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媒关注刑满释放人员融入社会问题:社区、家庭应多帮扶

刘友婷 印锐/工人日报
2017-02-04 08:35
法治中国 >
字号

“坐了20多年牢,现在回到广州,物是人非,我什么都不懂!连接下来怎么过都不知道。”眼神暗淡、头发凌乱、衣着单薄,年近六旬的刑满释放人员麦金从监狱出来后就开始流浪,晚上睡在绿化草坪上。

“因为没有家属接纳,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没有身份证件,也找不到工作,不少刑释人员最终只能流落街头。”广州市越秀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中心社工陈晓鹏告诉记者。

“进去出来”已物是人非

2016年3月,恰逢广东的回南天,阴雨绵绵、湿冷的天气着实让人难受。陈晓鹏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见到麦金的。在监狱呆了20多年的麦金,刑释出来后,流落街头,睡在绿化草坪上,下雨了就找个有瓦遮头的地方躲雨。

麦金是越秀区司法局珠光司法所转介到越秀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中心的紧急个案,成了中心的帮教对象。

1999年,麦金因犯盗窃、非法拘禁罪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麦金先后在清远、新疆等地监狱服刑,2016年初刑满释放,从新疆某监狱返回广州原籍。

“我们接触到的刑释人员从8年到20多年的刑期都有,甚至有减缓刑40年才出来的。刑释人员刚回归社会,往往会发现社会变化太大而个人能力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生活,也找不到家人了。” 广州市越秀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中心社工李智洪告诉记者,回到社会感到彷徨无助的刑释人员甚至会出现反社会心理,也有不少很想回到监狱。

“有时候真想去犯事,然后可以进监狱,起码在那里有人照应。”2013年,陈生刚刑满释放,从上海回到广州。陈生身体较差,血压高到200mmHg。刚出来的陈生找不到家人,也没有工作,绝望的他很想回监狱。“不少年纪较大的刑释人员都患有慢性病,例如肝腹水、高血压、风湿病等。”广州市越秀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中心社工陈姻静如是说。

面对陌生的一切“我能做什么?”

重回社会,已成“三无”人员。面对陌生的一切,麦金感到彷徨无助。“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没有身份证件,也找不到工作。”面对这样的困境,陈晓鹏等帮扶社工首先帮助麦金解决居住、工作问题。

“我们先协助他申请过渡性短期租房。在越秀区司法局、越秀区慈善会支持下,3个工作日就办理好了租房审核、审批、入住,麦金不用再流浪街头。” 陈晓鹏说道。

刑释人员的劳动能力不强,且社会对他们的接纳度仍不高,回归之路并不平坦。社工通过开设小组活动,帮助刑释人员提高自信心和重新投入工作的能力。陈晓鹏多次带着麦金前往就业服务中心找合适的工作,也曾获得过几次面试机会,但结果都不如意。“我们这些人能做什么呢?”麦金不禁怀疑自己。陈晓鹏一方面在安慰麦金,疏导他的失意情绪,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就业资源。

“我通过朋友找到工作了!”数月后,麦金带着这一好消息专程跑到越秀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中心。原来,一朋友得知他的情况后,聘请他到足球场做清洁工作,薪酬为每月2000多元。“工作时候我还认识了一个女朋友,我们准备一起组建家庭过日子。”麦金兴奋地说。

“我是过来招聘的,想找一份工作,曾经犯了案,被判过刑……”面试时候,陈生坦诚说出自己的过去。“习惯了监狱的管理模式,刑释人员比较守规矩,来社工中心见到我们时,他也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李智洪解释道。陈生曾经找到一份值班工作,但由于高血压晕倒,老板也不敢再继续聘用他了。

李智洪介绍说:“我们一般会帮他们找一些轻体力劳动、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在成功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后,我们还会继续跟进,及时了解工作情况,帮助他们养成工作和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了让刑释人员摆脱犯罪阴影,增强社区的接纳度和社会责任感,重新融入社会,帮扶中心还要求他们提供“两个八小时服务”。“第一是要他们每个月完成八个小时的学习,第二是每个月提供八个小时的公益服务。例如为社区居民服务,融入小区生活;到养老院探访,为‘三无’人员送餐等。”陈姻静告诉记者,不少刑释人员很热心参与公益活动,重新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重回家人怀抱并非易事

“你家人不想见到你,说你活着的时候连累街坊,死了也要连累亲人。”刑满出来,回到40年前居住的地方,陈生发现家被拆迁了,家人也找不到了,认得他的邻居捎了这样一句话给他。

无处可去的陈生只好到帮扶中心求助。李智洪通过询问了解,得知他家人、亲戚住处,但由于家人不肯接纳,他只能在附近另租房子。“我们一般都会帮他找家人、亲戚附近的房源,离得近,他的消息就会被传到家人耳中,家人看到他的改变也更容易谅解。”李智洪说。

2013年,50岁的张玲刑满释放,她是因为反复吸毒而入狱。“张玲的家人不想她回来,也不允许她将户口迁回家中,担心她会回来分房子。她母亲也不肯接纳她,只好流落在外了。”李智洪说,刚刑释出来时候,张玲没有工作,也没地方住,流落街头的她一到晚上就特别害怕,睁着眼不敢睡觉,熬到早上才睡。

陈晓鹏告诉记者,刑满释放人员普遍生活比较困难,亲人不愿接纳、存在自卑心,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很容易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李智洪终于协助张玲找到了一份清洁工作,她个人也比较喜欢,每个月有2000元收入。

据介绍,张玲患有风湿病,一犯病就无法工作,只能躺着。所以每次发病单位就会辞掉她,身体恢复之后,社工得重新帮她再找工作。李智洪说:“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跟进她工作这一块,不断联系辖内企业、物管公司,为她的就业做准备。同时,也会及时关注她的身体情况,叮嘱她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2016年10月,她还打电话告诉我们,三年过去了,女儿愿意接纳她了。”

据统计,至今广州市社工服务的安置帮教人员总数大致为3833人。广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处长杨海清表示,目前我国主要采用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形式开展司法矫正社工服务工作,在安置帮扶刑满释放人员方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主要有项目购买、岗位购买两种形式,广州比较倾向于项目购买的形式,以组建专业社工为主,社会学、法学、心理、管理等其他专业人员为辅的跨专业团队方式来提供服务,提供包括业务培训、释前辅导、评估研究、情绪疏导、改善家庭关系、发掘潜能、就业帮扶、临时困难救助、社会融入在内的针对性的司法社工服务。(麦金 陈生 张玲为化名)(原题为《出把力,帮他们融入社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