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有光口述:为汉语拼音方案做参考,我研究了世界各国的文字

周有光
2017-01-14 15:4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1996至1997年,周有光先生曾在自然放松的家庭环境下同友人宋铁铮做回忆口述,在他讲述过程中共录制30余盘磁带,后由周和庆将录音录入电脑并打印成文,结集为《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出版,未作删节或改编。

2014年该书出版前,编辑专程征询周有光先生的意见,他诙谐地说,他现在要提倡“出错主义”,因为任何人或任何“主义”都不可能没有错误存在的,社会的发展也有赖于不断改正各种错误。一本书或一种观点有错误存在,就需要有批评指正,作者将因此有更多机会和读者交流。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浙江大学出版社授权,摘发该书部分内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周有光

 “为了要给中国文字研究拼音方案做参考,我就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字”

(1954年)文改会成立之后,内部设立了第一、第二研究室。第一研究室研究拼音化,第二研究室研究汉字简化。我做第一研究室的主任,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研究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为了要给中国文字研究拼音方案做参考,我就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字。起初倪海曙在上海编的一本杂志,叫作《语文知识》。我在这个杂志上不断发表研究各种不同的文字类型的文章。后来我继续写这方面的文章,把它编成一本小书,叫作《字母的故事》,简单地介绍字母的历史。这本书出来之后呢,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我听说,毛主席他要研究采取哪一种字母好,他也参考了我的书。当时我研究这个问题,是分门别类比较各种文字学优点与缺点,得到的结论呢还是拉丁字母最好。因为拉丁字母从技术角度来看,优点很多;从社会角度来看,它的社会性、流通性最强、最大,所以实际上不用拉丁字母反而是很困难的。

我们在研究这个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的语言学专家来劝我们不要用拉丁字母。后来又有苏联教育部一个副部长到北京,跟陈毅副总理讲,假如你们采用俄文字母,采用斯拉夫字母,那么中俄联盟多好呢!陈毅副总理告诉他,中国要跟东南亚联系,东南亚没有人认得俄文字母,所以用拉丁字母有推广、宣传的作用。陈毅副总理回答得很有策略,但是坚决否定用俄文字母,坚决要用拉丁字母,陈毅副总理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今天看来是自不必说了,拉丁字母是最好的。假如当时采用了俄文字母,那么今天会有更多的麻烦,要重新搞方案了,那就搞不成了。

同叶圣陶一起去宣传《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后,文改会就成立几个小组,到外地去宣传,有的到西北,有的到东北,有的到东南。叶圣陶和我两个人,成立一个小组,到西南去。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书封

(后来又去了西北,到了一个万荣县)万荣县很小,所有墙壁上都写满了字、诗、文章,等等。后来我才知道,他们缺少纸张,所以就把字写在墙壁上。有的用石灰写字;有的用石灰把墙壁刷白,再用黑的东西写字。墙壁上都是满的,整个县变成了有诗、有文、有画的世界。这倒的确是一个教育方法,一出门就能看到许多文字。当时他们就是用汉语拼音来帮助认字的。

这一次西北考察,还有几件事情给我印象比较深刻。中央去的团体,地方上认为是了不起的事情—“皇帝”家里来人了,要隆重招待。有一次招待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什么县我现在一下子想不起来了。这个县,地主阶级是被打倒了,可是封建遗风还是很明显地保留了下来。县里请我们吃饭,每人一张红纸单子,上面写了五十道菜啊呀,不得了!后来上菜时,是四道菜一起来的,都是用高脚碟子,真是像古代的“豆”——孔夫子的时候拜祖宗放菜的“豆”。上来四个菜,我们顶多尝了一两个,就拿走了,又来四个,这样仔细一算,不止五十道菜。这样一种豪华的大地主式的生活作风居然还保留了。

开设“新闻学”课程

学校要开办一个课程新闻学。什么是新闻,怎么做新闻记者,新闻学、新闻在现代社会里占据什么地位,这件事情在今天叫作 “传媒”。就要求我来开一门“新闻学”的课。

开课以后学生觉得非常有兴趣,特别是在这个课上,我不仅教给他们一些原理,叫他们看一点中国的、外国的材料,还经常要他们写新闻。学校里有一个小报,这个小报就是这个新闻课的一个实验园地。教学生怎么写新闻,一件事情应该怎么报道,内容怎么报道,文章要怎么写。比如说吧,一个新闻总要有一个题目这个题目要给读者信息,这个题目要说清楚内容是什么,不能像写小说那样,看了题目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东西。还有呢,新闻文章要求第一段只能有一句或者两句三句,不能长,要把内容概括一下。诸如此类。

今天我看我们的报纸完全不讲究这些。我几乎每天在报纸上看新闻报道,看了题目完全不知道它要讲什么,看了第一段根本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比如说,不久前在我们的大报上有一段新闻,报道国家奖励许多位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开了一个会,有某某领导、某某重要人物来参加。那么我想要知道这些科学家是谁呢,他们做了什么贡献呢,一句话也没有讲。报道的人物是领导,而没有科学家,可是会议是为了奖励科学家的。这样的新闻报道在我们那个时代认为是不合适的,可是今天很流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