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嵌入村庄的机构养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路径的探索

甘颖/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2022-01-04 16:3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较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可见,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正在进一步加剧。而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个、6.61个百分点,由此,农村已然成为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场。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笔者于2021年11月在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调研发现,该地区的养老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几乎各个村庄都办起了养老院,村庄中的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能够在养老院中颐养天年,磁灶镇的养老事业在全市各个乡镇,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被晋江市列为“养老先进镇”。

一、磁灶镇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

磁灶镇当前的常住人口为9万多人,老年人口将近1.5万人,老年人口占本地人口总数约16.6%,老龄化问题严重。磁灶镇作为全国的陶瓷重镇,农民自改革开放前后就外出到全国各地开拓陶瓷销售市场,因此,本地外出经商从事经销生意的人员众多,85%的中青年人都长期在外经销,而老人由于不适应外地的生活便留守在家,这样就导致了发达地区特有的“留守老人”现象。为了应对这一养老问题,镇政府着力建设“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家门口养老服务模式。据悉,该镇现有26个村(社区),已建成镇级敬老院1所,村级敬老院14所,在建6所,预计2022年全部建成后,全镇托老床位可达1300张;已开办的居家养老服务站16所;老人活动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就目前已经开设的敬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站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村庄为单位运营的养老院,如东山村、下官路和大埔村等9家养老院;以第三方机构进驻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主要包括苏垵村、前尾村和磁灶社区等5家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和免费午餐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如下灶村等。由于第一种类型在该镇较为普遍,因此本文以下官路村所在养老院运行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分析。

二、养老机构的运行情况

下官路敬老院。作者供图。

下官路村养老院选址于村庄的将军山下,环境幽静、靠近村居,适宜老人居住。它于2014年筹建,2016年完工,建设养老院共花费700万(一期),其中乡贤捐助512万,政府补贴180万。日常的运行经费主要依靠村庄内部的选王府基金会和鹊灵基金会每年各为老人会提供12万,这笔钱基本可以覆盖养老院的运营成本。该敬老院共有五层,一楼为办公室、老年人活动中心、保健室、图书室和食堂;二楼以上入住的全是能够自理的老人,除去4位不满70岁但家庭困难的老人外,其余全部为70岁以上能够自理的老人。养老院共有104个床位,目前已住78人,本村老人每人每月缴纳350元,外村老人缴纳1500元/人,老年人只要达到年龄要求并且通过体检就可以申请到养老院住宿。

下官路村养老院主要由老人会来进行管理,院长一人为老人会的会长;副会长4人为老人会的副会长;村里分管民政的委会任养老院的名誉副会长,还有一名会计兼任养老院的管理人员。据养老院院长介绍,当初建这个养老院的原因是全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全村一共4650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为805人,70周岁以上老人为330人,随着本村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不断增加,留守老人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留守老人在家无人照顾,生病了都没有人帮忙买药,而对于男性老年人而言,在老伴去世且子女外出的情况,他们自己做饭都困难,更不用说享受养老生活,所以村两委和老人会就想着建设一个养老院给村里的留守老人提供一个去处,解决一部分老人养老的实际养老困难。然而,最开始的时候老年人都不愿意来养老院,是因为将老年人送到敬老院就表明子女不孝顺,老年人去到敬老院就是被家人抛弃甚至是“等死的”。于是,村两委和老人会的干部就去给老人做工作,宣传让老人去养老院是去享福和养老而不是被抛弃的,“我就每天挨家挨户去给老人做工作,给他们讲住在养老院的好处,在家里只能一个人煮稀饭吃,但是在养老院每天都是现成的,而且住进养老院子女才能安心在外工作,我们做父母的要做个体谅孩子的好老人。”并且很多的老干部和村干部的父母都带头住进了养老院,也给农民起到了带头作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转变了思想接受了去养老院养老的观念。去年最高峰的时候养老院入住了96位老人。

三、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功能

磁灶镇的村级养老院在政府的引导、村庄参与管理、村庄社会力量支持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情况下,为农民家庭带来了可视化的养老福利。老人们一到70岁就兴致冲冲得到养老院报名,有的老人住进去之后都不愿意回家,甚至过年吃完年夜饭还要回养老院睡觉,养老院已经成为当地老人养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场所。而养老机构之所以能够受到老人的广泛接纳,其根本在于养老院的属性与老人的养老需求向匹配。

第一,非封闭化的管理满足老人的自由出入。与一般封闭式养老院不同的是,磁灶镇以村为单位建设的养老院都采取了开放式的管理方式,这也是最能吸引本村老人居住的地方。对于很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而言,他们的生活节奏还是和在家里居住没有很大的区别,早上起来吃了早饭就回家打扫卫生、拜佛烧香;中午回来吃个饭后下午就在活动中心打牌;晚上吃完晚饭后在一起到散步。一天的生活安排除了要回养老院吃饭和休息外,其余的活动都和在家里一样,有的时候村里有红白事,他们都可以正常去帮忙和参加,养老院的负责人说,老人们都很喜欢来养老院,因为这些老人都是能够自理的老人,所以他们肯定都闲不下来想到处走动,而敬老院就在村里,老人每天进出养老院就像在村里日常遛弯一样。

下官路敬老院食堂。作者供图。

第二,高福利的养老福利供给。对于很多市场主体经营的养老院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老年人进入的成本极低,养老院建立之初就带有福利性的性质,对于能够自理的老人而言仅仅只需要几百元的费用。虽然养老机构入住的价格低廉,但却没有因此降低服务的质量,在吃、住以及日常服务方面并不低于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其一,伙食质量得到提升,基本上早上都是豆浆、油条和包子;中餐是两素一荤一汤;晚上是粉面,相较于很多老人在家一锅稀饭吃三天,养老院的着实提高了老年人的伙食质量。其二,住宿环境良好,村级养老院的住宿标准都是二人间或者三人间,有独立卫浴、空调、电视和衣柜,老年人基本上只需要拎包就可以入住。其三,护工每周还会统一帮老年人打扫房屋卫生,解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除此之外,每年还会组织重阳节庆典,为老年人分发慰问金和小礼品;每月的生日会也为老年人准备长寿面和生日蛋糕。正如在养老院的居住老人所言,来了养老院什么都不用操心,正所谓“三餐有人管,冷暖有人问”。而老年人由于在养老院吃得好、住得好,所以很多老年人都反应到了敬老院之后身体变好了,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要入住村里的敬老院,有的养老院甚至还要排号入住。

第三,实现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需求。一般而言,进入养老院的大都是孤寡老人或者子女在外务工的独居老人,他们每天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社会交往的对象有限,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去庙里拜佛,社会交往极为有限。并且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家家都建起了小别墅,老人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随意串门,社会交往的空间不足。但自从养老院建成以后,老人的社会交往的需求就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比如苏垵村虽然是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但是二楼是留给本村的老年人居住,住进来的基本上都是同村的老人,养老院的建设就为老年人重建了公共社会交往的空间,为老年人社会互动提供了契机。老年人可以在养老院一起打牌、唱歌,做操,上午闲暇的时候会在走廊里坐着聊聊天,晚上吃完饭会接班到湖边散步,老伙伴的陪伴让他们的生活摆脱了单调和枯燥。乡镇首富的母亲也一直在村养老院居住,对于她而言家里的保姆肯定比养老院的护工照顾得仔细,但是她认为在养老院有人陪着说说话,都是熟悉的“老姐妹”自然比家里的保姆要亲切的多,所以她每次从厦门看完病就第一时间回到养老院,“养老院就像我的家一样,回家就是回养老院。”

可见,老年人的养老并非脱离其生于斯,长于斯的熟人社会内部,而是还在原来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身边完成养老,并且,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因为住进养老院就打乱了他们原有的生活节奏,相反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好或者情绪不好的老人,敬老院还会更加细心照料,及时关注老人的动态。由此可见,嵌入于乡村社会内部的养老院是应对当前空巢和留守老人养老生活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老年人公共生活空间的再造增强了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养老院通过灵活的日常管理、高福利的生活照护以及制造交往平台等方式来为老人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老年生活,再地化的熟人空间建构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扩大化的家”。老人虽然人在养老院居住和生活,但是却像在家里一样获得日常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满足,这就打消了老人进入养老院养老的顾虑,逐渐改变了“送老年人去养老院是去等死”的观念,从而让社会养老成为可能。

三、关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相关建议

当前,中国的老龄化正在以最快速度加剧,据中国老龄委预测,2015年至2035年将是中国老龄化急速发展的阶段,到203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占总人口的28.7%。于是,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时代,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经济能力有限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成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以熟人社会作为未来农村养老的重地,建立社区嵌入型的养老机构。

农村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很强的熟人社会属性,老年人一方面在熟人社会内部能够产生更多的信任感,他们居住在养老院并不等于与村庄熟人社会或者家庭断开联系,他们还能够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还能通过熟人的陪伴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另一方面,熟人社会内部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非正式资源,当老人因为生活问题发生矛盾的时候也可以继续援引村庄的非正式力量,由村干部或者老干部从中进行调解,利用传统的人情和面子来给老人做工作,低成本地解决问题。

第二,对村庄内生性资源的利用。养老服务的投入的主体不能仅仅是政府等外部力量,因为养老机构的建立无法单靠政府投资或者又村集体进行筹资都面临着经济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和村级财政极为有限,难以用于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村庄内生的养老资源,尤其是内生的人力资源实现村庄内部的互助养老,即利用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日常送餐、送药服务的方式以低成本地解决高龄老人的照料需求,同时也为低龄老人提供了实现社会价值的平台,使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养老需求都得到满足。

第三,在对老人进行分类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按照学界的划分60岁以上的老人即称之为老年人,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老年人群体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类,可以将老年人分为低龄自理老人和高龄非自理老人两种类型。对于低龄自理老人而言,他们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劳动力实现自养不存在日常照料方面的需求,相反更需要满足的是社会交往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类似于老年人协会的自组织来组织老人开展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闲暇生活。而对于老龄无法自理的失能与半失能老人,他们更需要满足生活照料的需求,尤其是子女在外务工无法提供照顾的老年人就很可能因为缺少照护而意外离世。就像苏垵村的养老院院长所说“敬老院应该是针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人,他们没了自理能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照顾去的人,当初接收非自理的老人就想解决老人因为在家无人照顾而死亡的问题,所以这些老人有更大的养老需求。”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方式来承接家庭外溢出来的养老服务,在镇域范围内建立养老院,让老年人在承受较低养老成本的同时,还能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养老服务。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