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暖闻|“天路宝宝”诞生记:比预产期提前8天,全车厢人鼓掌

澎湃新闻记者 魏凡 陈绪厚
2017-02-01 08:24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车生”10年前出生时的情景再现及现场视频。视频来源 青藏铁路公司西宁客运段 编辑 陆韵文(02:06)
2007年1月2日早上6时许,在青藏铁路上,K918列车往西宁火车站方向行驶。当列车距西宁站还有约一个小时路程时,孕妇贾润霞的肚子起了反应。

情况危急,K918次列车的一间卧铺车厢被改造为“临时产房”:挺着大肚子的贾润霞躺在下铺上,多名乘务人员守在她身边,给她加油鼓劲;另有人手举床单当门帘,而帘外焦急等待的是贾润霞的丈夫牛普津。

经历约半个小时的助产,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牛普津当场给他取了一个名字——“车生”。

如今,车生10周岁了,性格开朗,成绩优异。1月25日,车生的母亲贾润霞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孩子时常惦记着“天路妈妈”长啥样,想重坐一次当年出生的列车、重走一次青藏线,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青藏铁路公司西宁客运段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车生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的第一位“天路宝宝”,他们也在努力争取让车生早日与他的“天路妈妈”相见。

青藏铁路公司西宁客运段拉萨二车队党总支书记贾廉洁、青藏铁路265/6次列车长海娇分别是当年K918次列车的列车长和救护员,并曾亲自为贾润霞“接生”,是车生的两位“天路妈妈”。1月30日,贾廉洁、海娇向澎湃新闻讲述了车生在K918次列车14号卧铺车厢出生的前后过程。

距离预产期仅8天

现在甘肃庆阳市镇原县三岔镇经营一家蛋糕店的贾润霞,时常跟远在700公里之外青海西宁的贾廉洁电话联系,电话里,她俩聊得最多就是“车生”。

“车生”全名牛富贵,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的第一名“天路宝宝”。车生今年10岁了,上小学四年级。1月25日一早,还躺在被窝中的他向遥远的“贾阿姨”汇报期末考试成绩,他说非常想知道“贾阿姨”长啥样。

车生口中的“贾阿姨“是贾廉洁,后者正是当年在火车车厢迎接车生出生的一位“天路妈妈”。

贾润霞告诉澎湃新闻,她和老公牛普津是甘肃庆阳市环县人,当年(指2006年)在格尔木一家纯净水厂打工,负责给人送水,她每月赚600元,老公每月赚1000多元。2007年1月1日晚,她和老公在格尔木乘坐K918列车,准备到青海西宁后再中转回甘肃兰州。

贾润霞说,当年她24岁,挺着大肚子,距离预产期仅8天,又恰好临近春节,他们打算回兰州待产。

为了省钱,牛普津给怀有身孕的贾润霞买了一张硬卧,自己却独自坐在硬座车厢里。当列车快行驶至湟源站(注:K918列车经过此站,不停车)时, 海拔2000多米,贾润霞的肚子有了反应,乘务人员赶忙找来牛普津,给他安排一个硬卧,以方便照顾怀有身孕的妻子。

此时,列车距离西宁站还有约一个小时车程,但贾润霞似乎等不及了。

贾润霞向澎湃新闻回忆说,当时,她肚子疼得厉害,临产前的情形记不太清楚,但丈夫牛普津至今记得,她躺在卧铺车厢里,不停呻吟,全身是汗,感觉马上要生了。

卧铺车厢的“临时产房”

当年33岁的贾廉洁是K918次列车的列车长,得知情况后,她赶紧吩咐在卧铺车厢布置一间“临时产房”。

“临时产房”由贾润霞所在的14车厢改造而成,乘务人员迅速将这间卧铺的其他乘客转移,并在外面用白色的床单拉起门帘。

贾廉洁告诉澎湃新闻,当年她在列车上已工作14年,类似的情况遇到很多,但孕妇直接在列车上生产的很少见,一般都能坚持列车到站。

为此,贾廉洁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在车厢搭建了“临时产房“,另一方面则联系好车站,安排救护车到站等候。然而,贾润霞等不及了,“婴儿的头已经微微露出”。

青藏铁路265/6次列车的列车长海娇是当年K918列车的救护员,当年她21岁,刚参加工作不久。1月30日,海娇告诉澎湃新闻,当时,她在8号车厢,当列车即将进入湟源站时,列车长贾廉洁用对讲机通知她,“车上有一名孕妇即将生产,让我携带好车内医疗器械,赶到14号车厢”。

海娇是当时车上唯一的救护员,但并非学医出生,平时虽接受过一些急救培训(包括接生方面知识),但真正要动手接生还是第一次。

海娇回忆,她赶到现场时,孕妇贾润霞已出现约3分钟间隔一次的阵痛。

海娇铺好床垫,让贾润霞躺在下铺上,贾廉洁则安排乘务人员、前来帮忙的乘客在门外手举白色床单,充当门帘。

海娇和贾廉洁将剪刀等医疗品消毒,贾润霞的丈夫牛普津显得非常紧张,“在卧铺走廊外不停搓手”。

危急时用饮料瓶给孕妇吹气

贾廉洁告诉澎湃新闻,她有一点救护经验,但不懂接生,在帮助贾润霞助产过程中,也是险象环生,但幸好是“二胎”,整个生产过程还算顺利。

贾廉洁说,当婴儿头部慢慢露出时,他们发现婴儿颈部被脐带缠绕,脸色铁青,几乎没有呼吸,大家都被吓住了,不知道怎么办;她只能硬着头皮上,脑海里回想着应急演练时的操作要点,在解开脐带时,她又口对口地将卡在婴儿喉部的胎便和羊水吸出。

海娇回忆,由于是二胎,生产时还比较顺利,但孩子出来后,孕妇的胎盘还没有出来,相当危险。

当时,“产房”外有一些前来帮忙的乘客,几名有生产经验的乘客建议说,用瓶子对着孕妇的嘴吹气,以增加腹部用力辅助生产;列车长贾廉洁让孕妇口含饮料瓶,让人给孕妇吹气,贾廉洁则对孕妇腹部进行揉搓,双管齐下,最后实现顺产。

一段当年的现场视频显示,贾廉洁手举一名婴儿,现场有人欢呼,贾廉洁将婴儿递给婴儿的父亲牛普津。

牛普津手抱男婴,异常激动,当场给这个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的第一个“天路宝宝”取名为“车生”。

巧合的是,车生来到这个世界时,K918次列车也快抵达西宁火车站了。海娇表示,当时,孕妇情况一切正常,列车到站后,她和丈夫、孩子一起上了救护车。

“这以后(我)没有再遇到在列车上生产的旅客。”海娇说。

对话贾廉洁——

澎湃新闻: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贾廉洁:其实,我也没有想到车生会在列车上出生,我当时已在列车上工作了14年,也是孩子的妈妈,曾遇到多次类似例子,但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在列车上出生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一般都能坚持到列车到站后才生产。

澎湃新闻:离下一站还有多久?

贾廉洁:车生快出生时,离西宁站仅剩一小时车程,我本以为至少到站后才会出生。当时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在列车上准备临时产房,另一方面联系车站,已经安排好了救护车在月台等候。

澎湃新闻:车上接生的情形是不是让您难以忘怀?

贾廉洁:婴儿头部慢慢露出时,我们发现婴儿颈部被脐带缠绕,脸色铁青,几乎没有呼吸。我当时也被吓住了,不知道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上,回想着应急演练时的操作要点,我解开脐带时,生怕哪个环节操作错了,最后又口对口地将卡在车生喉部的胎便和羊水吸出。

澎湃新闻:成功接生后,心情一定很难平复吧?

贾廉洁:车生是青藏线通车后,第一个在车厢里降生的宝宝,我们都把他叫做“天路宝宝”。孩子出生后,不知道哪位乘客带的头,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在鼓掌。我当时抱着孩子愣住了,没有把孩子第一时间交给他父亲,当时有一种很奇妙的感受——觉得这个孩子比我亲生的孩子还要亲密,我是第一个迎接他出生的人,我的手是他接触到的第一双手。

澎湃新闻:后来去看过车生吗?

贾廉洁:车生不到一岁时,我曾自费前往甘肃庆阳镇原县三岔镇看望过车生一家人。那个时候,孩子虽然还不记事,但我去了他们家以后,孩子也不认生,准备抱他时,直往我怀里扑。

澎湃新闻:之后有没有再见一面?

贾廉洁:没有。我一直觉得遗憾,一直都特别想见车生的。一方面是我这个乘务工作比较忙,一上车就是好几天,下了车也还有别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家的情况也比较特殊,车生的父亲已经在内蒙打工好几年了,贾润霞一个人在老家开了一家蛋糕店,除了照看店面,还得照顾两个孩子和父母,大家都实在抽不出时间来。

澎湃新闻:10年来,还一直有着联系吗?

贾廉洁:这些年来,我和车生一家人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过,此前一直是跟车生父亲牛普津电话联系,牛普津曾在格尔木打工两年,我还经常为车生购买衣物,让他爸爸带回家。知道他们家庭情况比较困难,我之前还给车生父亲介绍过一份工作,但他没有去。直到2015年时,我才跟通过贾润霞和车生直接联系上,此后经常互相打电话问候,平均每周通话一次。

澎湃新闻:打电话的时候,一般都聊点什么?

贾廉洁:电话里,我和车生一点也不显得生分,他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自尊心也强,现在读小学四年级。上次跟我打电话还说,“期末考试没有考好,语文、数学、英语都只考了90多分。”我让他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逢年过节,车生也会专门给我打个电话,祝我节日快乐。车生也跟我说过,想去他出生的列车上去看看,再坐一次自己出生过的这趟列车。

澎湃新闻:有没有计划再见一面?

贾廉洁: 2016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十周年,刚好是车生放暑假的时候,我曾计划邀请车生一家来青海相聚,但工作繁忙,这个计划一拖再拖。

澎湃新闻:是不是有些遗憾?

贾廉洁:我今年43岁,参加工作24年,现在是青藏铁路公司西宁客运段拉萨二车队党总支书记。从青藏铁路通车至今,我分别在列车员、列车长、定额员、副队长岗位上工作过;拉萨二车队成立于2013年10月,我担当Z265/6次列车西宁至拉萨间的乘务工作,以及拉萨至日喀则Z8801/2次列车往返的乘务工作。

澎湃新闻:一定想再见一见他吧?

贾廉洁:当然想呀。其实我连行程都早就计划好了。他们来了以后,我准备带他们先去青海湖,再去看看昆仑山,到这附近的景点逛一逛。当然,最重要的是,带车生再坐一次青藏线,让他看看沿途的风景,让他看看自己出生的地方,让他见见当年的那些工作人员。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