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生命在工作的外交官:苏俄大使国外喋血记
2016年12月20日,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参加一次俄土文化交流活动时,被混进会场的土耳其宗教极端分子连开数枪,当场不治身亡。卡尔洛夫的遇刺绝非是个例,在他之前,已经有多名苏联、俄罗斯外交官员在国外履行外交工作期间死于非命。做外交官不易,作为大国的外交官更是风险极高。
莫斯科民众悼念遇刺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图片来自新华网2006年8月20日,俄罗斯驻肯尼亚大使瓦列里·叶罗什金在乘车途中两次遭到不明身份人士的袭击,其中一次,行凶者的刀插到了他的背上,俄罗斯大使伤势严重,但幸好经过医生的及时治疗,保住了性命,现在他还继续从事外交官工作。
2011年11月29日,俄罗斯驻卡塔尔大使弗拉基米尔·季托连科与为他送行的两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多哈机场遭到殴打,事件的起因是卡塔尔的外交部无视《维也纳公约》中对于外交邮件免予检查的规定,授意机场海关和安检人员强行搜查俄罗斯大使随身携带的外交邮件,在俄罗斯大使提出抗议后,卡方对其实施了暴力。季托连科身上多处受伤,甚至视网膜脱落,不得不接受了三次大手术。事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召回了驻卡塔尔大使,并降低了两国外交关系的等级。
然而,比起卡尔洛夫的遇刺身亡,这些意外显然就不是那么骇人听闻了。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算上卡尔洛夫,总共有4名苏俄驻外大使在履行外交工作时死于非命,了解了他们的命运,我们大概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当一名外交官的风险性是多么的高。
格里鲍耶陀夫:诗人却成了不幸遇难的外交官
在圣彼得堡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涅瓦大街,有一条人工运河横穿而过,运河的一端是喀山大教堂,另一端则是滴血教堂,这条运河以一位俄国人的名字命名,叫“格里鲍耶陀夫运河”(Канал Грибоедова)。笔者经常在运河的岸边走过,却对这条运河命名一无所知,后来,笔者在圣彼得堡的某个广场,看到了树立在那里的格里鲍耶陀夫的雕像,才开始对这个人感兴趣,进一步再去了解他的生平,不由得为之震惊。
格里鲍耶陀夫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是一名多才多艺的诗人、剧作家、散文作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东方学家。他天赋异禀,年仅11岁便就读莫斯科大学,13岁便获得莫大的语文学科副博士学位!1812年,他应征入伍参加了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战争,战后他进入外交部工作,1818年被派遣至俄国驻波斯大使馆担任秘书,直到1923年才回到俄国。
格里鲍耶陀夫回到国内后,重新开始从事中断了多年的文学创作,他的代表作——讽刺喜剧《聪明误》完成于1824年,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尖锐思想斗争:一边是以专横、愚昧、因循守旧的莫斯科大贵族法穆索夫为首的一群贵族顽固派;另一边是进步、文明、渴望革新的贵族青年恰茨基。恰茨基单枪匹马舌战群顽,但终以势孤力单而失败;他徒有一腔热血,得到的却是“万般苦恼”。后来,赫尔岑等评论家都指出剧本主人公恰茨基是个近似十二月党人的艺术形象。俄国进步文艺评论界对这一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别林斯基称它为“第一部俄国式的喜剧”,将它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并列,指出这两部名著“乃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艺术地表现俄国现实的第一个典范”。这确定了格里鲍耶陀夫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格里鲍耶陀夫结交了一大批俄国进步青年,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十二月党人的一分子,他与著名诗人普希金也有交往。也因为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格里鲍耶陀夫也遭到了牵连——他被关押在圣彼得堡的监狱里,失去自由近半年之久。由于没有证据表明他参加了起义,于是,写下“悔过书”后格里鲍耶陀夫重获自由,但此后他依然遭到秘密监视。
1828年4月,格里鲍耶陀夫被任命为俄国驻波斯大使,8月前往波斯首都德黑兰就任。在这之前不久,俄国取得了对波斯的战争的胜利,两国签订了“图克曼恰伊条约”,俄国从波斯手中割占了今天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一带,而格里鲍耶陀夫正是此次条约签订的俄方主要参与者之一,这就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1829年2月11日,距离格里鲍耶陀夫来到波斯不足半年。这一天,大批当地波斯人聚集到俄国大使馆举行抗议,据波斯官员描述,有接近10万人聚集在使馆周围。抗议活动很快就失去控制,一群狂热分子冲破了守卫大使馆的哥萨克士兵的阻拦,进入了大使馆,这些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波斯人在大使馆中见人就杀,格里鲍耶陀夫没能幸免,他被暴徒用利刃杀死,尸体被暴徒从窗里扔到外面,以至于面目全非,一时难以辨认。遇害时,他年仅34岁。除他以外,还有36名大使馆人员被杀(只有秘书马尔佐夫躲过一劫),19名当地居民也在混乱中不幸身亡。
德黑兰使馆遇袭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波斯上空,为了平息俄国人的愤怒,避免俄国的报复,波斯卡扎尔王朝沙阿(国王)法特赫·阿里派了自己的孙子霍斯劳·米尔扎王子亲自前往圣彼得堡向俄国沙皇赔罪道歉。波斯人向沙皇赠送了大量珍贵的礼物,其中包括了一颗重达88.7克拉,被视为“国宝”的“沙阿”钻石(该钻石原产自印度,曾被镶嵌在莫卧儿皇帝的宝座上,后来被波斯君主纳迪尔沙掠走,长期为波斯君主所拥有,现保存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沙皇尼古拉一世对于波斯人的礼物非常满意,他宣布:“我会永远地忘记这一不幸的德黑兰事件。”使馆袭击事件最后不了了之,而才华横溢的格里鲍耶陀夫则不幸地成为两国争端的牺牲品。
沃洛夫斯基:第一位被刺杀的苏联大使
格里鲍耶陀夫之后,大使被杀的厄运在近一个世纪后再次重演,不过这个时候,俄国早已改朝换代。把苏联大使视为眼中钉的,再也不是外国的民族主义者,而是那些跟苏维埃政权势不两立的俄国流亡者。
瓦茨拉夫·沃洛夫斯基,是一位波兰后裔的革命家、政论家和文学评论家。出身于贵族家庭的他,很早就参与了革命活动,1903年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前后,沃洛夫斯基居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负责为革命活动筹集经费以及在革命后担任苏维埃政府驻当地的代表,直至1919年回国。
瓦茨拉夫·沃洛夫斯基1921年,苏维埃政府任命沃洛夫斯基担任苏联驻意大利全权代表(1941年以前苏联最高等级的驻外使节的官衔,相当于大使)和商务代表。1922年,他作为苏联外交使团的一员参加了热那亚会议。1923年又参加了洛桑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期间,厄运降临在沃洛夫斯基身上。
1923年5月10日,沃洛夫斯基在其下榻的塞西尔酒店的餐厅用餐,突然,一位叫莫里斯·康拉迪的不速之客掏出转轮手枪向他射击,沃洛夫斯基及其两名同事均被子弹击中,沃洛夫斯基当场不治身亡,终年51岁。酒店的使者将枪手制服,原来这个康拉迪是一名俄国内战时的白军军官,内战失败后流亡到国外,拥有瑞士国籍。被制服的康拉迪一边将手枪交给保安人员,一边说道:“我做了一件善事——俄国布尔什维克毁灭了整个欧洲……(我这么做)这对于全世界都是有益处的。”
枪手康拉迪及其同伙波卢宁被送上瑞士联邦法院受审,在法庭中,他们的辩护律师对于犯罪事实避而不谈,反而大谈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犯罪事实”,并且找来了70多名“证人”为此作证并声援康拉迪的“正义行为”。最后,九名陪审员认为康拉迪无罪,而认为他有罪的则有五票。
对于这一荒谬的审判结果,苏联政府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并单方面宣布断绝与瑞士的外交关系和商贸关系,禁止不属于工人阶级的瑞士公民进入苏联境内。两国冷淡的外交关系直至1946年才恢复正常。
沃伊科夫:喋血华沙,褒贬两重天
沃洛夫斯基遇刺事件过去了短短4年后,又一位苏联驻外使节在国外遭到了刺杀,这一次不幸殉职的是苏联驻波兰全权代表彼得·沃伊科夫。他是卡尔洛夫遇刺前最后一个被刺杀的苏俄驻外大使。
沃伊科夫同样是一名久经考验的革命者,他于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属于孟什维克党员。由于从事革命活动,沃伊科夫被沙俄政府通缉,被迫长期居住在国外,一直到二月革命胜利后才重返国内,在临时政府任职,后来被派遣至叶卡捷琳堡工作。去到叶卡捷琳堡后,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并参与了建立当地苏维埃政权的工作,十月革命后被选举为叶卡捷琳堡市杜马主席。
彼得·沃伊科夫作为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沃伊科夫最具争议的事件,莫过于他在处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时所扮演的角色。保皇分子一直坚持,在如何处置沙皇一家的表决当中,正是沃伊科夫力主要对沙皇一家“灭门”,沙皇才不幸全家蒙难,甚至还有传言说,沃伊科夫亲自担任刽子手,用斧头砍死了沙皇的女儿。但是,以上说法均没有证据所证实。而在当时乌拉尔地区苏维埃的决议中提到的是,沃伊科夫在表决中仅仅是赞同处死沙皇本人,而非要连他的家人一同处死。2015年,参与调查这一事件的俄罗斯总检察院调查员索科洛夫表示,沃伊科夫确实参与了关于是否处死沙皇全家的表决,但除此以外,他再无涉及沙皇灭门事件,至于亲自动手处决沙皇一家更是胡说八道。
尽管如此,保皇分子已经将“弑君者”沃伊科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须杀之而后快。沃伊科夫在苏联国内时,他们没有机会动手,而在其被派遣出国担任大使后,下手的机会就来了。
1924年,苏联政府任命沃伊科夫为苏联驻波兰全权代表,他是经过了一番周折才得到波兰的承认并得以就任。1927年6月7日,沃伊科夫来到华沙火车站,等候路经此地的搭载着原本在英国工作的苏联外交官的火车。早上9点,月台上冒出一个不明身份者,掏出枪对准沃伊科夫开火,中枪的沃伊科夫一个小时后伤重不治身亡。
凶手的身份被查明,他是一名20岁的“白俄”流亡者,姓名叫鲍里斯·科维尔达,他被问到此次刺杀的目的时回答道:“我是为了俄罗斯和千百万人复仇。”波兰的法院起初判处凶手终身监禁并接受苦役,然而波兰总统却动用权力对科维尔达实行特赦,使得后者的刑罚最后从终身监禁变成15年有期徒刑,而后他被监禁了10年便得到释放。一些资料表明,科维尔达在二战期间与德国人合作,战后移民至美国,直到1987年去世。
沃伊科夫遇刺以及对凶手的审判结果使得本来就不友好的苏波关系更加紧张,苏联对于波兰的不信任进一步加剧,这也使得苏联最终放弃了与波兰共同对抗纳粹德国的想法,甚至在德国侵入波兰后趁火打劫。
沃伊科夫死后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然而关于他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特别是在末代沙皇一家被俄罗斯官方恢复名誉,又被教会封圣后,俄罗斯国内对于沃伊科夫的评价呈两极分化,称他为“刽子手”或者“英雄”的,大有人在。至今,莫斯科地铁中有一站仍以沃伊科夫的名字命名,但自2015年起,沃伊科夫站是否更名的问题又引起了俄罗斯社会的争论,2015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50%的受调查者反对更名,而赞成的人约占三分之一。未来莫斯科还将就车站更名的问题举行全民投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