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朱珍妮丨可能是最了解上海市民饮食偏好习惯的医生了

2021-12-27 17: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本场PK中,有一位优雅的医生,可能我们对她的脸并不熟悉,但是由她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指导上海市政府发放“健康礼包”《上海市民健康行为知识读本》,作为上海市民再熟悉不过了。

她就是第五位登场的!

朱珍妮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营养科

副主任医师

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理事

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分会委员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学生健康教育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奖通讯评审专家、扬帆计划通讯评审专家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等国际期刊同行评议审稿专家

朱珍妮的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现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所副所长,从事人群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擅长人群营养评价、营养与代谢异常关系研究、营养健康科普。

古云“民以食为天”,在当今,“吃”也是影响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吃得好”,“大鱼大肉”已经不再是目标,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吃出健康”才是“吃”正确的打开方式。

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呢?

就如同朱珍妮在舞台上所说,其实我们对这个的理解好像很全面,其实又有些片面:

营养是和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的,作为健康的守护者,朱珍妮觉得有责任有义务要先知、先觉、先行,积极投身于科普活动中去。

2016年,她参加了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

以“活力上海·健康膳食”为主题,指出了根据上海疾控中心对居民膳食监测数据来看,上海居民的荤菜吃得总体量不算超过太多,但是畜肉、禽肉吃得太多。

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把吃的一部分肉改换成吃鱼虾蟹。因为鱼虾蟹中的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保护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健康。同时,建议烹饪鱼虾蟹的方式要以清蒸为主,这样既保留了水产品的天然鲜美,也减少了来自调味品中的油和盐的摄入。

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同年,获得了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五四青年奖章。

2017年,以“合理膳食”为主题的2017年“健康中国行”上海站启动仪式现场,朱珍妮率先为大家带来《健康新“食”尚》科普演讲。

并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孙建琴共同为大家解答“健康素养66条”和“中国营养膳食”指南相关内容。

她不断提升自己,为了给民众普及营养知识,更健康的饮食,她将晦涩难懂的医学常识掰开揉碎,讲透彻。

2017年,她获得了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全国营养科普大赛一等奖。

2017、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健康科普“优秀演讲者”称号。

2018年,被评为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启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主任孙春兰出席“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仪式,朱珍妮代表上海进行连线,并介绍健康上海行动。

2019年,从科普达人变成专家评委,在“2019上海市儿童医院第三届健康科普大赛”中她应邀出席,给参赛者提出了宝贵建议和分享自己的经验。

这一年,她还被评为全国营养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三八红旗手;2019、2016、2012年度上海疾控先进工作者。

新冠防疫工作中,为了实施“人物同防”,朱珍妮所属的部门作为防疫一线,承担“进口冷链食品”及“非冷链货物”防疫技术支撑及应急事件处置任务,朱珍妮积极统筹协调,混编专技人员组成应急组,第一时间实施疫情防控指令,实现24小时响应,1小时出动,零时差传报,截至目前已妥善处置近70起应急事件。

并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技术规范及提出专业意见,支撑疫情防控指挥的循证决策,保障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正是因为有像她这些的抗“疫”战士的坚守岗位,筑牢防疫安全墙,才有了我们身后的健康和安宁。

去年4月,张文宏曾表示“早上不能只喝粥”,却被有些人以偏概全给误解了。这时,朱珍妮又忙碌了起来:

听了朱珍妮的解释之后,坐在嘉宾席上的“正主本人”张文宏也给予了肯定,表示“她的逻辑非常强。”

即便工作繁忙,朱珍妮仍没有停下科普的脚步。

她还担任上海市卫健委“健康科普配送项目”营养健康领域牵头人,作为营养专家长期参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健康科普节目录制。

线下,她还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各类讲座,普及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知识,让大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校园里也能见到她的身影,每年她会带教复旦、交大、中医大本科生4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1名,同时授课中医大硕士课程《现代营养学进展》,上海健康医学院本科课程《膳食营养指导》。

科普小知识

非常时期,怎么吃更健康?

1.补充蛋白质要适量

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摄入充足。动物蛋白质中的蛋、奶、肉、鱼等以及大豆蛋白质,都属于优质蛋白,但蛋白质摄入不宜过多,每天达到150-200克就够了。

以上海居民为例,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居民日常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已经超过220克,如果再多补充的话,可能适得其反,摄入动物性食物中额外的饱和脂肪,引起肥胖和增加慢性病发生风险。如果平日里对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可以适量增加。

另外,大豆或豆制品,如腐竹、豆腐干、千张等都是常见的食物,其中也富含优质蛋白,不妨可以增加选择。

2. 吃太咸会降低免疫力

因为体内高盐环境会影响人体局部的微环境和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用途之一就是抑制免疫反应,体内产生过多的糖皮质激素就抑制了中性粒细胞抗击细菌性感染的体液免疫能力。

研究发现,一个星期的高盐饮食,就足以使人体的中性粒细胞战斗力下降,杀菌能力自然也大大下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倡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在5克以下。

还是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居民每日盐摄入量达到7.5克,远远超过健康的摄入量。

因此,放盐的时候千万不能手抖。

《健康脱口秀》将于每周日下午三点在上海教育电视台连续播出5期,12/5首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