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机器人与大洪水

澎湃新闻记者 柴宗盛
2017-01-30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17年1月1日,一项略带“共产主义”风的社会实验在芬兰开始了,2000名被选中的芬兰人在接下来的24个月里,不管工作还是失业,每月都会获得560欧元的“无条件基本收入”。 2016年6月,瑞士曾举行过“无条件基本收入”制度的表决,但未通过。最近法国左翼的初选中,无条件基本收入成为几位候选人的主张。

无条件基本收入指不论受助人工作与否、有无财产、收入多少,都给予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的费用。无条件基本收入被视为应对机器人带来的大失业的最佳措施。

殊途同归                              澎湃新闻 黄桅 图

是不是觉得“共产主义”开始敲门了?其实芬兰的这个实验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无条件基本收入”。这2000人是从2016年11月领取低保的芬兰公民中挑选出来的,560欧元是芬兰的低保金额,芬兰人平均收入为每月2700欧元。

这项实验是想验证,无条件基本收入”能否激励失业金领取者重新去 工作。此前,领取失业金的人不愿再去做较低收入的工作,因为税后工资不如失业金,而二者只能取其一。

虽然这只是一项很小的实验,但这是人类面对机器人带来的大失业,第一次从政府层面做的严肃尝试,意义非凡。

大时代往往在不易察觉中到来,只有变革突破临界点,大洪水汹涌而来时,人们才哀叹预事不足。从历史看,大变革史从来就是战争史。科技往往是引发变革的主因,如井田时代的铁器、封建时代的火药、工业革命前的蒸汽机,当这些技术问世时,可曾有人抬眼看看即将上演的血腥与动荡?

阿尔法狗的改进版Master,带来天启式的暗示,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在棋盘上的任何努力都已失去意义。如果没有机器人不得参赛的限制,棋类赛事已经没有存在意义。在风花雪月的棋类游戏中,人类可以高挂免战牌,但在无限制的工作岗位的竞争中,人类必须要面对机器人的竞争。倘若有一天,无论人类个体如何优秀、如何努力,在工作岗位的竞争中,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将毫无机会,那该如何才好?

未来如何,倒不是目前最需关心的问题,最值得关心的是,对未来认识的分歧、有无应对的勇气和行动力。

全民失业是否会到来?科技大佬马斯克、孙正义他们认为人类的工作岗位几乎全部会被替代;经济学家们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旧行业旧岗位消失,新行业新岗位自然会产生。

2016年12月,美国白宫的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持偏保守态度。

白宫报告一方面认同机器人对就业机会的巨大冲击,“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9%到47%的工作会受到威胁。按此趋势,每3个月约有6% 的就业机会将消失;未来五年将有超过710万个岗位消失”。但另一方面,它认为,“过去的经验证明,经济能够自行应对这种规模的变化······工作岗位增加的比例略高于职位消失的比例,从而导致就业率增加,失业率大致保持不变。”相应的,它的应对方案也偏保守,只是侧重加强年轻人的职业培训,以便他们适应未来的新旧岗位轮换。

旧行当消失,新行当产生,这只是人与人竞赛的旧例。但人机相争中,机器的进步一日千里,如果将时间轴稍做拉长,让人工智能充分发育,有什么岗位是人能做而机器不能做的呢?

目前基于大数据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随着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软硬件技术的进步,已获得爆发式增长的基础,虽然不是无所不能的强人工智能,但只让机器人去适应一个岗位,已经具备非常多的可能性。所以即便有新行业新岗位出现,但有何保证这些新岗位不被机器人继续截胡?

什么工作不能被替换,人们往往押宝于那些需要社交技巧的工作,但社交技巧或许只是工业时代信息不对称的假象。譬如保险销售,工业时代买卖双方信息不畅,保险公司的险种五花八门,所以需要很多销售去推销。

而互联网时代,买方可以看到卖方信息,各保险公司险种都向最优方案靠拢,市面的险种同质化后,逐渐变成了标准品,销售的必要性下降。而且随着家庭机器人进步,理财、买保险已经是机器人的必备技能。

人机替代有两个考量,一是机器能不能胜任人的工作;二是人机替代的成本是否划算。但如果市场有强需求,二者皆不是问题。技术发展史告诉我们,只要市场有需求,从技术工程层面总能造出一个满足需求的机器,即便初期成本很高,但机器自诞生日起,成本的下降与性能的提升,几无止境,终究会物美价廉地达到目的。

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人们愿意,总能为某个岗位制造出成本可接受的机器人。

这些年的人机替换正在印证这一切。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低端人机替换,在用工荒的驱动下被动开始机器换人,初始成本昂贵,但一旦启动则进展神速,2016年富士康的昆山厂已经用机器替换掉了一半工人。

而且这期间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与富士康被动替换相反,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主动寻求人机替换。人机替换在资本眼中已是一个利润丰厚的大产业,人机替代市场随之觉醒,当孙正义这样机器人制造商越来越多,每个行业必将被市场拷问,一旦可能性出现,即被替换,多米诺骨牌正在被推倒。

发生在制造领域和低端服务业的人机替换比比皆是,而且越大的行业越有成本优势,越是首当其冲。譬如自动驾驶对驾驶员的替换,自动驾驶卡车将致700万美国人失业,而很多汽车制造商都宣称自动驾驶在一两年开始量产上路。

很多高端服务业的人机替换也进入倒计时。根据麦肯锡咨的研究报告,报酬较高的职业,如财务经理,医生,高级经理人(也包括CEO),他们中的很多活动都是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的。

2011年至2015年,在英国,银行裁减超过10%的岗位。在德国,2001年以来银行从业人数减少20%左右;医疗中,通过大数据匹配,绝大多数工作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百度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在医疗,可以提供O2O服务、智能问诊、基因分析与精准医疗、新药研发,几乎覆盖医疗的全链条;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介入后,老师70%-80%的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来解决。

目前IBM的沃森,在医疗、法律等领域都已有了比较成熟的应用,最新的应用在金融监管的合规领域。谷歌的Deepmind进入了医疗领域,与NHS公立医院皇家自由伦敦医院签下五年合同、Facebook展示了管家系统Jarvis。

对于新技术的估计,人类一直犯错,比尔•盖茨有个论断,人类总是高估新技术出现的第一个五年,但会低估第二个五年。譬如智能手机,五、六年前谁能想到有今天“神通”;再如自动驾驶,仅一年时间,关于其上路期限数次提前;几个月前,柯洁观战阿尔法狗后,信心满满,求战心切,但面对Master,犹如与上帝过招,他输得心服口服。

所以芬兰人的社会实验极其必要。但严格说来,无条件基本收入只是权宜之计,它只在尝试保障最低需求。当人工智能进步到一定阶段,绝大多数人能否获得工作岗位,与其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努力程度已无关系,需要保证的不是低保,而是必须保证原有生活方式和有尊严的体面生活。

好在机器人高度发达的另一面,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物质成本和服务成本极大降低。譬如,当医生和老师被机器人替代了,优质但昂贵的医疗和教育就会以极低成本获得,技术让按需分配成为可能。

相对技术急速进步,社保建设进展缓慢,目前连最基本的医保还是全球性难题。强大富庶如美国,在奥巴马医改之前,尚有15%的美国公民完全没有医保,而全民强覆盖的奥巴马医改法案正在终止中。有生命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系统工程,匆忙上马的大一统分配一直就充满争议,在历史上,生硬的大一统分配往往是带来短缺,而不是供给。近几年,很多革命性的科技突破,都以5年、10年为期限开始倒计时了。大洪水到来之前,人类还有多少时间?

北欧福利是人类公平分配的希望之光,不过瑞典、芬兰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花费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建成,因为贫富差距、价值分歧、族群撕裂等等社会矛盾,需要长时间去弥合。或许白宫报告之所以偏保守,是根据美国贫富差距大,社会分歧加大的现状做出的务实判断。

因为北欧奇迹的建成,既要仰赖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还要有长期连续的政治支持。以瑞典为例,1932年上台执政的社民党政府在汉松的领导下,开始创建福利国家。随后44年里社民党连续执政,同时瑞典经济也持续高速增长。最终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有一点需要强调,瑞典政府的第一任务就是维持社保,瑞典大约70%的税收都用于社会保障,而用于政府部门、基础设施、国防、社会与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开支所占比例不到30%。

总之,不管这个世界有多少分歧,未来已不远,科技会给人类一个什么样的剧本,天下大同是人类的最终命运吗?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