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北科技大学称正与外企就NgAgo合作,只字不提可重复性
1月19日下午,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的一则“综合新闻”再度引发了人们对韩春雨事件的关注。
这篇名为“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诺维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的文章写道:“近日,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丹麦诺维信公司(Novozymes A/S)就NgAgo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达成合作,并签署协议。”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课题组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关于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论文,称NgAgo有媲美“基因魔剪”CRISPR技术的效率,能高效地对特定DNA片段进行敲除、加入等。但近8个月过去,全球尚未有一家实验室宣布利用NgAgo进行编辑有效。与之相反,陆续有国内外实验室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实验。诺维信重复NgAgo实验了吗?
在外界颇为关注的“可重复性”问题上,河北科技大学官网上的这则“综合新闻”只字未提,只是写道:“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工具在诺维信公司的真菌表达系统中已经展现出潜力。诺维信公司对进一步开发NgAgo基因编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有浓厚兴趣。”
诺维信总部位于丹麦,据其官网介绍,核心业务“涵盖工业酶制剂、微生物制剂以及生物医药成分” ,产品遍及130个国家,并在中国设有“诺维信中国”子公司。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联系上诺维信公司在中国的媒体联络人Dongyi Chen,他告诉澎湃新闻,“这个消息是今天下午(1月19日)在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上发布的,确实是有这样一个合作。”但具体的协议签署时间,Chen表示不清楚。
之前,2016年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学曾就NgAgo实验可重复性争议问题发表书面声明,其中提到:“目前,已经有独立于我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具体信息我们会适时向社会公布。”
河北科技大学声明中的“独立于我校之外的机构”是不是诺维信?河北科技大学1月19日的消息提到的是:NgAgo工具在诺维信的真菌表达系统中“已经展现出潜力”,但没有提及诺维信有没有成功重复韩春雨课题组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真菌表达系统中使用NgAgo与韩春雨论文中所说在人体细胞中使用NgAgo,两者并不等同。
诺维信重复了NgAgo实验吗?Chen表示:“这个问题比较专业,你给我发个邮件,我去请教一下我们公司负责搞研发的老师,可能他们来做一个回复比较准确。”截至发稿前,澎湃新闻还未收到来自诺维信的回复。
韩春雨仍未提供原始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北科技大学发表这则与诺维信合作的消息之前,1月19日中午,澎湃新闻记者收到了一封来自《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的邮件。随着此前《自然-生物技术》设定的公布调查结果最后期限——“2017年1月底前”越来越接近,杂志发表声明:“期刊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我们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数据来自何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向韩春雨求证,他表示“(数据)是我们给他们提交的”。被问及提交的是不是原始数据时,韩春雨说“不是”。
业内专家向澎湃新闻解释过,要证明韩春雨NgAgo论文具有可重复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供当时的原始数据,而不是什么新数据。
为何可重复性在这篇论文中如此重要?业内专家表示,因为韩春雨报告了一种高效率实现基因编辑的新方法,其“工具属性”大于“理论属性”。对于这类工具性和方法学的研究论文,可重复性更是“命根子”。
提供原始数据是为了方便专业同行检视、研讨,国内一所高校生物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此前曾表示:“除了常规的手写实验记录之外,分子生物学研究还会产生不少电子记录。分子生物学的很多实验需要生物技术服务公司的外包服务,一般情况下课题组会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商,在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特别容易产生原始的电子文档。例如,引物设计一般采用电子邮件向服务公司提交,测序结果由服务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反馈。所以,有没有设计过那些质粒、有没有完成过那些测序,是很容易自证清白的。”
在长达8个多月的可重复性质疑中,韩春雨并没有采用提交或公开原始数据这一方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