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魔都与新城·南汇|王树华:向海而生,因盐而兴

王树华
2021-12-31 13:2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王树华:向海而生,因盐而兴    视频拍摄:曹俊杰、江海啸,剪辑:吴若凝  包装:周平浪(03:05)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南汇的历史以及古迹。南汇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因为它的历史比较短,它的历史根基很简单,就是8个字:“向海而生,因盐而兴。”历史轨迹也很简单:“唐代成陆,洪武筑城,雍正建县,撤县建区,两区合并。”

南汇成陆的年代比较短,唐代的时候刚刚成陆,明代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筑城,到了清代1725年(雍正三年)建立南汇县,2001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南汇县撤销,建立南汇区,到了2009年两区合并,南汇区并入了浦东新区。

根据考证,由于长江水东流入海,受到海潮的顶托,折旋向南与钱塘江水汇合,故称南汇。两条江水合并后夹带的不断沉积,经过若干年就形成了陆地。至今南汇的土地还在不断往东海延伸。

南汇是先有城,后成集镇。明代倭寇在东海沿海不断侵扰,当朝皇帝朱元璋就要求在东海沿海一带筑城,于是他命令当时已经告老还乡的汤和在浙江沿海筑了59座城,南汇城是其中之一。南汇城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方城,有4个旱城门,东门是观海门,言下之意是出了城就能看到海,那时候的海就在南汇城不远处,南门叫迎薰门,西门叫听潮门,北门叫拱极门。因为南汇的水系比较发达,还设有2个水城门,也叫水关,一个叫静海关,一个叫通济关。当时筑的城不是一个城镇,而是一个军事设施,叫作“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       

清朝1725年(雍正三年)建立了南汇县。当时的南汇县与现在的南汇县不一样,面积比较大,西至黄浦江,东至东海,南在奉贤的边界,北在宝山的边界,所以当时的南汇也包含了现在浦东新区的大部分地区,现在浦东新区的张江、川沙,闵行区的杜行等地都隶属南汇县管辖。

南汇县是向海而生。因为南汇地处东海之滨,为了抗击台风和海潮侵袭,保卫家园,南汇人民在延伸的海岸线边修筑海塘。在南汇境内一共筑了13条海塘,唐宋元明清时期就筑了5条,之后又筑了8条。

唐代时期筑的古捍海塘是上海地区第一条人工河道。因为上海地区最早的海岸线冈身是许多贝壳经过冲击自然形成的一条海岸线。唐代713年(开元元年)修筑的古捍海塘,从宝山的黄桃,经过浦东新区进入南汇,最后到了浙江。这条海塘也说明南汇的西部已经开始成陆。1975年,在这个海塘内发现了唐宋时期的严桥遗址,出土文物有宋代黄釉陶瓶、龙泉窑青釉瓷碗、建窑墨釉瓷盏、磁州窑系统白釉黑花瓷盘等陶瓷残器,同时也发现了两座砖砌的古井,证明在唐代这个地方已经有人居住了。1979年,在开挖川杨河的时候发现了一艘唐代木船,但是出土的时候已经腐烂得非常严重,这里面也发现了一些钱币、鹅卵石等文物。这艘船已经在崇明博物馆展出。

元龙泉窑贴花龙凤盖罐 1975年出土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筑成了里护塘,北起原川沙县南跄口,经南汇、奉贤、金山一直到浙江的乍浦,由此证明南汇的一半区域已经成陆了。在这条里护塘内我们发现了一些文物。1975年,在南汇的原三灶腰路村出土了元代龙泉窑龙凤盖罐。经过专家论证,这是专门为皇宫烧制的器物,现在收藏在上海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1980年,在南汇坦直蒋桥村又发现了明代的墓志铭,是由文林郎浙江宁波奉化知县徐献忠撰文,翰林院待招将仕佐郎、国史长洲文征明篆。墓志铭介绍了当时的墓主利用针灸的医术救助了一个农户的眼睛,在墓志铭旁边我们还发现了三根针灸的针。这证明在明代时期,我国的针灸已经在民间使用了,所以这个墓志铭的发现对医学的中医药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这座明代的墓志铭在中国中医药博物馆展出。

钦公塘 1733年修筑

到了明代,海岸线又往东移,所以又在海边筑起了一条海塘,叫外捍海塘,又名钦公塘。这条海塘是在明代万历十年(1584年)建的,它的走向也是从浦东的南跄口,途径南汇祝桥、惠南、大团与里护塘相交后,入奉贤境内,这也表明了南汇的一大半区域已经成陆了。这条明代修筑的海塘又为什么以清雍正时期上任的一个知县钦琏命名呢?在1732年,钦琏刚上任不久,南汇遭受特大台潮的侵袭,海塘多处被毁。海塘必须修补,因为这涉及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问题,但是他刚刚上任没钱,怎么办?于是他采用了“以工代赋”的方法来修筑海塘。意思让前来修筑海塘的劳工免除其税收,用这种方法调动了许多农民来修筑海塘。

但是在修筑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在修筑海塘时,往往修一次被冲垮一次,始终无法修筑成功。因此钦琏带领大家开动脑筋,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命民工们在涨潮时向海中泼撒谷糠,待落潮时,在沙滩上留下了弯曲的谷糠痕迹,于是,民工们按照谷糠的痕迹修筑海塘,从此这条海塘没有被冲塌。到现在为止保留下来的一段海塘,还依稀可以看到它当时弯弯曲曲的痕迹。

在清乾隆年间和光绪年间又修筑了彭公塘和李公塘,这个时期南汇区域基本已成陆。1978年12月,在南汇黄路开挖大治河时,发现了一艘宋代古船。这条船整艘船由8块隔舱板分成9舱,是一艘近海运输海船,舱内有瓶、陶罐、陶缸的残片和芦席,还有完整的宋代瓷碗。所以南汇向海而生,后来又在每个延伸的海岸线边建了海塘,在这些海塘中发现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古迹。

南汇还有一个生存发展的根源是“因盐而兴”。南汇地处东海之滨,当时的百姓在海边建立了盐场。五代后梁开平年间,华亭盐监所建立浦东盐场,南汇的盐业开始发展。到了南宋时期又开辟了下沙盐场,下沙盐场的规模比较大,还在鹤沙(后称下沙)建立了“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松江分司”。元代时期,由于下沙盐场东进,盐运司随之迁至南下沙,并将“南下沙”改名为“新场”。这个时候盐业已达到鼎盛阶段,盐税属两浙27个盐场之首。可想而知,下沙的盐场规模之大,质量之高。 到了明代后期,受倭患和水文地理条件的变化,盐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盐产量大大减少,到了清代以后盐场已经寥寥无几,盐业逐步衰落了。

《熬波图》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海盐生产工艺的历史文献,用图文记载了当时下沙盐场的工艺程序,全书共有52幅图,但有5幅图已经遗失,现在只保留了47道工序的图和诗文,辑录于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钦定四库全书》。

南汇向海而生,聚沙成陆,捍海筑塘,勇立潮头;南汇因盐而兴,煮海熬波,营城兴镇,商贾辐辏。当代南汇,乘改革开发之东风,填海为陆,滴水成湖;抓两区合并之机遇,建南汇新城,树城市精神。我们也希望能够看到今后现代化、智能化的海洋一流城市,在东方升起。

(作者王树华系原上海南汇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主任,本文根据作者2021年12月23日在魔都与新城系列讲座收官场“南汇——向海而兴:从水乡小镇到一流滨海城市”的演讲整理而成,经作者审订。由澎湃新闻实习生吴若凝整理。)

    责任编辑:王琳杰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