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读一遍《红楼》,已是对冯其庸最好的纪念了

2017-01-22 20:23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又一位大家离开了我们。冯其庸先生走了。

冯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曾长期担任中国红学会会长。先生出生在战乱时代的贫困农家,少年时先学的是印染实务,兴趣使然,还是转向了文史研究,终成大家。

在这个资讯发达而又喧嚣的时代,纪念一位文化大家,有时会出现一些尴尬。

八卦、吐槽、“干货”成为舆论点击的时髦,泛滥的信息,让我们与文化名人走得太近,发现他们身上一些细节;浮躁的时代,又让我们不愿意精读他们的书,只需道听途说有关他们的一鳞片爪,甚至全然不顾它们的真实性,便可以作为朋友圈的炫耀谈资。

去年,杨绛先生离世时,舆论圈里就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卖弄、倾轧:第一波是“一路走好”。第二波,就陷入琐屑的“杨绛能不能被称为先生”的口水仗;第三波,则是有人开始传播所谓杨绛的“另一面”……你压我一头,我也要反压你一头,进行着一场西西弗斯式的智力碾压比赛,将最初的那一份对文化薪火相传的崇敬、对一位百岁老人的尊重,全然抛在了脑后。

冯先生生前所处的红学圈,也是学界的争议、是非所在。不必远征胡适、俞平伯等大师之间的历史恩怨,就说近年的事。2005年,作家刘心武登央视讲台讲《红楼梦》,“颠覆式的观点”在红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周汝昌和冯其庸两位红学大师的矛盾。周汝昌在赠刘心武的诗中“也曾一掌思遮日,无奈晴空有九重”的句子,被认为指向长期掌舵红学会的冯先生。2012年,周汝昌先生逝世,曾被媒体称为“一生以红学主流为敌”,而所谓的“红学主流”多少指向冯先生。

如今,冯先生也走了,留下了他的《石头记脂本研究》,以及他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辞典》,以及受他青眼有加的庚辰本《红楼梦》影响的几代中国读者。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虽然,冯先生是红学的大师,但他是谦卑的。他曾说:“我只是站在《红楼梦》的边缘探头往里面望了几眼,其实还没有看清楚什么。”在这个浮嚣时代里,纪念冯先生,也当以平常之心,走出象牙塔恩怨。

当红学内部对于曹雪芹的原籍问题,“丰润说”与“辽阳说”各成门户、视同水火之时,甚至很多中文系的大学生都没有通读过一遍《红楼梦》,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文化尴尬——学术研究太专业、门槛太高,而公众阅读的太浅薄。

喧嚣时代,让我们学会远离八卦猎奇、倾轧之心,以庄矜的态度纪念冯先生,纪念他曾经为这个民族的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冯先生的精神力量,已经融入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芸帙缥缃之中,成为民族精神资源的一角,将由后代学人不断做出评说。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能读一遍《红楼梦》,已是对冯先生最好的纪念了。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