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厕所基本达到安全、清洁、实用要求
12月29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介绍中小学改厕工作情况时表示,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厕所基本达到了安全、清洁、实用的要求。同时,各地还同步解决厕位不足、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等问题。
刘昌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改厕。2013至2018年改造14.1万所中小学、幼儿园非卫生厕所。2019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启动实施“中小学校‘厕所革命’行动计划”。经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19年以来,完成了6.7万所中小学、幼儿园非卫生厕所改造,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少数学校因粪污处理难未改厕外,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厕所基本达到了安全、清洁、实用的要求。同时,各地还同步解决厕位不足、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等问题。
刘昌亚表示,中小学厕所革命在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升中小学生文明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保障了中小学生、在园幼儿的身心健康。厕所卫生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肠道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改变了一些中小学生因厕所脏、臭而少喝水、憋大小便以减少上厕所次数的不良习惯,降低了学生出现失禁、便秘、尿路感染等疾病的风险。建设蹲位隔断或厕门,有效保护了学生隐私,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是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条件。改厕以后,满足了课间高峰期学生如厕需求,避免学生因厕所拥挤而上课迟到,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各学校在厕所张贴七步洗手法、如厕行为要求、新冠疫情防控知识、科学小常识、防范校园欺凌等标语或宣传画,宣传卫生健康、科学、文化等知识,厕所已成为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卫生厕所建设补齐了农村中小学“厕所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这一块短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是提升了中小学生文明素质。教育部将如厕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中小学生卫生健康意识更加普及。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已逐渐养成“讲秩序、不打闹,便后洗手,不乱涂乱画,正确使用冲水、洗手设施,节约用水”等行为习惯,增强了珍惜劳动成果、保护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文明意识。各地学校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把良好文明习惯和文明意识传递给家长,传递给社会。
“中小学改厕任务已基本完成,教育部将持续抓好中小学卫生厕所的建设管理维护和学生的文明教育,巩固中小学“厕所革命”的成果。”刘昌亚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