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日本老龄化红利,看人生下半场的产业机会
引子
中国人口已经进入零增长阶段?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中国将要进入深度老龄化?
这些已经反复被讨论的问题看起来很像恐慌制造,但其实也不全是,因为目前确实有两组数据正在支撑着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个是,我国2020年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5%,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第二个是,中国正在逼近深度老龄化的警戒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5%,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预测,2022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将突破14%,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我们的前途看起来危机四伏,那么,真的再无可逆之机了吗?
我们来做一点反向猜想。
化老龄化危机为老龄化经济
刚做这个选题的时候,朋友圈就有人在为得了胃癌的爷爷筹钱看病。
这样的链接,我几乎每个月都能收到,现实生活中,老龄化确实在挑逗着很多家庭的神经,和伦理做抗争。
尤其是当你的父母年老多病,你白天兢兢业业上班、晚上战战兢兢陪护,陷入一种疲惫的循环里。
或者你请个护工,每天问候一次,但很有可能被骂不孝顺,到底该如何抉择?陷入两难。
如果进入深度老龄化,退休时间再度延长,父母年过七十还要去工作,该同意还是该阻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龄人口被视作是社会的负担,社会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认知是消极的,所以,老龄群体真的是社会发展的拖油瓶吗?
在《长寿时代》一书中,作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问题,同样也要关注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机遇。
关于这一点,日本做了很好的范例。
从1970年开始,日本老龄人口比重就占到了7%,也就是说70年代,日本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
目前,日本是世界上少子化、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到4个日本人里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另外,日本人的寿命也不断刷新着纪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9年的数据,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了84.3岁,在全球排名第一。
过去20多年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国内需求不振、物价保持稳定,人口开始陷入负增长。
也正是因为国情如此,在漫长的低迷里,日本的养老产业,经过各方磨合,已经非常成熟。
根据1985年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的“社会嵌入理论”,日本陆续推出了金色计划(1989年)、新金色计划(1994年)、金色计划(1999年)、介护保险(2000年)、新橙色计划(2015年)等多种措施,逐步形成 “自助、互助、共助、公助”相结合的多主体参与、多元服务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
在打破老龄化困局上,日本也找到了积极的老龄商业模式。
他们将老龄群体分为:幼龄老年、中龄老年和高龄老人三种,而且对每一个群体都有清晰的市场定位。
1、幼龄老人:人生后半场刚刚开始
幼龄老人主要指65 到 74 岁的人群。
他们刚刚步入老年期,有自己的工作,时常约三两好友出门逛街,广场舞上也有他们的身影。
针对这一群体,日本衍生出很多商业模式,比如职能训练中心,体能补充商品、抗衰老商品、保健品,包括一些 Fitness Club ......
比较成功的是专为老年人服务的日本永旺集团旗下的G.G Mall。
G.G(Grand Generation)一词源于日本作家小山薰堂,指的是日本战后婴儿潮、目前年龄已经超过55岁的一代人,有“最重要、最高级”的意思,从起名上,就可以看出永旺对老龄人群的尊重。
强调“人生后半场才有趣”的G.G Mall做到了两点:
1、打造专属老年人的消费环境。
2、打造专属老年人的消费体验。
G.G Mall牢牢抓住老年人的痛点,将所有配置都聚焦在65-74岁的老年群体里。
首先是消费环境,老人习惯早起,于是G.G Mall逆流而行,早上7:00开始营业,比其他商场早3小时,为老人们敞开大门;老人喜欢晨练,G.G MALL就直接把走道空地变成“晨练场”;为了防止老人滑倒,G.G MALL还特意铺设了一条180米长室内的防滑健身步道。
遵循了日本一贯的细节控,从老人的身心健康到身体健康,G.G Mall都考虑到了。
针对怕孤单的老人们,商场员工还每天早上免费组织一节45分钟的健身锻炼课程。老人们在这里,可以看书、可以下棋,G.G Mall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切。
在消费体验上,G.G MALL专门做了老年模式定制。
比如在“晨练场”旁边的健身装备店铺,适合老人的服装、鞋子以及需要到特定地点才能买到的护膝、护踝、徒步手杖等运动保护装备;
他们把传统意义的商场打造成了一个老年社区,在提供充满粘性的老年社交活动的同时,还销售老年专属产品。
永旺目前已经在日本全国,包括东京千叶、名古屋等地在内的13个分店。预计道025年,永旺还计划改造100个网点,专门满足老年消费者的需求。
以这种成熟度以及普及速度,日本老年人未来将拥有自己的购物天堂。
其实对这种模式的借鉴,国内已经有所行动。
北京的物美超市就在做这样的尝试。物美超市从小范围开始试点,在超市内引驻老年大学授课并开设了免费棋牌室。老年大学课程包括手机摄影、舞蹈、歌唱、葫芦丝吹奏等等。
除此之外,物美超市还将“老花镜”货架以及“百年义利”糕点等老年人需求集中的产品设置在了老年大学、棋牌室旁边。
这个模式的试用能否成功,拭目以待。
2、中龄老人:科技全面介入
中龄老人是指75 岁到 84 岁的老年人,这一时期科技能发挥巨大作用。
到了这个年龄段将开始面临两大问题:认知退化、肌肉萎缩。
所以他们需要更多地进行肌肉训练以及与世界接触。但行动不便抑制了他们。
日本心理治疗师丰岛健太联合京东大学的技术团队开发了一款VR眼镜,让老年人可以坐在家里便能环游世界。
其实科技的运用早已进入养老产业。
比如在芬兰,科技提供远程护理服务,已经成为居家养老的辅助手段。
通过VR产品,为老人提供虚拟的世界旅行,帮他们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消减“孤独感”。
他们会利用科技实时追踪独居老人的日常活动。通过运动传感器收集数据,老人在家中的活动轨迹,以及上厕所、打开冰箱的频率都将被记录。
通过这些记录,护理人员能够确定优先家访的对象和需要检查的事项。例如,上厕所次数明显增加,可能因为尿路感染;打开冰箱的次数减少,可能余氏着患者记忆力衰退问题加重。
越来越多的老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和家人互动。
芬兰赫尔辛基市政府主导的“家庭护理项目”,为约4000名有需求的居家老人配备了安全小设备 :GPS手环、摔倒检测器、报警按钮、护理人员电话专线。
护理人员可以远程监控这些设备。传感器在探测到异动时,会向护理小组发送警报。
回到日本,这种专门为老人设计的各种科学仪器、家电也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
科技融入养老,即使到了元宇宙时代,老年人也能自在生活。
除了VR和AI技术可以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体验全球旅行之外。
区块链驱动的虚拟世界Decentraland打造了第一款为全球诸多品牌所建立的线上购物中心,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得与线上好友一同进行全方位沉浸式的购物体验,虚拟试衣间让老年人可以更轻松自如地舒适选购。
这对于我国的养老健康产业,也是一场新的变局和机遇。
3、高龄老人:产业全面升级
高龄老人是指85 岁以上的老人。
这群老人时间自由,体弱多病,充满对生命的彷徨。
对他们来说,养老院是很基础的选择。在其他养老产业比较成熟的国家,保姆机器人产业也已经跟上。
偏传统的日本老人们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人,彻底进入养老院,但同时儿女又无法全天候全方位地照顾老人们。
日本是怎么做的呢?从这里衍生出了“日托介护服务”,其实也就是“托老所”。
日本民众可以从40岁开始缴纳介护费,到65岁开始享受介护服务,每次只需要交10%的费用即可。
与中国的养老院不同,“托老所”实行早上开车到每一位老人家里,把他们接过去。
然后陪伴他们整个白天,同时提供吃饭、体检、运动娱乐、洗澡等活动,锻炼肌肉和脑力。
到了晚上,把老人送回家,他们便能和家人在一起。而且还会将老人一天的用餐情况和身体状况记录交给家人。
这个方法,既能让老人得到专业照顾又不至于脱离家庭,而孩子们一边能安心工作一边尽了孝道,一举两得。
对比来看,中国的养老院模式就缺乏了温情。这些在日本已经很成熟的老年商业模式,对当下的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再回到中国,如果老龄人口增多已经是一个必然趋势,那么以中国的人口基数,自然而然就会孕育出一个空前巨大的健康、医疗、养老产业。
日本一些企业早已嗅到了中国的商机。
从2010年起,日本长乐、日本美邸、日本木下、日本礼爱以及日本日医学馆等公司,已经开始进军中国老年居家护理市场。
像上面提到的日医学馆,就是被日本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肥的养老公司。
日医学馆成立于1973年,最早主要做医疗业务委托管理,到1996年进军健康护理业务,2002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2007年开始布局老人护理业务,截止2018年底,它的分支机构数量达到1403个,遍布日本各地,是日本综合排名第一的养老服务公司。
日医学馆从养老地产到医疗护理无所不包,最核心的还是医疗、介护和教育,形成了完整的养老产业链。
另外一个就是智慧养老,养老设备和养老系统必会成为成熟产业,飞速发展。甚至有关老年人的保险行业也甚嚣尘上。
所以,转老龄化危机为老龄化经济在很多国家已经开了先例,我们何不将“危机”转为“机遇”?老龄化的另一面是红火的产业。
尾声
人口老龄化并非社会老化,健康长寿意味着社会稳定,在表面的夕阳下,暗藏着无数朝阳产业。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说: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正如老龄化,看起来是一场危机,换个角度,也许是一个新的机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