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学转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老牌名校怎样保持强势地位
强势大学的危机
1958年,为了突破理科与工科分离、教学与研究分离的模式,中央政府决定在北京创办一所新型大学。这所新型大学将克服以往的模式(基础学科置于综合性大学,应用学科置于理工类大学),为优秀学生提供一种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不仅如此,新型大学也试图突破将教学置于高等学校,将研究置于科研院所的两分模式。
由于新型大学模式符合国家培养“在基础应用科学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新型人才”的需求,当即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其后的100天之内,中科大完成了从最初的规划到最终创办的全过程。新大学实行“全院办学、系所结合”的办学模式,第一任校长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各系主任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负责人担任,中国科学院的大批科学家在中科大任教或作讲座。此外,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还协助学校设置新专业,帮助学校编撰教学大纲、教学讲义和教材。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大多数留学欧美,这为学校带来了苏联模式以外的宝贵教育经验。
新大学在成立之初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将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正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在中科大落成典礼上所言,“我们想建立这样一所新型大学:它与国家主要的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能够提供反映世界科技前沿的核心课程;招收一流的高中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基础科学和实用技术的训练。高年级学生能够真正参与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他们能够更快地获得专业经验,这使我们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学校使命决定了学校的战略目标:建设国家重点大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计划前三年打基础,5年内跨入国内一流大学的行列。而实际上,新大学在创办的第二年就被纳入国内重点大学的行列,从此之后,它一直是我国强势大学集团中的一员。新大学围绕前沿科学与高科技以及国家近期和长远战略需要,成立了最初的13个系41个专业。
20世纪70年代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学校在搬迁的过程中失去了2/3的仪器设备和几乎一半以上的教师。改革开放以后,中科大再次启程,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措施,成为引领我国科学教育的旗舰大学之一。尽管如此,如何确保学校强势者地位成为一个日趋严峻的问题摆在学校决策者的面前。尽管学校通过改革创新保持了学校原有的影响力,但是面临越来越多竞争者的挑战。国内其他重点理工大学此时已基本完成了由工科大学向理工大学的转变,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课程模式。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重点理工大学通过机制创新与中科院各研究所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和联盟。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科大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延续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呢?
解决方式的形成
在学校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中科大一直秉承着追求卓越的精神,不遗余力地塑造自己“提供精英教育的顶尖大学”形象。20世纪80年代后,学校试图通过转型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然而,在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的时代,中科大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转型进展不顺利。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科大就想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但没能实现。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之后,中科大作为强势大学获得了一系列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几乎获得了完全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和招生自主权。此时担任校长的朱清时,决定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自主权,为学校的转型寻找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
朱清时为了维持强势大学的地位,中科大没有追随国内同类院校的做法,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同型大学。学校派出考察团先后访问了欧美众多名校。在众多被考察的大学中,加州理工学院脱颖而出被选为中科大最具吸引力的同型大学和标杆大学。其小规模精英大学的办学模式,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所美国排名第一的大学仅有900名本科生,1000名研究生,不足300名教师。该校大卫·巴尔地摩校长告诉考察团,这一规模将会在未来20年中保持稳定,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增长。巴尔地摩校长特别强调,加州理工学院首先是一流的研究机构,其次才是教育机构。学院正是利用自己一流的学者以及雄厚的研究资源来培养学生。这一点无疑让中科大代表团联想起学校在创办初期实行的“全院办学、系所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州理工学院的精英模式与朱清时校长的精英情结不谋而合。
受到加州理工学院办学经验的鼓舞,中科大在自己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学校的第一目标和第二目标。学校的第一目标是成为我国主要的科学研究中心,第二目标才是成为一个教育中心。这一战略定位意味着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必须是精英。后在其主管部门的建议下,学校将自己的目标调整为:同等对待教育与研究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访问美国的经验促使中科大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区位条件。因为考察团曾访问了康奈尔大学,他们发现康奈尔大学所在地绮色佳(Ithaca)比合肥市更加闭塞。这给了中科大领导者很大的信心:尽管有地域的劣势,但是只要坚持精英大学的理念,仍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精英主义的转型
中科大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拒绝扩招以维持学校的小规模。朱清时校长反复强调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促进数量的增长。从1998年大众化前夕到2005年,中科大的本科生招生人数仅增长了27.79%,但研究生招生人数却增长了3倍之多。2008年,中科大有本科生7473人,研究生948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604人,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研究生多于本科生的大学。由于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超过1︰1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是中科大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基本策略。
中科大推行的转型政策面临校内外的诸多压力。朱清时校长坦言:“扩招不仅仅是上级政府希望的,也是当地政府所希望的。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来到这个省,社会大众当然也希望看到他们的孩子进入我们的学校。即使我们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坚持不扩招。”中科大为自己的不扩招政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科大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度是100%,1999年降到74%,2000年降至72%,但2001年后又回升到84%。而其他同类高校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水平已降到30%左右。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其他高校通过扩招得到了大笔的学费收入和政府的补贴,以及其他高校因教师规模的扩大而从政府和企业界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以研究经费为例,中科大的排名在同类院校中是逐年下降的。2000年,中科大的科研经费仅次于清华大学,排名全国第二,但是到2005年,中科大仅获得3.736亿元科研经费,排名退到全国的20名以后。此外,其他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巨大的收益,但中科大固守精英传统,推行非产业化政策。
不扩招政策不但使学校损失了大量的办学经费,而且对学校学科的综合化产生了不利影响。学校规模小,增加新学科的动力也小。与拒绝扩招类似,中科大近几年来一直保持传统的学科不变,仅仅重组了一些院系。这些院系依然集中在自己的传统优势领域,大多数是由中科大成立之初的13个系、41个专业演化而来的。要说有新的发展,就是由理科向工科进行了一定的延伸。其间也有两个新兴学院成立,一个是1995年成立的管理学院,最初称为商学院。另一个是2000年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它是在保留的外国语系、历史与考古系、科学交流与政策系的基础上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成立旨在提升大学的人文气氛以及精神特质。这一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努力,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时中科大要求创办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申请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但从那时起,中科大就一直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特色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走与其他综合类大学不同的发展模式。中科大不仅拒绝了扩招,对大学合并也持消极态度,它没有接受一流大学必须有医学院的观点,只是在2000年接管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管理下的一个经济学院,在该经济学院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其所有的课程都被停止,因此,这不算真正的合并,对学校学科综合化发展也没有实质作用。
在学校坚持不扩招、不合并的精英主义转型政策的基础上,学校提出分三步走实现向世界一流大学转型的目标。第一阶段(2000—2002年):集中精力优化课程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在这一阶段,学校提出要优先扩大其在某些新兴学科领域的优势,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同时,努力维护其传统优势学科的领先水平,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第二阶段(2003—2007年):软实力的增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学、研究队伍,开发更好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第三个阶段(2008—2018年):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主要的学科群全面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改革与发展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麦可思研究(MyCOS_Research),原题为“危机与挑战并存,老牌名校如何保持强势地位?”,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