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体》影视化,定义了谁的未来?

2021-12-27 20: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张晨韵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记者丨张晨韵

责编丨陶天野

排版丨梁可薇

2021年10月29日,网飞(Netflix)公布了电视剧版《三体》的演员阵容,国内腾讯版电视剧《三体》的首发预告片也于11月初隆重登场。紧随其后的是11月20日宣发的《三体》动画预告片,由动画公司艺画开天担任制作。

腾讯版预告片的评论区里,有一条来自原著粉的高赞留言:“不要拍摄!不要拍摄!不要拍摄!”模仿原著中三体人1937号观察员的警告“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评论虽语带调侃,但不难看出相当数量的书迷对影视化的抵触情绪。

2006年面世的《三体》如一把火,燃起了读者对神秘的地外文明的遐想,又把火光照进“人性善恶与文明存亡”这片当时仍岑寂的辩论场。直至今天,书中描述的那个冷漠理性的三体文明、残酷又令人震撼的黑暗森林理论,依然被中国的科幻爱好者们反复琢磨。

一部十五年前开始发行的科幻作品,何以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在文本影视化成风的当下,原著的形式与精神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实存?

科幻小说的“升维”之路

早在2009年,《三体》的影视改编权就被导演张番番及其妻子宋春雨买下,但电影版《三体》却因拍摄过程中的低级错误而早早夭折,未能如期上映。2018年,改编权转至游族网络名下,“三体宇宙”公司也组建起来,随后国内外多方影业数次商谈,《三体》踏上了一条荆棘密布的影视化之路。

直至今年11月,分别由网飞和灵河文化等出品的两部《三体》电视剧先后官宣,终于给等待观望了十几年的粉丝们交上一份确定的答卷。

仅从预告内容来看,三个版本的《三体》类别和背景各有千秋。

网飞和腾讯版本的《三体》均为电视剧集,前者采用了几乎全西方面孔的演员阵容,仅有的两位亚裔演员也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原著作者刘慈欣和英文译者刘宇昆将共同担任剧集的制作顾问,《权力的游戏》制片人David Benioff与D.B.Weiss为编剧与执行制片。

网飞版《三体》主演阵容

图源 Netflix官网

腾讯版《三体》演员阵容选择了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等人,相较网飞版演员外貌更加贴合原著中的角色形象。其中陈瑾饰演的老年叶文洁气质沉稳、刚毅果决,获得了网友的高度认可——“跟想象中的叶文洁一模一样”。

腾讯版《三体》主演阵容

至于动画版《三体》,虽然与前两部的类别不同,但其制作公司艺画开天曾创作过同为科幻题材的动画《灵笼》,并以细腻而宏大的末日世界观在原创国漫中独树一帜。因而,《三体》预告片在b站一经播出,便获得了近三百万追番,评论区里虽然也有部分粉丝表达了对剧情叙事风格的担忧,但总体评价依然积极。

动画版《三体》宣传图

图源 b站账号@三体动画官方

动画《灵笼》宣传图

图源 公众号:灵笼官方

对于广大三体迷而言,小说中那些巧思精妙的未来科技和壮丽奇谲的场景能够获得具象化的呈现,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但目前官宣的三部作品能否还原粉丝心目中真正的《三体》,依然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国内制作的剧版《三体》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科幻题材作品对拍摄和制作技术的严苛要求。科幻小说影视化的改编需要建立在严谨、恰当地还原那些想象中的未来科技产物的基础上,因此特效制作水平将是决定视觉效果的关键要素。《三体》原著中存在大量“硬科幻”设定,如三体人向地球发射的“水滴”(三体文明采用高等科技制造的宇宙探测器),以及在智子封锁下“物理学不存在了”的情节(科学家们绝望地发现地球上进行的一切物理实验再也无法观察到曾经恒定的规律与法则,科学界由此遭到致命打击)等等。

因而,展示精美宏大的宇宙格局之余,特效必须以严谨科学的逻辑还原这些大胆的设想,在颠覆观众认知和遵循自然公理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无疑是极苛刻的。

中国科幻电影,尤其是“硬科幻”题材的电影,早年由于制作成本高、票房风险大等诸多原因,始终在好莱坞商业科幻片的洪流中夹缝求生。虽然有2019年爆红的《流浪地球》为前哨,但起步时间晚、刚刚建立起完整产业链的国产科幻电影能否成功完成《三体》这样一部科幻大IP的改编,依然是个问题。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图源 微博@金鸡百花电影节

另一边,对于网飞版《三体》,观众则更关注文化差异,即西方拍摄团队能否把握住《三体》所蕴含的“非西式”价值观。尽管美国对科幻题材电影的创作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但大多数典型的好莱坞式商业影片都贯彻了西式“英雄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关系一同打造出的文化产物,体现的是现行西方政体下的社会期望。

相比之下,《三体》的人文背景更复杂。它塑造了一批独立而各有特点的群像,叙事也偏向人类文明的整体视角。以第二部讲述的“面壁者计划”为例,虽然主线剧情以中国人罗辑为核心,但文本对其他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面壁者”依然有着明晰且完整的剧情刻画。面对共同的灾难,尝试拯救世界的是人类集体,是普遍的、大写的“人”,而非特殊性的个体。

在三部影片的豆瓣评论区,期待者与质疑者都在观望。“腾讯拍不出质感,网飞拍不出精髓”;动画形式又被担心“‘科’度削弱‘幻’得太远”而变得空洞。显然无论哪一个影视化版本,想要满足广大受众的期待,都需克服重重壁垒。

幻想无垠,审视未歇

“我有一个梦,也许有一天,灿烂的阳光能照进黑暗森林。”——罗辑

2006年5月,《三体》开始在杂志《科幻世界》上连载,四年零六个月后完成了三部曲的出版。作者刘慈欣在此前已发表了《带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等诸多口碑不俗的中短篇科幻小说,随着《三体》三部曲接连获得星云奖、雨果奖等国际奖项,中国科幻小说更是一举走出国门、登上了世界文坛。

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构想始终是一个能够激发无限创作力的议题,在这个思维空间中,科技与文艺的轨迹交汇融合,于是科幻文化应运而生。

中国传播学者张铮曾提出:“在看似共同书写与建构幻想文本的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谁有权定义人类的未来?各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中国又应当如何掌握定义未来的权力?”

科幻作品如何在虚构故事的框架下建立起完整且符合逻辑的“未来世界观”,是其参与未来世界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而在此过程中,科幻小说从文本到影视的蜕变,无疑是在科幻文学作品之林中争夺“未来定义权”的制胜关键。

因此,本就受到国内外科幻迷高度关注,《三体》对社会的接入、未来的定义、人性的阐释和可能引起的经验和践行,都注定了它的影视化道路会被无数聚光灯照亮。

《三体》的出发点在于对地外文明“三体”的大胆设想:三体人的星球被束缚在永无规律、危险的三体运动(天体力学基本模型,即三个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中,文明在无解的“三体问题”中向死而生,碰撞出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混沌美。那个遥远的星球在孤独长夜中几经毁灭与重生,最终诞生了绝对理性、科技水平远超人类的三体文明。他们奉行生存至上原则,拥有卓越的智慧,对人类文明中意蕴丰富的“人情”不屑一顾。

两种文明的逆向生长带来不可阻遏的冲突,这在第二部中罗辑挑明“黑暗森林”理论时达到了最高峰——

“宇宙就是一片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其他的生命,无论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无论是襁褓中的婴儿还是蹒跚的老人,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里,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的生命都将很快被发现,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费米悖论的解释。”

“存在即威胁”这条宇宙文明间心照不宣的残酷公理,不仅成为小说的核心设定,也因其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而悄无声息地越过了科幻与现实的微妙边界,令人不禁相信——如果地外文明真的存在,那么“黑暗森林”理论将是真实而严峻的未来。

《三体艺术插画集》中的黑暗森林场景

图源 微博@三体社区

除此以外,在《三体》构建的未来世界观中,作者还冷静地对人类的命运做出了审判。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在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的黑暗森林里,三体对所有言必称“爱”的文明投以冷眼。眼前的刑罚与无爱的未来究竟哪一个更可怕,做出不同选择的主体为证明这一命题答案的唯一性,展开针锋相对的博弈。

同为引力波威慑系统控制者、掌握人类最后一张底牌的两任“执剑人”罗辑与程心,就站上了刘慈欣精心打造的天平两端。罗辑既是“黑暗森林”理论的提出者,也是敢于利用这条残酷的公理,赌上自己甚至是全人类的命运、与三体人拼个同归于尽的疯子,这种疯狂归根到底却源于他骨子里近乎极致的理性。

罗辑对抗三体文明

图源 微博@赵恩哲Z

与他完全相反的是集合了仁慈、柔软等人性中所有美好修饰语的程心。她对人类怀有满腔的爱意,不忍成为抹杀一个文明的罪人。这种因慈悲而生的软弱却被三体人利用,打破了罗辑建立的威慑纪元——爱着全世界、也被全世界爱着的程心,最终亲手葬送了人类和三体文明之间依靠微妙制衡换来的短暂和平。

慈悲与仁爱是人类文明从古至今引以为傲的品质,但《三体》却对此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审判。《三体》的最后,地球连同太阳系在二向箔的降维打击中悲壮地燃尽了人类文明的终章。

如此“正不胜邪”的结局在文学作品中无疑是特殊的存在。人心向善,但幽暗冰冷的黑暗森林却容不得那一点善意的阳光;在《三体》的故事里,善与恶、正与邪、大爱与无爱,从来不是黑白分明。慈悲可能是刽子手,冷酷或许是救命稻草。

刘慈欣曾在访谈中讲:“文学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场人类的超级自恋。”于是他转身,逆流而上。在他的笔下,人不再是世界的主体,人性也随之跌落神坛,不过“宇宙中的一粒灰尘”;以教化为题眼的普世价值低入尘埃,成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碑文。

《三体》始终以这种冷静而中立的情感基调设想未来,展现了对未来世界、乃至宇宙文明生态的独到定义,既彰显着中国特定的民族国家价值信念,又具有跨越阶级、性别、种族、国家的潜力,具有人类共同文化的立场。

这些定义在影视化过程中都极难把握和平衡,因而最终结果究竟是文本指引影视、还是影视压制文本,都在读者主观审视与市场客观利益的相互制衡、各个国家改编团队之间的微妙博弈中,留下胜负未决的悬念。

文字之外:更广阔的三体世界

《三体》小说完结已十年有余,但对热爱这部小说的读者们来说,那颗丢进脑海的石子漾起的涟漪仍未平歇。

直至今日,“黑暗森林理论”仍然是三体贴吧里热度最高的辩题。不少读者热衷于寻找理论推导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借助费米悖论等依据衍生出无数宣称“攻破黑森”的论点;这随后又被黑森理论的支持者们一一驳回。

在激烈的辩驳中,原本略显单薄的黑暗森林理论被渐渐扩充,获得了理论支柱更充分、前提条件更明晰、现实意义更客观的丰富内涵。

书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以“宇宙社会学”两条基本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及其引申出的两个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为理论基础,这条逻辑推导链条却在十多年中被读者不断地拆卸、解释、推翻和拼接。

有人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引用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进一步阐释黑暗森林法则的合理性;反对者抓住两条公理中“宇宙中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这个命题,指出其“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下一步可能就会导致二律背反”的缺陷;此外,“猜疑链”以逻辑推导的方式得出“宇宙中任何文明对其它陌生文明都持有绝对敌视的态度”的结论,其客观性却屡屡遭遇抨击。也有知乎高赞答主在延展时间尺度的情形下讨论起费米悖论,并提出新的“寂静深海”假说,认为“确保先发制人的毁灭”仅存在于较低等的文明之间,而高级文明更倾向于保持缄默。

贴吧里关于黑暗森林理论的论战

无论是黑暗森林法则的支持者、反对者,或是新理论体系的提出者,其反复争辩虽然无法盖棺定论,但蕴含的思考和使用的科学普及方式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

与此同时,《三体》小说里基于物理学基础提出的各种未来科技产物,也引起读者们对其可行性和实现手段的激烈讨论。从光速飞船能否实现,到高维空间是否存在,这些讨论和解读已经渐渐脱离了小说本身的范畴,转向对未来和未知的理性畅想。

“自然选择号”和“蓝色空间号”在读者们的想象与再创造中拥有了初具雏形的设计蓝图;环日加速器与掩体工程这些空中楼阁式的构想,经过精密计算与逻辑重构,似乎确有其可行性……科幻与现实之间的那一线天堑在书迷们不懈地讨论中逐渐被弥合。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性以作者的创造力和读者的想象力为风帆,跨越汪洋时空,驶向科幻小说所描绘的理想彼岸。

小说本身可能存在诸多瑕疵,但它像是一颗燎原的星火,点亮了那片遥远而未知的原野,启发活在“现在”的我们,沿着时间轴向前,去想象“未来”的科技尺度,同时又顺着另一个方向、以文明与哲学的视角回溯“过去”。

B站上获得6000余万播放量、9.9分超高口碑的《我的三体》,最初是“神游八方”等up主利用minecraft画面拍摄自制而成。这部动画之所以能够获得书粉们的一致认可,身为资深书迷并对原著深度参悟的主创团队功不可没——《我的三体》的成功,正是“用情怀打动情怀”。

《我的三体》截图

图源 《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第八集

面对即将到来的两部《三体》电视剧和一部动画,人们的态度喜忧参半。观众巴不得小说中的经典场景能得到高质量的复刻,却又难免因过往的失败案例而怀疑商业制作对文学内核的把握能力。

但无论如何,我们依然热忱地期盼着,这些影视作品能够再次给予我们“赶尽杀绝是对一个文明最高的重视”的震撼,以及“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深思。

原标题:《《三体》影视化,定义了谁的未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