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毕加索、塞尚、希区柯克——年少成名还是大器晚成?看经济学家如何量化创造力
原创 PUP China 普林斯顿读书汇
Editor's Note
伟大的艺术家们在艺术生涯的哪个阶段创作出了他们最伟大的艺术品?是在几十年艰苦而又令人沮丧的不断尝试中努力追求完美,还是一击即中地在艺术生涯的早期就自信而果断地创作出杰作?
通过探索伟大画家、雕塑家、诗人、小说家和电影导演的职业生涯,Old Masters and Young Geniuses 一书让我们对艺术创造力有了深刻的新认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David Galenson另辟蹊径地利用大量证据证明,创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概念型与实验型。实验型创作者重在通过不断的试炼寻找(seek),概念型创作者则重在通过灵感爆发来发现(find)。通过阐明它们之间的差异,这本书为人类创造力的产生过程、艺术创作的生命周期,以及怎样提升创造力提供了生动的新见解。
实验型创作者通过反复试验,到了晚年逐渐做出自己的主要贡献。相比之下,概念型创作者通常在年轻的时候就提出新的想法,从而取得突破。David Galenson展示了为什么米开朗基罗、塞尚、伍尔夫、希区柯克等艺术家是实验型的老大师,为什么梵高、毕加索、梅尔维尔、詹姆斯·乔伊斯、奥森·威尔斯是概念型的年轻天才,这又将如何改变我们对艺术的理解?
技艺超群还是天赋异禀?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David Galenson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一些量化艺术作品评判标准的方法。艺术作品(在此主要是画作)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在教科书中被举例提及的次数、在各主要博物馆的重要展览中出现的次数,成为David Galenson评判艺术作品的关键要素。毕加索和塞尚,两位二十世纪之交的最重要的画家,在本书中成为了概念型和实验型创作者的代表人物。
通过量化标准的比较,作者发现毕加索在26岁时就创作出他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出生于1881年的毕加索,在1907年就以《亚威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随着时间推移,尽管毕加索非常长寿且高产,创作了总计约37,000件作品,但这些作品不论在艺术市场上,还是在艺术史学家的评论中,都未能超越他26岁时的作品。毕加索26岁左右创作的艺术作品通常都能在拍卖时拍出他中年以后作品四倍以上的高价。
比起天才毕加索,塞尚则是大器晚成的大师典型。塞尚在创作时对自己极其吹毛求疵,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塞尚的几幅传世名作都是塞尚自己不甚满意的作品。到了艺术生涯的中期,塞尚才渐渐确立了要发展印象派风格的艺术目标。因此,在不断锤炼技巧与确立风格的过程中,塞尚的画作的价值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高,在塞尚67岁时到达顶峰。
尽管本书主要讨论了绘画领域的天才与大师,作者同样认为该理论可以应用于其他艺术和任何需要运用才智的活动,即便是在学术界也是一样。一项研究1926年之前出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调查表明,从事抽象概念型研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平均在43岁的时候发表自己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而从事实验型研究的则大多在61岁的时候发表这样的作品。这项研究进一步细分了“概念型”经济学家,以他们的最主要的学术贡献的抽象性来区分,学术贡献越是抽象的,发表他们最具影响力作品的年龄就越年轻,平均年龄是36岁。
类似的年龄分化在电影界也有出现,英国著名的《视与听》杂志在2002年选出了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的排名,而Galenson统计了100部电影里8位多次入选导演排行前二的作品,以及8位导演在拍出各个作品时的年龄。
Galenson利用了导演的访谈与文章、电影理论家的著作、著名影评人的评论,清晰地总结出了概念型/试验型导演的不同风格。
雷诺阿、福特等实验型导演在拍摄时,更侧重于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叙事,与其依靠精妙的台词和剧本,他们更在乎画面自身所带来的意义,而这些特殊意义往往不是靠周密的计划,而是靠拍摄时的机缘巧合而决定的。
与他们作风不同的概念型导演爱森斯坦以及戈达尔则有另一个侧重点——他们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这类电影人往往愿意去挑战叙事常规和传统拍摄手法,通过非线性叙事、高速蒙太奇、跳切等方式去让观者们注意到这些看似突兀的刻意背后的导演意图。
由于实验型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尽力地减少自己“导演”的痕迹,让影片显得自然、流畅,他们的作品也往往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可也就是这种大众的欢迎使得这些导演一度受到高端理论界的忽视。相反的,奥森·威尔斯以及费里尼等人的作品虽然时常不卖座,但其突破性的技法和显著的个人风格立即受到了专业人士的追捧,成为了艺术电影的代言。
在批评界不同的待遇对各个导演的事业曲线也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概念型导演戈达尔和威尔斯都是以自己的处女作而闻名,但实验型导演福特、希区柯克的翘楚制作均来源于两人30多年丰富的历练与沉淀。如此一来,那些注重于观点与情感表达的导演们,几乎无不例外地留下了少年天才的美名,而那些专心于画面与视觉美学的导演们,在众人印象中大多都是技艺超群、重剑无锋的宗师人物。
Old Masters and Young Geniuses: The Two Life Cycles of Artistic Creativity
概念型天才 VS 实验型大师
概念型创作者容易被认为是天才,他们总是在事业早期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天赋。这些“早熟”的天才被描述成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对于前人或前作的不屑一顾使得他们更容易在领域内创新。他们甚至不需要习得或训练那些必须的技巧,因为他们对问题的极度简单化使得这些技能不复重要。他们有一个特性就是对自己非常“确定”,对作品的意义都有极大的自信,这种心态也使得概念型的创作者更容易在事业早期就推进大胆的新创意和作品,即使知道传统和其他的专家会对他们的创新抱有敌意。
实验型的创作者则因为他们的智慧与判断力而饱受赞扬。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不断的努力与经验中练就匠心之作。他们常常对自己的大作不甚满意,总认为还需要再继续修改。实验型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远不如概念型创作者那么有自信,“不确定”是实验型创作者的特点。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灰色地带,有着微妙感与模糊性。他们的作品随着年龄增长与时间推移愈发沉淀,风格也会在不断地磨炼与试验中成熟。
实验型的创作者有时候会很难理解概念型创作者的作品,如实验型作家伍尔夫在读过概念型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后说:读乔伊斯的作品让她感觉被细小的子弹击中身体各个部位,但却没有像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时感受到的正对面门的致命一击。
怎样保持和提高创造力?
概念型创作者
概念型创作者会江郎才尽吗?如果天赋只有固定的量,是否天才的概念型创作者在年轻时就会将才华用完,然后创作力日渐衰退呢?
作者认为,概念型创作者在晚年时感受到的“创作力缺乏”并非是由天赋用光导致,而是因为他们渐渐累积了太多经验。概念型创作者的敌人正是习惯、传统、对领域的进一步了解,以及渐渐意识到该领域的复杂性。为保持创造力,概念型创作者应该不断找寻新问题来解答,避免重复探索同一个问题。
实验型创作者
如果概念型创作者是短跑选手,那么实验型创作者则是马拉松选手。他们的敌人可能是身体衰老、丧失兴趣与信心。实验型创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真正技能所在,并且向自己选定的方向坚定前行。不需要为了与概念型创作者竞争而不断尝试改变方向,尝试探索新的问题。实验型创作者是完美主义者,总是在作品中看见尚未完善的问题。他们需要学会的是:并不是每件作品都必须是定义性的,他们应该运用这种“不确定性”作为更深入研究的动力,有问题未解决并不等于作品未完成。在面对衰老的问题时,实验型的创作者要好好地运用与人合作的机会,将自己的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PUP作者简介
David W. Galenson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同时也是《艺术经济人》杂志的特约编辑。著有 Old Masters and Young Geniuses: The Two Life Cycles of Artistic Creativity, Painting Outside the Lines: Patterns of Creativity in Modern Art, Conceptual Revolu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Art 等。
PUP名家推荐
“ David Galenson 发展了一种近乎统一的艺术理论……它出人意料地解释了世界上伟大绘画的相对价值……某些领域的传统主义者在表达他们对统计数据的怀疑时会提出这样的论点:他们的手艺看起来很科学,但实际上和艺术一样(玄乎)。这句话不错,但下次你听到这句话时,请回想一下 Galenson 的工作——事实证明,即使是艺术,也有科学的成分。”
——David Leonhardt, 《纽约时报》
原标题:《毕加索、塞尚、希区柯克——年少成名还是大器晚成?看经济学家如何量化创造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