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味︱南京人年夜饭必炒素什锦
每一户南京人家年夜饭的菜谱都不相同,但几乎家家都有一道菜是相同的——炒素什锦。“炒素什锦”又叫“十样菜”、“十景菜”,“炒什锦菜”、“元宝菜”,最初的确是由十种菜蔬放在一起炒的。
“炒素菜”是过年时南京人必定要吃的一道美食。炒素菜其实就是“炒什锦菜”、“炒素什锦”,南京人又称之为“元宝菜”。
老南京人说,过去,送灶完了以后,主妇们就要张罗炒素什锦的事了。如今,过年的时候还记得炒素什锦的人家不多了,但一些大的卤菜店几乎都有“素什锦”卖。
过年必吃“十样菜”
以前,“炒什锦菜”是家庭主妇们在过年前后的一项大任务。送灶过后,主妇们要把这些食材一样一样地买过来,洗菜、切菜、炒拌,要忙上好几天。等到过年前后,家人就能吃上可口的素什锦了。
这过年吃素什锦的风俗有何而来,如今已很难考证了。
据说,南京人过年前炒素菜,由古时食“五辛盘”庆祝年节演变而来。
所谓“五辛盘”是指五种辛辣生菜。据晋代周处所撰写《风土记》记载:“正元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松柏颂,椒茶酒,五熏炼形。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可见当时就有这一风俗。
古代的“五辛盘”在清代文献里,我们能找到南京人过年吃“素什锦”的记载。素什锦又叫“十样菜”、“十景菜”,从过年的吉祥气氛来说,“十”寓意十全十美,十样菜可谓很应景,很喜庆;
而从饮食上讲,过年大家吃的都是大鱼大肉,尤其是以前,一年到头,也就是过年几天能够大块吃肉,正需要要多吃吃素菜,来搭配调节一下。
极具南京味儿的炒素什锦有这样一个掌故:民国国学大师夏仁虎先生(南京民俗著作《岁华忆语》作者)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客居北京期间,还坚持在过年前后做炒素什锦,想办法配齐需要的各种材料。
夏仁虎的儿媳,就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城南旧事》的作者),受公公的影响,这位蜚声华语文学界的著名女作家也爱上了南京素什锦。
“绿柳居”的素什锦最好
南京炒素什锦做得最好的,当属太平南路上的老字号饭店“绿柳居”。“绿柳居”的素什锦已经风靡了数十年,民国时期李宗仁在南京时,就常常和夫人郭德洁来“绿柳居”吃素什锦。
1965年李宗仁回归祖国大陆后,来南京重访旧地,还来过“绿柳居”,又吃了一次他家的素什锦。
素什锦名叫“十样菜”、“十景菜”,最初的确是由十种菜蔬组成的。民国学者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十景菜》写道:“除夕,人家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叶、面筋十色,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十景’。”
潘宗鼎给出的是民国时期,常见的素什锦“组成名单”,但他自己又指出,当时还有人家在素什锦中加入干马齿苋和黄豆芽,干马齿苋又叫安乐菜,黄豆芽又叫如意菜,取的就是吉祥喜庆的意思。
除了上述的组成品种,南京人家各自的素什锦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十种,还会加入如下菜蔬:菠菜、慈姑、笋尖、山药、豆皮、荠菜、芹菜、藕丝、香菇、千张、豌豆头等。
为了配合春节的喜庆气氛,每一种食材还被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如荠菜叫做聚财,胡萝卜丝叫做开门红,藕丝叫做路路通,笋干叫做节节高,芹菜叫做勤快;竹笋,有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含义;五香酱油干,则寓意着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等等。
各人家的“十样菜”各有不同,不一定完全符合《金陵岁时记》的记载。
老字号老店“绿柳居”的素什锦堪称一绝各种菜的搭配有禁忌,比如有了黄豆芽,就不可以放藕,因为前者呈勾状,后者有眼,“勾眼”有“与人不和睦”的意思。
炒菜也讲究顺序,一般来说,头一锅先炒黄豆芽,因为豆芽状似如意,先炒豆芽,取其意为“万事如意”。各种菜都炒好后,最后一锅菜才轮到炒胡萝卜丝,寓意新的一年“满堂红,红到底。”
炒素什锦时讨口彩
其实,素什锦就是一个素菜和豆制品的大杂烩,没有一定之规,很多人家却独创出不同的配料,各有风味。
以前的过年,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前,母亲炒素什锦,孩子们总是围着她身边看。炒菜间隙,母亲将锅铲指向某几种菜发问,孩子就要像玩“脑筋急转弯”一样,抢着答出吉祥词汇,以讨个好彩头。
炒素什锦没有一定之规母亲指向藕和笋,孩子们就要答“通顺!”(取藕的“路路通”和笋、顺同音);指向金针菜加木耳,孩子们就要答“真金墨宝!”(金针菜为金针,木耳是墨宝)。此外还有:“如意平安”——黄豆芽和豌豆头(南京人将豌豆读作安豆);“金丝银片”——胡萝卜丝和千张;“富贵太平”——豆腐果和香干(香干叫“太平干”、“腐”、“富”音今)等等。
母亲如果将多种黄白两色的蔬菜放在一道,黄色的有:胡萝卜丝、金针菜、黄豆芽,白色的有:慈姑、藕丝等,孩子齐声喊:“金玉满堂!”在这祥和的气氛中,浓浓的年味就在家里面弥漫开来。
这道菜不能动筷子
南京人年夜饭的菜肴各有不同,素什锦是必有的。除了素什锦一样,几百年来牢牢占据南京人年夜饭餐桌的,还有一道“全家福”,也称为“大杂烩”。
过去人家生活条件没有现在好,就把能见到的食材都“夯不郎当”地放在一起,作为除夕餐桌上的最主要的一道菜。
“全家福”以浓汤打底,过去,普通人家只能放入有限几种食材,现在生活好了,可以放的可就多了,皮肚、香肠、豆腐果、冬笋、鱼丸、肉圆、蛋饺、肉片、鹌鹑蛋、木耳、青菜心……什么都能往里面装。食材多了,“济济一堂”,起“全家福”的名字生动恰当,也寄托着新年里对家庭成员幸福安康的真诚祝福,象征着全家幸福安康。
全家福南京人家,过年的餐桌上还会准备一道红烧鲢鱼。南京方言中“n”“l”不分,“年年有余”,读得快了,就谐音“鲢鱼”。
鲢鱼烧熟后,放在常常的盘子里,隆重地摆上桌子。老人会告诫贪吃的娃儿。这道菜只能看,不能吃,因为象征“年年有余”。所以,它就成了过年期间顿顿都有,但顿顿都不能伸筷子的道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石头史记”(shitoushiji),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