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煤气灯效应?心理学大学生被PUA后…

2021-12-28 22: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京师心理大学堂 ,作者京师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本文受权转载自“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作者:林珏莉

根据《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形控制》这本书的说法,我陷入了“煤气灯操纵”中,但在离开那段关系后,我才意识到这一点。

去年12月起,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不太对劲”。

我们多番争吵,分手,直到2天后我主动去求着他复合,继续维系这段关系。

直到今年,我们终于分手了,第三次。就像一只跳出了温水锅的青蛙,我终于得到了解脱,虽然解脱来得没有那么容易。

分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低落、郁郁寡欢,运用我的专业能力去寻求帮助:心理学没有拦住我踏入一段不良的亲密关系,但至少能让我在查资料时更快一点。

正如大众对本专业的印象,作为一个还不错的大学里还不错的心理学学生,我从未想过自己会遭到“精神控制”、“PUA”,或者说“煤气灯操纵”。

01

这段关系是怎么开始的

开始时一切看起来都很不错,他并非男版的“拼单名媛”,而是靠良好的品味和恰到好处的体贴,让我心动不已。事实上在交往后,他也不时会创造出浪漫的感觉:对我外貌的过分夸赞,突然而降的鲜花蛋糕,牵着手去看海的散步……

然而正是这些善于哄人的魅力和浪漫惊喜的经历,掩饰着日常的痛苦和不快。即使知道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却又享受着这种魔法般的时刻,一切就变得令人困惑。

我只能努力说服自己:他日常的乖张暴戾并不重要,似乎至少此刻我们是幸福的。

事实上,煤气灯操纵者并不容易被识别:许多煤气灯操纵者本身就是一些青年才俊,或者由于他们的自信乃至自负,他们会更注重装扮自己,让你觉得他就是闪闪发光的人。这种被称为“魅力型煤气灯操纵者”。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好人型煤气灯操纵者”,他们可能会为你付出许多,在许多问题上顺你的意,但在他们的“顺从”下你感受不到丝毫尊重:

尽管最后他会同意你的选择,过程中却不断暗示“你的想法不成熟”、“你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到最后,似乎是你享受了一切好处,你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却只感到“很糟”——你的观点没有得到倾听和尊重。

最后,是一种“威胁型煤气灯操纵者”:他们吼叫、贬低、排挤,把一切归罪于你,以及其他种类的惩罚和威胁,但我们往往有太多的理由无法离开这个人。

或许你觉得他是你的灵魂伴侣,离开他就没有人会爱你?或许他是你孩子的好爸爸,为了家庭你不得不忍下去?或许……你觉得他说得对,你一无是处,本来就都是你的错?

煤气灯操纵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糟糕的——尽管也只是从糟糕的到更糟的。第一阶段往往不太引人注目,当他在没有根据地否定和指责你时,你只觉得他是太紧张了,或者默认他不可能是故意找茬。

所以,当他批评我的兴趣爱好、认为我不适合时,我本来是“不相信的”——或许有那么一瞬间我担心过自己是不是的确“不适合”——但这个不太现实……他应该只是“开玩笑”吧?

我们会花上几天争执一些无足轻重的分歧,那个时候看起来还只是正常的磨合,我甚至把这个视为有趣的思维交锋;有的时候,我又甚至觉得自己就要说服他了,但他好像就是无法接受我的解释。

我不免开始怀疑:这是他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时候他是如此体贴、甜蜜,有的时候却这样执拗、尖酸呢?难道就像是他说的——是我抱持了错误的观点,才让“作为正确一方”的他无法认同我,而变得这么愤怒呢?

02

这段关系是怎么发展的

第二阶段是我需要为自己辩解。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却需要像小孩子被教训一样,反复说明我做这件事、说那句话,并不是带有恶意,并不是为了和他对着干。我不得不重复这些解释,只希望他能看到我不并像他说的那样偏激、自私。

我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我好像一次又一次地让他失望了,当我试图去解释、去赢得他的认可的时候,他却把我的解释又扭曲了。有的时候我觉得我离解释清楚、让他明白我的思索只有一步之遥了,可是这一步就是无底深渊,我迈不过去。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他眼里是可笑的,他好像永远无法理解我的挣扎和抉择,而我如果表达出“我不愿意”,就是在恶意伤害他。

事实上,我的一切辩解只会让情况愈演愈烈。当我试图举证说明自己是对的、自己没有那么坏的时候,恰恰是我需要得到他的认可——而“认可”会是一剂灵丹妙药,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的关系、我的生活,乃至一切都会回到正轨。

而恰恰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是优秀的,我是信任他的,这些话更是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我的辩白一点点变得无力,为什么他总是不认同我?是不是我就有问题?

在我对亲密关系的理解里,来自关系对象的“认可”,好像是必需的也是必然拥有的。如果我有价值,那么作为我伴侣的他就应该认可我(否则我就一无是处)。如果他不认可我,那不但是我有一段失败的感情(我没有经营好这段关系),而且我就是一个失败的人。

这种观点可能也并不是我独有,既然我们已经在浪漫小说、言情剧里读到了那么多“理想爱情”,谁又不希望自己正处在一段“完美关系”中呢?对许多被操纵者来说,希望被对方认可的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至于她们宁愿去质疑自己、放弃自我,以期获得那其实“不可能得到”的认同。

可以说,煤气灯操纵并不是独角戏,并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主角就可以开始一切,它往往还是一段双人舞——被形象地称为“煤气灯探戈”。当一名把煤气灯操纵者过度理想化,并极其渴望获得其认可的角色出现时,煤气灯操纵行为才可能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被煤气灯操纵的人还可能陷入到“共情陷阱”和“解释陷阱”中。

我们希望为爱付出,在感情里做一个温柔的、能共情的人。当他叹着气说他“为我付出了多少,只是希望我成为一个温柔可爱的人”的时候,我很难不感到愧疚,甚至开始动摇:“我是不是应该按他说的,去回报他?”

我会为他那些令我不安的言论行为辩护:他在社会问题上的观点和我完全不同,是不是因为我们身处的立场不一样?是不是因为我们对政策路径的想象不一样?是不是因为……我不够了解政治经济学,是我太象牙塔了?

当我希望并且“需要”这段关系相处得好时,我找了一大堆看似合理的解释向自己说明,这些信号并不危险,一切还在正常范围内。

03

这段关系让操纵者变成什么样子?

而到了第三阶段,曾经的独立、自信都被摧毁,被煤气灯操纵者变得脆弱、崩溃,正像是操纵者所一直描述的那样(“你疯了”,“你不行”,“你做不到的”),而不得不依赖于操纵者,接受操纵者来定义她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认知——“否则事情就会糟糕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这可以说是煤气灯操纵者的杀手锏,即创造一个“情感末日”的场景。

这会比日常恼人的提问和尖刻的言辞等摩擦更加可怕,让人痛不欲生,以至于宁愿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开它。对情感末日的恐惧有时比对事件本身的恐惧更甚,因此,思想、情感乃至行为上的彻底让步,似乎成了唯一的安全路线。

我经历的“情感末日”场景是他的愤怒忽然爆发:

凌晨2点,他在聊天软件上嘶吼,不断响起的铃声(软件通话和电话)就像炸弹要夷平一切;

我一边担心着家人会被闹醒来问讯,一边头痛欲裂地按断一个个来电;

接起就会是直接的狂风骤雨,但我不能关机,因为盛怒之下他会直接打给我的家人,并开始谩骂……

这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会留存下来,我不确定自己能否应付下一次。而到那时候,我所在乎的一切——我自己、我们的关系、乃至我和家人朋友等的关系,都会被摧毁殆尽。

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发生,我宁愿按照他的期望和要求去做。

04

如何远离操纵

事到如今我无法去描述怎么逃脱这样一场“煤气灯操纵”,甚至在分手后,我还没有走出这漫长的一切。

尽管这篇文章的第一人称是个女孩,但任何性别、任何年龄、任何背景都可能遭遇煤气灯效应。

当我们极度渴望对自我的认同,并且这种认同的来源过分倚赖于外界时,煤气灯探戈就可能悄悄起舞。

怎么样识别自己是否处于被“煤气灯操纵”中呢?既然“PUA”这种词已经被一定程度上滥用,而我又该怎么识别自己是不是,像操纵者说的那样,过分敏感了呢?

《煤气灯效应》这本书给出了一种解法:“空中乘务员”,当我们搭乘飞机时,我们可能难以判断一个气流是否危险,此时只需要关注那些空乘的反应,你就能识别真实的情况。

这些“空中乘务员”可能是你的身体反应,可能是你信任的朋友家人。

尽管当我最好的朋友向我指出“这个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无疑是在精神操纵”时,我由于担心自己的阐述会不会不够客观、和我的朋友是否太过偏爱于我,而踌躇不定。即使事后来看,她的确是旁观者清。

也是倚赖着家人、朋友的沟通和支持,以及各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我不断进行自我的重建,逐渐走出被煤气灯操纵后的灰色时期。

明确问题在哪里、找到自己的真实感情、为自己提供力量,永远是很难的问题。

至少我们可以关注自己的内心,独自待一会儿,享受心底和天上的月亮:我心如明月,虽有缺憾,却终会圆满。

写在最后

当我们看到一段“煤气灯操纵”的关系时,我们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质疑为什么被操纵着无法断掉关系。

许多被操纵者本身也的确具有某些特质,使她们比起其他人更可能陷入“煤气灯探戈”中,比如缺乏自信、对亲密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信念,或者情感中卷入了其他不平等关系等。

但是,与其去苛求被操纵者是一个“完美受害者”,不如去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而大多数人也能从这本书里有所学习,如何识别“煤气灯下”,如何帮助我们的处于煤气灯关系中的朋友,以及如何尝试“关掉煤气”。

请相信不管何时,我们总是有机会走出煤气灯,变成更独立和勇敢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刘彦译. (2020). 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 中信出版社.

作者:林珏莉

原标题:一名心理学大学生被PUA | 《煤气灯效应》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标题:《煤气灯效应?心理学大学生被PUA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