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学习教育】察右中旗学习之声:边境线上的生命界碑——老党员魏德友(六十五期)

2021-12-31 18: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讲述人 李璐

李璐,2021届艺术高考毕业生,就读于集宁师范学院。2019年度被评为“全旗优秀共青团员”;2020年作为内蒙古青年代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2021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共青团员”,察右中旗学习之声播音志愿者。

边境线上的生命界碑——老党员魏德友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回顾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察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特别推出“英雄人物”专栏,一起来感悟英雄模范的崇高品格,汲取精神力量。

深秋的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牧草已经泛黄。清晨,老党员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门口升起五星红旗,这是他多年来的坚持。“不管走多远,看到五星红旗我心里就踏实。”魏德友说。

81岁的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护边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他在边境线上放牧巡边57载,堵截越界牲畜数以万计,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他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1964年初,24岁的魏德友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新疆,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为了筑牢国防屏障,原兵二连进驻到额敏河畔的萨尔布拉克草原。草原深处,便是边境线。

1967年,魏德友结婚了,平地挖出来的地窝子成了他与妻子的家。在这里,他们养育儿女,守卫边防。

20世纪80年代初,魏德友所在的连队被裁撤,他主动留下守边。昔日一同屯垦戍边的战友陆续离开,边防派出所的同志换了一拨又一拨,而魏德友却一直坚守在这里。

魏德友与战友

每次巡边,魏德友脖子上总挂着一台收音机,他喜欢听新闻。“国家越来越强大,我特别自豪,觉得为国守边很有意义。”魏德友说。

从兵团退休时,魏德友和妻子每月领到的退休工资,足够老两口安享晚年。家里人都劝他们回山东老家养老,魏德友就是不同意。魏德友的子女在裕民县买了一套房子,让他和老伴居住,再次遭到魏德友拒绝:“边境不能没人守,何况我是党员,我必须留下来。”

魏德友与妻子刘景好在升国旗

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57年,从青春年少到满头银丝,魏德友每天沿着边境线来回走十几公里,累计巡边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魏德友与妻子刘景好

如今,魏德友的两个女儿也来到草原,接过了父亲巡边的接力棒。

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党委建设的“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一批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在这里倾听老党员讲述戍边故事。魏德友发自肺腑地说:“以前,一天只能吃两个馒头,有时候夜里饿得睡不着觉。可短短几十年,国富民强,人人吃得饱穿得暖,这一切都要感谢党。我们要永远铭记党的恩情,永远跟党走。”

音频丨崔亚宁

编辑丨乔嫣然

初审丨申 萧

终审丨温日将

原标题:《【党史学习教育】察右中旗学习之声:边境线上的生命界碑——老党员魏德友(六十五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