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索世鉴|中国的“中东外交年”与中东国家集体“向东看”
【编者按】
2021年刚刚过去,世界依然在新冠疫情肆虐下艰难前行,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新老热点问题错杂交织。世界与中国如何从2021年走来,又如何向着2022年前行?上海外国语大学(SISU,“西索”)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合作,邀集各领域专家,呈上“西索世鉴”系列文章,盘点2021年世界大势,展望2022年世相新局。
2021年,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下,中国与中东
国家的政治关系与战略合作逆势而上,双方通过高层互动、视频会议等各种形式,保持频密往来。双方关系在赓续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建设合作机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实现提质升级,处于历史上最好阶段。中东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中东国家“向东看”趋势更加明显,双方相向而行,提升战略合作水平的意愿不断加强。
中国的“中东外交年”
2021年对于中国中东外交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堪称中国的“中东外交年”。这体现双方高层交往频繁、中方加大中东维稳促和力度、双方合作机制化水平提升,抗疫合作成为中国与中东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写照。
1. 高层交往频密。疫情并未阻挡双方交流的脚步,双方高层交流与会晤比以往更加频密。习近平主席同多位中东国家领导人通电话、互致信函,领航双方关系发展。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3次出访中东,先后到访10个中东国家,彰显中国对发展同中东国家关系高度重视,中东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21年3月,王毅外长在7天内访问6个中东国家,创下中国外长一次访问最多中东国家的纪录;7月,王毅外长访问叙利亚,这是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中国外长首次访问该国;10月,王毅外长访问卡塔尔,就阿富汗问题与卡方和阿富汗塔利班代表团会谈。
2. 中方提出中东维稳促和多项倡议。中东地区局势长期动荡,战争与冲突频发,长期威胁地区与国际安全。然而,中东也是世界最缺乏有效安全机制的地区之一。“中东不稳,天下难安”,中东安全秩序建设是国际安全治理重要而急迫的议程,需要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近年来,中国关注中东安全问题,加大劝和促谈力度,为促进解决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等地区安全议题,推动建设海湾安全机制,充分展示了大国担当。2020年9月,王毅外长在联合国安理会海湾地区局势部长级视频会议上,提出建设海湾安全机制的三点建议。2021年3月,王毅外长在沙特利雅得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五点倡议”;7月,王毅外长在访问叙利亚和埃及期间,分别提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落实巴以“两国方案”三点思路;5月,巴以爆发冲突,中方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推动安理会五次审议巴勒斯坦问题,并最终发表主席新闻谈话,为促进中东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3. 抗疫合作促进命运共同体建设。面对疫情肆虐,中国与中东国家携手抗疫,成为全球团结抗疫的典范。中国落实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已向中东国家援助和出口4.4亿剂疫苗,为中东国家抗疫努力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做出重要贡献。中东国家对中国疫苗给予充分信任和肯定,最先同中国开展疫苗生产合作。中国疫苗生产线项目先后在阿联酋、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国投产,为地区国家抗疫提供助力。阿联酋已成为中东最大的新冠疫苗仓储物流中心,其中一半疫苗来自中国。中阿团结抗疫成为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
合作机制化水平大幅提升
2021年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迈向机制化的重要一年,双方在保持中阿合作论坛等原有合作机制基础上,成功建立多个新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合作水平大幅提升。
1.中阿合作论坛保持活力。中阿合作论坛是当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展集体对话与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唯一的多边机制化平台。2021年在论坛框架下,一系列会议如期在线上举行。论坛第十七次高官会和第六次高官级战略政治对话、第九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改革发展专家视频会等9项活动成功举行。中阿合作论坛平台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是中阿关系机制化水平的象征。目前,中阿双方正在为拟于2022年举行的首届中阿峰会积极筹备,这次峰会将进一步提升中阿合作机制化水平,将双方战略合作推向新高度。
2. 中阿共同发出数据安全倡议。数据安全是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中阿率先提出解决方案,为全球数字治理树立典范。2021年3月,中国外交部同阿盟秘书处共同发表《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呼吁各国秉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平衡处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共同致力于维护开放、公正、非歧视性的营商环境,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该倡议为全球数字治理建章立制的有益尝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和网络空间治理树立了典范。
3. 中伊签署25年长期合作协议。2021年3月2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伊朗期间,与伊方共同签署了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协议。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伊朗,中伊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表联合声明,同意达成一份全面合作计划。5年来,中伊双方共同努力,促成了这份协议最终签署。该协议是中国第一次与中东国家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伊朗等中东国家的合作水平和机制化程度大幅提升。该协议的达成源于双方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以及双方在能源、基建等众多领域的互补性,将推动双边合作提质升级,同时也将促使其他中东国家提升与中国合作水平。
4. 中国首次任命驻伊合组织代表。2021年6月13日,中国驻沙特大使陈伟庆向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欧赛敏递交任命书,这是中方首次任命驻伊合组织代表,标志着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站到新历史起点。伊斯兰合作组织是仅次于联合国的世界第二大政府间组织,57个成员国遍及中东、中亚、西非、北非和南亚,覆盖人口超过14亿。过去几年中,在去极端化和抗疫等方面的相互支持、精诚合作,加深了中国与伊合组织及其成员国的传统友谊与政治互信,为双方关系迈向机制化奠定基础。此次中国任命驻伊合组织代表,是双方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双方集体对话与交流提供了新平台,标志着双方合作水平提质升级,达到历史新高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水平与机制化程度将不断提升,也将引领伊斯兰国家在双边层面上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向东看”成为中东国家战略选择
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日趋紧密,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并非中国单方面与中东国家发展关系的结果,而是双方相向而行的成果。中东国家通过加入“一带一路”等合作倡议,在同中国合作中收获发展红利,说明中东国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高度认可。2021年,阿拉伯国家联盟外长会议首次在会议决议中专门写入与中国合作的相关内容,赞赏中方为实现中东和平与稳定所作重要积极努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东国家领导人纷纷发来贺信,埃及总统塞西还专门录制视频贺词。
中东国家集体“向东看”背后有着深层次的逻辑,反映的是中东国家正在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调整对外战略,通过“向东看”“向东转”甚至“向东行”,以实现伙伴多元化、经济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的多重目标。
1. 经济互补性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与中东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奠定了双方伙伴关系的基础。中国每天从中东进口近500万桶石油,其中阿拉伯国家占40%。
2020年,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沙特贸易额达67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沙特最大贸易伙伴,沙特也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沙特石油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同时,在全球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局面下,沙特也需要中国这样的石油“大买家”。2021年3月,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艾敏·纳赛尔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在未来50年及以后时间里,该公司将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作为其最优先事项。
2. 中国助力中东国家实现经济转型。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促进经济多元化是中东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另一重要目标。沙特正在按照“2030愿景”规划,推动经济多元化,以期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沙特,阿联酋,阿曼等海湾阿拉伯国家积极寻求各自发展规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吸引中国投资,助力经济转型。除了在发展战略对接框架下的双边合作,中沙开始探讨在巴基斯坦等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市场、投资和出口商品多元化也是阿拉伯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目标。海湾阿拉伯国家以往投资对象多为欧美发达国家,出口商品单一。如今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国史无前例地在巴基斯坦、印度,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亚非国家投下巨资,并与中方在科技、制造业、渔业、核能等新兴领域开展合作,开拓新投资目的地和非石油产品出口市场。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主要投资来源国。
3. 中东国家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出现裂痕。建立在“石油换安全”基础上的中东产油国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一直是这些国家外交和安全战略的基石。然而,美国实现能源独立,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中东石油,动摇了这一盟友关系的根基。美国目前只为调配品种仍从中东少量进口石油,2020年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为每天7万桶,仅占其石油进口量的12%。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已经取代欧美,成为海湾国家最大能源出口市场,其70%的出口原油销往亚洲国家。
美国加紧在中东实施战略收缩步伐,使中东感到失去安全上的倚重对象。“阿拉伯之春”、沙特阿美公司油田遇袭、阿富汗变局等一系列事件使中东国家对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产生严重不信任感,对其提供的安全保护产生疑虑。美国拜登政府的“价值观外交”使中东国家备感压力,它们因人权等问题受到美国打压。美方举办“民主峰会”,阿拉伯国家仅有伊拉克一国受邀。因此,中东国家在大国间两面下注,以对冲单一依靠美国的风险,这从战略和外交层面诠释了中东国家“向东看”。
4. 中东国家拒绝在中美间选边站队。美国将中东作为遏制中国的新场域,在中东加紧排挤中国、遏制中国的行为日益公开化。美国持续向中东国家施压,逼迫它们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降低同中国的战略合作水平,企图在中东拼凑反华联盟,严密防范中国在中东填补其留下的战略空白。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步伐加快,既不愿在中东继续投入资源,又想维持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国家在能源、科技、医疗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美国对此心生嫉妒。多面下注是小国避险求存的不二法则,中东国家深知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能回避的现实,它们将与中国的经贸、科技合作视为未来国运所系,无法在中美间做选择题。中东国家顶住了美国压力,在涉台、涉港、涉疆等问题上支持中方立场。
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快速发展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以发展促和平是中国中东外交之纲,劝和促谈是其基本方法。中国无意走其他大国在中东走过的老路。将中国在2021年的密集中东外交解读为“填补空白”,实属对中国中东观的误读。中国重视中东国家的发展关切,致力于将“一带一路”与中东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把提升中东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民生福祉,放在与中方经济收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把中东作为称霸全球的支点,把中东国家当作地缘政治棋子。
2021年中国同中东国家赓续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致力于提升双方关系机制化水平,中国同中东国家携手抗疫,应对外部干涉,为2022年首届中阿峰会奠定了良好基础,双方关系将在这一新起点上获得新的更大发展。
(丁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