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政策利率逆周期灵活调整将常态化

容玲/经济学博士、常熟市农商行研发中心主任
2017-02-08 17:51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从时间上看,短期内经济平稳,央行到了继续去杠杆“进可攻退可守”最佳时间窗口。

近日央行上调MLF(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SLF(常设借贷便利常设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利率,把市场弄得有点懵。央妈政策调整只做不说,从一些小动作开始,如去年央行两位行长在重要会议上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如杠杆率太高),到把逆回购渐渐替换成MLF(目前存量占比80%),把3个月MLF拉长成6个月甚至1年期的MLF。这些小动作再慢慢演变成大的方向转变(提高各期限政策利率)。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央行工作会议定调货币政策中性的时候,实际上货币政策的调整早已经开始了,市场对于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态度有点低估。

“升息”的背景

首先从时间上看,短期内经济平稳,央行到了继续去杠杆“进可攻退可守”最佳时间窗口。

从全球看,几大经济体特别是美国、欧洲,制造业持续复苏,通胀预期升温,就业市场强劲,为全球货币政策转向提供了支持,美国进入加息通道(已经加息两次)为我国货币政策收紧提供了基本面背景。

从我国经济情况看,当前经济运行相对平稳,去年4季度GDP同比升至6.8%,官方制造业PMI连续六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第三产业加速扩张,民间投资裂口收窄、企业盈利持续改善,反映经济的内生动力有所修复。特别是当前库存水平偏低,叠加去产能与涨价预期,今年1季度乃至上半年经济运行大概率保持平稳,为改革提供了一个近年罕见的窗口期。高层在思路上似乎也放弃了不惜代价保增长的政策传统,这些对于推动改革进程都是正面的。因此一季度是央行进一步明确政策信号、引导金融去杠杆的最佳时间窗口。

其次,今年年初信贷超增,政策需要抑制银行过量信贷投放。自2016年四季度特别是11月份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冲动明显增强,这与债市收益率上行对发债造成的挤出、通胀上升使实际利率下降、个人住房贷款增加仍然较多有关。2017年年初仍将延续,甚至一些因素会加重,如通胀进一步上行会使负利率程度加深,临近政府换届投资热情高等,同时在去产能、去杠杆的框架下,金融机构“早投放早收益,不投放就没收益”,共同推升今年年初信贷紧喷、造成总量难控制。

最后,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有套利空间,容易引发大机构加杠杆。去年,随着银行间市场利率大涨,与政策利率形成明显套利空间;同时节前MLF中长期利率上调,也需要相应上调短期政策利率,避免期限套利。

除了以上三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央行在向市场进一步明确政策信号,即货币政策从有点紧的稳健转向真正的稳健。

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

本轮趋紧的货币环境既与国际大环境是同步的,也符合控制过度金融投机的国内政策需要。应该说,本轮货币政策收紧打击的正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追求规模的扩张,承受息差收入的不断缩窄和利润的持续下降,这和3年前制造业哪怕亏损也要不断扩张产能如出一辙。过去一年银行的资产增速总体维持在16%左右,中小银行的资产增速达到25%-30%,而整个社会融资增速却只有11.3%。这就是脱实向虚的金融膨胀。

而具体到金融机构的类别,本轮影响最深的应该是非银机构和大量上杠杆的中小银行。这次,真正资金紧、利率升幅高的,是用了大量杠杆去做债券投资的非银金融机构和中小银行。一是非银金融机构的回购利率,以券商和基金为主;二是同业存单利率,以中小银行为主。存单本身也是一种杠杆,2016年末存量达到6.3万亿(广义基金持有2.2万亿),大多对接的是同业理财再到债券(包括委外)。目前债券市场杠杆率仍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再加上金融机构的资管计划、投顾业务等的互相嵌套及抽屉协议、代持等,当前去杠杆过程才开始,后期央行会关注金融机构是否继续博弈的态度和去杠杆实际效果。

从对大类资产的调整看,杠杆越高的资产,本轮调整反应就会越剧烈。比如债券跌的最多,而已经去过杠杆、泡沫最小的股票,以及和实体部门对接的商品,调整幅度相对比较温和。当前,债券下行趋势确立,反弹完成后自然还是下跌,3-6个月内都不应抱有期盼,其中最需要关注的风险是银行理财收缩带来的供需失衡。另外还需要密切跟踪商品走势。商品在所有大类资产中最早反映基本面,多数时候领先于债券,如果发生背离,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债券回头向商品回归。目前看商品上涨并未结束,但会出现结构分化,与需求和消费相关的商品仍将有较大上涨空间,通胀上升大局已定。

本轮去杠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会大。去年PPI转负为正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是下降的。2016年PPI同比全年的升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实际利率处在0附近,而上一次实际利率如此之低还是在2011年经济过热的时候。

实际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当然也是央行敢于收紧货币政策的原因之一,从另一个角度,央行目前重心也不再仅仅是财务成本能否下降,而是经营成本是否继续上升,因为依靠货币投放虽然降低了财务成本,却使得租金、人力、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反而增加实体经济成本。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抬高利率去杠杆不一定对实体经济是坏事。比如目前的房地产调控,体现了政府“房子是用来住的”住房政策思路上的一次重大改变。让住宅回归居住属性,对过热城市实施必要限制趋向常态化。

总体看,由于同业负债主要是通过同业理财到了债市,相应地对贷款利率的传导也就不明显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不会如临大敌。除非更多更紧的货币政策推出和债券收益率的持续上行,并且带动贷款利率的显著提高,否则从利率提高到经济下滑这个传导过程,即使有,需要的时间也会非常长。

货币政策下一步会怎么走

展望未来货币政策,其实也是跟着经济基本面走的,只不过略微滞后于经济基本面。从劳动力市场来看,由于人口减少、劳动力数量减少以及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服务业容纳更多就业,劳动力市场没有太大的总量问题,加上高层在思路上似乎也放弃了不惜代价保增长的政策传统,2017年的经济增长会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今年防风险问题可能会比较突出些。过去几年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杠杆越压越高,金融在经济中的占比迅速上升,甚至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从地方政府到国有企业,从开发商到金融机构,资金借贷比率十分高。近期的房地产热,还将高杠杆倾向传染给了部分买房人。高杠杆永远是一个金融风险,在资金成本突升的时候其风险度更被放大。2017年便是这样一个资金环境。

总体看,今年经济主要还是关注价格指数,通胀是否达到3%并持续,房价是否能控制住。这将是今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中国的资本流动是存在一定程度管制的,利率政策仍需以国内经济为主,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在汇率、房价这两大难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前,央行还是会延续倚重MLF、OMO(open market operations、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也就是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新的货币供应方式。同时,政策利率逆周期灵活调整将常态化,预计政策利率可能还有1到2次加息(每次10bp)的可能,当然这还要取决于美联储加息的进度和国内去杠杆的情况。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复新评论。原题为:央行“升息”的背景和影响)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