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朗普来了①|未来中美博弈的重点是双方国内改革发展的竞赛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达巍
2017-01-19 09:08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编者按】

本周末(美国当地时间1月20日),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将正式就职。自特朗普当选以来,关于他未来政策出现的最多一个词恐怕就是“不确定性”。自去年11月当选至今,特朗普的种种言行是否能让我们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些确定的东西呢?他正式入主白宫后,美国和世界,尤其是与中、俄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将会如何发展呢?

过去两个月,中美关系的观察者们大约都有同样的感觉:起风了。

2016年11月8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场美国政治地震所引发的国际关系海啸,将在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职后陆续抵达世界各地。过去两月,已有一些浪花溅到我们脸上,空气里已经弥漫着一股咸腥的味道。显然,中美关系将是首波受到重大冲击的领域。人们对这场冲击的具体形态、规模与将造成的损害有着不同的猜测,但冲击将至,是一个普遍共识。

越是这种时候,越让人想起翁同龢的那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保持“静气”是不确定环境中的战术选择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大概是中国面对“特朗普冲击”的首选策略。这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其一,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及当选之后说了很多话、做了一些事,确实制造了让人不安的气氛。但是他上台后,究竟会实行怎样的对华战略,政策细节会是怎样,不仅中国专家看不清楚,美国专家也说不明白。既然对博弈另一方的动作还很难预判,那就不如后发制人。一方面做好最坏的准备,政策“工具箱”里多备些“弹药”;另一方面保持开放的心态,抓住可能的机会,争取最好的结果。给特朗普这个“政治素人”一点时间和空间,听其言、观其行。

其二,特朗普似乎是一个颇懂“诡道”之人。他的动作很多,方式也常出人不意。中国没必要对特朗普发出的每一条推特、说出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出反应,跟着他的节奏起舞。以静制动是个更好的选择:慢个一拍半拍不要紧,按照自己的原则和节奏来。其实说起“诡道”,中国人算得上“老祖宗”。孙子所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诡道十二法”,跟特朗普周旋大概也够了。如果有人非要比试一下,那试一试也未尝不可。

其三,中国日益上升的实力,让我们有条件可以保持静气。从当选后的言行看,特朗普及其团队似乎对当代中国的实力,对中美两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存的现实,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领导风格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当中国核心利益受到损害时,中国可以后发制人,但是决不会没有反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通通报销。”如果美国新任领导人一定要走过一条“学习曲线”的话,中国有能力让这条曲线变得更短。对此,我们可以保持足够自信。

其四,特朗普要冲击的,不仅是中美关系,更是华盛顿的整体内政外交。特朗普和他的团队似乎心比天高,却缺乏对华盛顿政治复杂性的实际体验以及对世界政治经济现实的准确认识。他的“三板斧”来势可能很猛,但“三板斧”之后会怎样呢?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美国国内复杂的政治制衡机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约束特朗普;也可以看看特朗普扔出去的“飞去来器”在打伤别人之后,会不会飞回到他自己头上。

保持“静气”更是在战略层次保持清醒判断

特朗普对中国构成的挑战绝不仅仅在战术层面。在中国崛起的最关键阶段,战略层面的“静气”,将事关我们能否顺利走完第一个“一百年”的“最后一公里”,并平稳地走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

其一,在短期内,中美关系的博弈或许会十分“热闹”,吸引大家的眼球,但是特朗普上台带给中国的真正有意义的博弈,实际上是中美在国内改革与发展上的竞赛。特朗普的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蓝图: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减税、减少不合理的政府管制、使医疗保险体系更加合理化、追求对美国更为有利的国际贸易安排……

我们现在很难判断这个蓝图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功,但用不着质疑特朗普提出这些目标的严肃性:他希望带领美国与世界主要大国进行一场经济竞赛。谁能创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谁能建设着眼21世纪的最先进、最便利的基础设施?谁能在发展经济、减少贫富差距、应对老龄化、保护环境等诸多目标之间保持平衡?谁能实现更多的创新?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将更多地实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出现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组合,并带来短期内美元的强势地位。这一切,都指向中美之间的经济竞赛、发展竞赛。中美下阶段需要博弈的,不仅是“一个中国”、南海、“货币操纵国”……更关键的,是两国关于改革、开放、发展与稳定的竞赛。资本是会用脚投票。要应对这种竞争压力,改革开放是唯一的办法。就在2016年年底,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显示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其二,中美关系可能很快将面临巨大的“逆风”,但我们不能因此轻易改变对世界性质的判断。近代以来,美、德、日、苏等大国崛起的历史显示,崛起国家实力不断上升,带来国际格局的改变,势必遭遇国际体系内其他国家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有意或无意的抵制与阻挠。由此,摆在崛起国家面前的一道重大难题是:它如何看待它所处的国际体系的性质?在崛起国家眼中,国际体系是否能够允许它不断和平发展,乃至和平超越现存霸权国家?崛起国应该谋求在体系之内、主要以合作的姿态来谋求自己的发展,还是应该在体系之外、主要以对抗的姿态来实现自己的发展?

美、德、日、苏四国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决定了四国崛起过程中的对外战略取向,也构成了后三个国家崛起失败的重要背景。正如同当我们奔跑时,我们会感到有风迎面扑来一样,崛起国家感受到的阻力,常常是由自己崛起所引发的格局的相对变化带来的。将“逆风”等同于国际体系不容许崛起国发展、过于匆忙地得出“国际体系的性质是敌对的”的结论,是某些崛起国家曾经犯下的颠覆性错误。

1978年以来,中国不断融入国际体系,并在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当中国在体系内逐渐发展起来之后,我们感到的“逆风”似乎越来越大,国际环境似乎越来越复杂。特朗普的上台,可能导致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进一步变强,对国际体系的性质做出“不相容”结论的倾向可能也会越来越强。对此,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尽最大的可能坚持和平发展的路径,坚定不移地在与世界的相互联结而非隔绝中实现国家发展,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也应当是未来的长期坚持的发展路径。

中美关系在里根、克林顿和小布什上台后,都曾经历过波动。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回头看,正像他老人家所说,中美关系走过了这些波动,而且关系的深度与广度早已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同样,中国也在外部的种种压力下走了过来,并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因为我们一直记得小平同志的另外一句话,“要紧的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