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名士|白太守的苏州一年(上)

2022-01-08 1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白居易像

白太守,指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白居易75年的生涯中,有一年是生活在苏州的,并且还在苏州过了年,这一年的正月初一是公元826年2月11日。过了这个年,白居易就55岁了。

“太守”,顾名思义,是最大的守护者。这一年,白居易是苏州1城5县的一把手,是全苏州子民最大的父母官。苏州的长官本应称苏州刺史,但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因此苏州刺史又称吴郡太守。“太守”的称呼似乎总觉得要比“刺史”更文雅一些。

01“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

任苏州刺史之前,白居易曾在邻近的杭州刺史任上呆了不到两年。长庆四年(824年)正月,穆宗皇帝服用了方士的长生不老金石药而崩,16岁的太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新皇帝登基,政治形势或许有了些变动,官员的迁降亦一时频繁。这年五月,白居易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工作地点在东都洛阳。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官员受命到都城以外的地方去任官,即使是天下名郡杭州刺史这样重要的职务,也被认为是一种放逐。因此,工作地点不是长安而是东都洛阳分部的太子左庶子,虽然只是个闲职,但在杭州留下“一湖水”,留下“白公堤”的白居易,还是于五月底匆匆赶回洛阳赴任了。

初秋,回到洛阳的白居易,第一件事是安家,买了东都履道坊杨凭的故宅。宅院修缮完毕后,白氏写下了《履道新居二十韵》。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人员发掘了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宅院遗址,基本弄清了白居易宅院的平面布局。这处居宅北部是两进式的宅院,南部为园林,或许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南园”。南园出土的残六面石经幢上保留了白居易的题记,弥足珍贵。

 

 隋唐洛阳外郭城里坊复原示意图(《隋唐洛阳城》第一册)

白居易手书的石经幢残石拓片

原想就此做个四品京官安度晚年的白居易,在政治形势的裹挟下并没有就此消停。新即位的敬宗皇帝改元后的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四日,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不得不离开东都。接到新的任命诏书后,白太守写下了《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诗:“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鬓生。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经过二旬的准备,三月廿九日出发离开东都,过汴州,渡淮水,经常州,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到了苏州,按惯例写就《苏州刺史谢上表》遣人送往长安谢恩。这一年白居易54岁,一个典型的“初老”。

从宝历元年(825年)端午抵达苏州,到次年宝历二年(826年)九月初八罢任,白太守在苏州刺史任上总共呆了不到500天。这500天中,还请了个100天的长病假。

唐代的地方官员其实没什么大事,不像今天的地方大员那样长年累月被文山会海消磨生命。地方的管理,不是依靠那些一心想往都城挤的官员,而是那些很少离开当地的地位卑微的吏员。这些吏员虽然官阶很低,但大部分日常行政事务都由他们来处理。白太守身边就有这么一位贴心的吏员周判官。

说到“判官”,可不是想象中的法律工作者,而是官府中的事务官。唐代官府的官吏分为四等:长官、副官、通判官、判官。苏州的长官当然是白太守,通判官是各部门的主任,判官则是各部门的事务主管。白太守在后来的《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放怀追越游见寄》诗中写到:“白首旧寮知我者,凭君一咏向周师。”在“周师”下注曰:“周判官师范,苏杭旧判官。”可知周判官名师范,是白太守在杭、苏二州刺史任上的判官。白太守在杭州任上用他,在苏州任上再次聘用他,并以“旧寮”称之,必是知心知意、委以心腹的属下。白太守在诗歌中也多次提到了这位周判官,还专门为周判官写过诗。有了这位周判官,白太守就可以放心地游宴唱酬了。

 

白居易书法墨迹(陈友琴《白居易》)

苏州是当时的东南名郡,GDP居全国各府州之首,单从白太守的诗文中就不难看出。在《苏州刺史谢上表》中,白太守说:“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江南是唐朝国家财政的支柱,而苏州又是重中之重。在《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吴中诸客》诗中,白太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登阊门闲望》诗中也咏道:“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税户十万,人口至少在50万以上,还有相当于两个团的苏州籍指战员在全国各地保家卫国。

按理,这样的名州大郡,一把手应该忙得焚膏继晷,日理万机。但白太守毕竟是唐代的官员,在苏州任上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实并没有做多少事。

到任后要有一段适应期,正如其在《自到郡斋仅经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吴中诸客》这首长达42字的诗篇名中显示的那样,十来天后才开始关注公务。太守,作为朝廷派往地方的最高官员,是权力的象征,主要任务是保证赋税的如期征纳。对于“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之弟守封疆”的苏州而言,完成这项任务并不艰难,因此,“苏州刺史例能诗”(刘禹锡《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诗)的吴郡太守,有大把的时间参与地方的礼仪活动及自身的宴游唱酬。在此之外,若能给地方留下一两项民生工程,那便是民众歌颂的好官了。

02“ 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

白太守在杭州刺史任上,宴游之外,发动民工疏浚西湖,筑堤蓄水,灌田千顷,给杭州民众留下了“一湖水”和“白公堤”,泽被后世。官员的政绩取舍往往是有套路的,在东南多水地区,治水,不啻为为政者的最佳选择。白太守在《苏州刺史谢上表》中虽然盛夸苏州“兵数不少,税额至多”,但事实上长年的水害一直困扰着这座天下名郡,“土虽沃而尚劳,人徒庶而未富”白太守延续杭州任上的套路,修筑东起阊门西至虎丘的山塘河堤,束水排灌,改善了苏州西北郊的农田水利和交通便利,这成为白太守刺苏期间最大的政绩。

 

白公堤石幢

修筑山塘应该是在白太守到任后的那年秋天。工程期间,白太守肯定亲临了现场。在《登阊门闲望》诗中,太守写道:“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点明了山塘河疏浚整治的时间地点。站在阊门楼上四望苏城内外,太守的心里充满了阳光,回忆起自己在杭州的德政,对自己未来离任后苏民的歌颂满怀期望。数百年后,苏州民众将白太守与同样任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刘禹锡合称“三贤”,立“三贤祠”合祀,正是这项工程的效应。千余年后,苏州市政府在阊门外五水汇聚的山塘河口重建白公祠,修缮城隍庙时又将白太守与韦应物、刘禹锡等名守列为城隍神,同样也是山塘河工程的效应。

 

唐少傅白公祠 @coffee33

白太守的这项政绩,其实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自己。杭州刺史任上“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题留天竺灵隐二寺》)、东都履道坊私第内立起的陀罗尼经幢、回长安后立邸青龙寺所在的新昌坊、晚年卜居洛阳龙门香山寺,不难看出白太守浓郁的佛教取向。山塘河直通苏州城西北郊的名胜地虎丘山寺(唐人避“虎”字,改为“武丘”),塘路建成后次年太守的《武丘寺路》诗中,吟诵的与其说是山塘给当地生业带来的恩惠,不如说是为自己的出游带来的便利和沿途的美景。题下自注云:“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诗曰:“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白太守对虎丘山寺似乎情有独钟,“不厌西丘寺,闲来即一过”,以至于“领郡时将久,游山数几何。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夜游西武丘寺八韵》),至少每月都会前往,身边当然也不会缺少“娉婷翠娥”“香花罗绮”。

然而,苏州的水害并没有因为山塘河的疏浚而终止。在白居易离任后不久的太和二年(832年)春天,刘禹锡转任苏州刺史,到任后发现“首冠江淮”的苏州一半泡在水里,于是开仓济贫,免赋减役,又成就了一位苏州历史上的循吏。

其实,唐后期苏州连年的水害,并不是一两个良吏就能够治理得了的。导致水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唐后期长江流域的开发,江水携带的泥沙明显增多,在海潮的推力下在长江口淤积,太湖往北经常熟往东经昆山的入海通道被淤塞,造成了苏州大面积的内涝。唐末五代钱氏治理苏州时,设营田军,又有撩清夫,专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钱氏纳土归宋后,由于政治中心在中原,江南的经营一时放松,北宋前期苏州的水害更甚,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税收,让范仲淹、苏轼等地方大员焦头烂额。连年的水害,直到南宋定都杭州后因苏州地位的再次提升才得以基本解决。绍定二年(1229年)郡守李寿朋重建坊市故实,刊刻《平江图》后,今天苏州城的模样才得以奠定。

 

平江图

- 未完待续 -

原作者:张学锋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