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东方早报·头版头条》,一场持续十年的艺术项目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21-12-31 19:5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2017年,艺术家潘劲农谈用1827份“东方早报”画作致敬报人。(02:54)

从2012年1月1日开始,订阅《东方早报》的艺术家潘劲农开始利用纸质头版作为媒介,在上面日复一日地进行艺术创作,持续了五年。2017年1月1日,《东方早报》休刊,自那天起,潘劲农每天清晨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一张自己创作的“头版”,也持续了5年。

潘劲农为这一艺术项目取名为《东方早报·头版头条》,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他说,“这是类似于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但是单独看,每张报纸又都是单独的作品。”在他看来,这一项目正处网络媒体和传统纸媒连接与变更的时期,他将传统媒体变更为自己的媒体,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我对新闻的看法。

2021年12月31日,潘劲农在朋友圈发布了最后一张作品,并在上海登云公寓里举办了一场展览“裸奔·登云”,为这一持续十年的艺术项目画上了一个句号。

2003年7月7日,定位“影响力至上”的《东方早报》在上海正式创刊,在一批有着理想情怀的报人努力下,东方早报在其后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以其新闻的深度时效与人文艺术底蕴而一纸风行。

2003年7月7日《东方早报》创刊号 

曾经承载无数重大新闻与人文艺术回忆的东方早报,在2017年元旦全部转型,以“澎湃新闻”的新名字和新形式涅槃新生,并继续承载着当初的报人初心,形成更大级数的巨大影响力。

2016年12月31日,《东方早报》最后一期的休刊告读者

艺术家潘劲农是《东方早报》的忠实读者,也是利用《东方早报》进行创作的“创作者”。2012年后,他用自己的画笔在每一期《东方早报》的头版进行创作,保留头条标题,不限风格材料。在报纸休刊纸版后,他通过朋友圈,按照报头对应的日期公开展出这些作品。他用自己的艺术方式,重新解读媒体,也借此致敬中国新闻人的理想与情怀。在淮海中路与华山路的交界处,暗红色砖墙的登云公寓便屹立在那里。这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老楼建于1930年代,是历史优秀建筑,原名为斯登公寓。在公寓的三楼有一个艺术空间,潘劲农说这是他朋友的地方,特地借来做展示,招待这些年关注他项目的朋友。

《东方早报·头版头条》系列

《东方早报·头版头条》系列

展厅现场

走入登云公寓内的展示空间,便能看到潘劲农在这一项目里的最后一幅作品,版面选用的是《东方早报》最后一期,保留着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字体。上面有他的印章和签字,代表着项目的完结。

走过转角处,是开阔的展厅,墙上整齐地排满了几十幅经他再创作的报纸。在边上的桌子上,他放置里多个装有再创作的东方早报的文件夹,观众可以随手翻阅。

潘劲农是“根正苗红”的美术生,1980年代末在华师大艺术系学的油画,毕业后直接去学校里做了美术老师。不过他自己说在学校里很难学到什么,也受不了体制内的条条框框,干了十年,就辞职专心画画了。

潘劲农在展厅现场

“萌发在报纸上作画的念头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了。”此前接受采访时,潘劲农这样说。起初只是觉得有意思,会在感兴趣的版面上涂涂画画,不限于头版,有的时候整版广告也会激起他创作的欲望,这样断断续续画了好几年。随着这些“信手涂鸦”越来越多,潘劲农想,是不是可以推进一步,给自己一个挑战:每天用头版作画。“给自己出个难题,不管头版上是什么主题,画面如何,反正我要完成一幅画。这么想着,嘿,还勾起了一股冲动。”

水墨、丙烯、油画棒、铅笔、钢笔,潘劲农用的材料很随意,内容也随意。大多数的时候他都会在画面中赋予自己对新闻头条和图片的看法,有的时候这种看法完全是个人的,有的时候只是利用他的再创作来扩大头条新闻和图片之间的隔阂

《东方早报·头版头条》系列 2021.8.11

《东方早报·头版头条》系列 2019.4.23

头条标题,毋庸置疑是每家媒体非常重视的部分,也因为重要,它往往经过编辑的千锤百炼才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论是为了博人眼球还是因为本身的精炼,头条标题总是会带有很大的误导性。另外,为了头版的内容充实,头版的图片往往和头条新闻说的并不是一件事儿,这个情况下,我再去进行误读和误导,就会成为很有意思的话题。”潘劲农曾这样告诉记者。

在展厅中,有一件装置作品:一边是由报纸组成的展墙,色彩丰富;而对面则是一堵白墙,挂了一个平板电脑,播放着他这五年内发布的朋友圈。他表示,“《东方早报·头版头条》类似于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但是单独看,每张报纸又都是单独的作品,展现着审美问题、绘画性问题。此外,创作时正处网络媒体和传统纸媒连接与变更的时期,刚好在这个时间点上实现了这样的跨越。在新媒体时代,我把原来的文字性和媒介性转化为我自己的媒体,然后向我的受众群展现我对新闻的看法。这样的做法跟新闻的表达是不一样的,里面既有交流,也有对抗、冲突、误解。”

展厅入口处挂着潘劲农创作的最后一期《东方早报》

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潘劲农就展现了对于多年前的许多大事件都记忆深刻,也有自己的看法。艺术创作之余,他觉得自己本就是个关心时政新闻的人,家里常订的两份报纸是《南方周末》和《东方早报》。他说,除了时政新闻,副刊也是其喜爱《东方早报》的原因。《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每一期他都有收集,而《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和《东方早报·身体周刊》也是他赞赏的副刊。

2017年1月1日,《东方早报》休刊,可是它以“澎湃”的新名字和新形式继续开拓着一批媒体人的不倦追求。而潘劲农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再创作项目。当然,潘劲农在展厅现场强调,自己在这一项目中不能算作报纸粉丝,但作为读者的他对纸质媒介甚是怀念。“看朋友圈的照片和在现场看这些报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纸质有着特殊的质感。”

《东方早报》的校对桌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的最后一期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最后一期

在展厅的另外两个空间内,是他近两年的新作,同样展现着他对纸本媒介的留恋。“我对纸本,文字的东西一直有情怀的。所以另一批作品,都是在老的纸本上进行的再创作。这些纸本是从清朝到民国的一些书上收集来的,再用合适的方式,重新将它变成艺术品。当这些消逝的废纸,经过艺术处理后,可能就又活了。”他说。

潘劲农近期作品

潘劲农近期作品

潘劲农近期作品

此次展览将展至2022年1月3日。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澎湃新闻此前报道)

延伸阅读|关于作品

潘劲农

我在报纸上随意涂涂画画、撕撕贴贴,可追溯至2008年。至此,一路发展下来, 2011年底,觉得必须将作品再往前推进一步。于是,有了每日画一张,且必须保留头条标题的自我约束机制,《东方早报·头版头条》由此诞生。当时只是自我要求,并无对外宣传。这一画就到了2014年底。

2017年1月1日起,我将五年前画过的当日报纸在每天早上8:30——9:00之间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将一个独自修行的日课转换成一个社会参与的自媒体内容,《东方早报·头版头条》进化成为一个十年的艺术项目。

《东方早报·头版头条》系列 2018.12.28

“裸奔·登云”为《东方早报·头版头条》十年艺术项目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们面对新闻的态度,取决于我们的知识结构及信仰与对所处社会的理解。

海德堡印刷机的发明预示了新闻报纸的全球化普及,取代羊皮卷和说书人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主导传播者。随后的广播电视及网络,一代叠加一代。人们通过新闻理解和想象这个世界,主动成为被他塑造的对象。新闻向我们展示世界上发生的重要或不重要的事件,捕获读者的眼球和时间。而读者们希望借此了解他人的苦难,分辨世间的善恶,甚至发现自身价值。所有这些美好的诉求,出自于新闻的提供者愿意尽可能真实的记录新闻事件,并且保持独立的观察与评论姿态。

艺术家选择了看过即扔的新闻报纸,拆解他的结构,就如同垃圾分类变为资源,转化成为艺术作品,登堂入室,成为悬挂在墙上的圣物。这种异想天开的做法被称为天真。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如此说:“天真”可有两种解释,拒绝参与阴谋,你就同那个阴谋无所牵连,可是保持清白也有无知之嫌。问题不在于有知与无知,而在于这种做法是全面接近艺术,意在使经验的每一方面同艺术发生关系。

《东方早报·头版头条》系列 2017.10.4

作为新闻载体的报纸,其自身显现出来的姿态和审美与社会大众一直在相互影响中变化发展。当读者摆脱出他的教育引导意图,以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去观察时。所看到听到及想到的,会让人有种莫名的兴奋,艺术家将其作为创作素材进行转化,这类素材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及操控性难度同样复杂,挑战由此而成。犹如唐吉坷德式的战斗。

《东方早报·头版头条》系列 2021.12.31

面对现实中的文字误导、图像曲解、及信息碎片化的无序抢位,艺术家尽可能最大化的利用原版面的图文内容,再加上自己的涂抹,将其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表达。一份貌似原报纸的新报诞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责任编辑:钱雪儿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