修建了一道道水闸。水利专家陆鼎言讲述了水闸蕴含的智慧:溇港上游遭遇洪涝,水闸开启,泄涝入太湖;太湖遇涝水位上涨,水闸关闭,防止湖水侵害田亩。依靠水闸的调节,溇港始终可以保持稳定的水位,实现了北宋范仲淹所说的“旱涝不及,为农美利”。

太湖流域的文明发展史,核心是治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改造,太湖人终于驯服了太湖水,浩渺泽国变成鱼米之乡,这里逐渐成了我们熟悉的江南。

江南水乡

太湖水滋养了太湖地区的稻作文明,也让这里享有了丰厚的水产资源。荤的有“太湖三白”,素的就是“水八仙”。再加上碧螺春、枇杷、杨梅、水蜜桃,太湖蟹等等,它们根据时令依次上市,为江南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也引发了“莼鲈之思”这样浓浓的乡愁。

太湖“三白”:白鱼、银鱼、白虾

太湖“水八仙”:藕、茭白、水芹、莼菜

芡实、茨菇、红菱、荸荠

莼鲈之思:出自《晋书·张翰传》

讲述了西晋人张翰因怀念故乡的美食

“莼菜羹、鲈鱼脍”而辞官不做

后被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太湖的碧波荡漾着历史,蕴含着文明,哺育着生灵,也勾勒出了人文荟萃的江南。宜兴紫砂、太湖石、江南园林、昆曲……无不因水而生,因太湖而生。它们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生活方式。

紫砂壶

豫园 玉玲珑

拙政园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剧照

从浩渺泽国,到鱼米之乡,再到文化之区,太湖就这样塑造了江南。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刘丽婷工作室出品

原标题:《纪录片《太湖之恋》|江南之心:从浩渺泽国到鱼米之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