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诗画古河州,山水新临夏

2021-12-24 2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说起我国的回族聚居地,

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了。

而同在西北的甘肃,

还有一个回族自治州,

叫临夏。

临夏这个地方,

感觉有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特别到,能自带防伪标,

不了解他的人

分分钟就会被识破。

——你家在哪啊?

——临夏!

——不错不错,宁夏是个好地方,

——谢谢,但临夏在甘肃!

——你家在临夏的哪个区啊?

——临夏市!

——临夏不是个自治州吗?

——谢谢,但临夏市是临夏州府所在地,

临夏州还有个临夏县。

取名是一方面,

临夏就是这样一个,

总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

你不了解他,

就永远不知道他到底什么样!

在河之州

临夏,

地处黄河的上游,

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

夏商周和春秋时期,

这里居住着西羌等古老的民族。

在大夏河(古代叫漓水)边,

西羌人逐水草而居。

他们披头散发,穿着兽皮,

手里拿长矛、打野猪、播五谷。

到了战国,这里叫罕羌候邑,

盘踞着一方诸侯征战杀伐。

秦始皇毫不手软,

果断把这儿吞进大秦帝国的版图。

他设置了枹罕县,属于陇西郡。

枹罕是个好名字,

意思是鼓槌的声音很少,寓意和平。

但是谁能想到,

这里却征战不断,水深火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枹罕县也不例外。

敦煌人宋建在枹罕建国立都,

自称河首平汉王。

曹操很生气,

派夏侯渊将枹罕纳入魏国的领土。

东晋十六国时期,

这里再次成为王图霸业的火药桶。

鲜卑族首领乞伏炽磐,

把西秦国都从榆中迁到了枹罕。

此后的170年,

这里成为霸主们嘴里的肥肉,

你争我夺不松手。

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翻开了临夏历史新的一页。

当时的人们误以为大夏河就是黄河的源头,

于是隋文帝把这里叫做河州。

1913年,袁世凯主政北洋政府,

因为《尚书》记载,大禹治水时

“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

这里曾是大禹导河的源头,

因此河州又改名为导河县。

1929年,因为临近大夏河,

导河县又被改名为临夏县。

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

花儿临夏

临夏是一个绚丽多姿的大花园

被称为“花中之王”的牡丹,

在临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栽种,

历经千年、历久弥香,

素有“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美誉。

尤其以紫斑牡丹誉满西北,

被称为“牡丹之乡”。

在临夏大地随处都能欣赏到姹紫嫣红的各种花卉,

临夏市大夏河畔的牡丹长廊、

永靖县千亩郁金香、

东乡县唐汪川的百年杏花园、

和政县漫山遍野的梨花和丁香花、

太子山下五彩缤纷的鲁冰花和油菜花、

临夏县北塬的万顷花海等,

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把临夏编织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花儿”还是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原生态民歌,

有着“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等美誉,

它像一幅生动的西北生活画卷,

是一首讲述西北的别样情歌。

“花儿”发源于临夏,

传唱于青海、新疆、宁夏等地。

回荡在山间高亢而嘹亮的“花儿”民歌

挽住了旅人匆忙的脚步,

曲调在临夏的山水间久久萦绕,

传唱着临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水新临夏

流连忘返的黄河在这里化作丝带,

穿过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

浩淼的黄河水像无际的绿绸荡漾在三大峡谷之中,

塑造了著名的黄河三峡景致,

画舫满笑语,白帆飘渔歌。

蓝色的黄河与黄色的洮河相遇,

一清一浊,泾渭分明,

黄河的肌色,

从这里开始变成华夏肤色。

黄河在刘家峡中肆意奔涌、呼啸而下,

在万顷波涛间,建高坝,安狂澜,

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书写了中华民族治黄壮丽史诗中一段华丽篇章。

在黄河三峡的“簇拥”下

丝绸之路上第一座黄河石窟

——炳灵寺石窟开凿,

在千仞绝壁上,

像人们呈现着千年岁月累积出来的惊人创造。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从远古一路走来,

拍打着沿岸炳灵寺石窟的裙裾,

聆听着炳灵寺石窟历经

北魏、汉唐的风雨沧桑的娓娓诉说。

炳灵寺,以它袅袅的佛音、深邃的禅意,

吸引着游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

感受亘古岁月对心灵的洗礼。

西部旱码头

临夏自古以来是沟通中原与西域

经济、政治、文化的纽带,

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汇纵横,

茶马互市,商贾云集,

南来北往,东进西出,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赞曰:

“东有温州,西有河州”。

明洪武七年,

河州城内设茶马司,

主管“收放茶斤,招易番马”,

“万马腾骧,殆成云锦”的繁荣景象,

蔚为壮观。

茶马互市的持续繁荣,

推动了农牧经济的互补发展,

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也培育了临夏人 “善商”的特长,

使临夏地区发展成为西部物资集散的“旱码头”。

在开放开发的新时期,

古老的“旱码头”不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而如今的临夏,

居住着包括回、汉、东乡等多个民族,

各种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

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

八坊十三巷,

原是临夏市一片古老的瓦房区,

是临夏回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

一种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生活格局,

所谓寺便是清真寺,

所谓坊便是人和清真寺所在的住地。

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的八个教坊和十三条街巷,

称为“八坊十三巷”。

源自唐朝的八坊十三巷历经岁月的洗礼,

依旧保留了原始的风貌,

尤其是始于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完整留存了八坊民间的自然风貌和生活习俗。

精美绝伦的砖雕,古朴生动的铜雕,

错落有致的园林,老胡同和四合院

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它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

是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

街边还有各种雕塑展示着这个地方的故事,

还有历史。

古动物的“伊甸园”

三趾马、铲齿象、巨鬣狗、披毛犀……

当你走进临夏和政古动物化石博馆,

犹如打通了一条通往远古的长廊,

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古动物化石,

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画面冲击感的同时,

无声地叙述着生物演化的故事。

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凝固于不同时代的岩层中,

讲述着它们在和政繁衍生息甚至灭绝的演进进程。

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馆陈列着和政县及周边地区

埋藏着距今3000万年到250万年间的古动物化石,

涵盖3纲8目150多个属种。

这里的一切,都在告诉世人,

临夏曾是一片古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气候和环境的巨变使它们走向绝灭,

形成了现在弥足珍贵的哺乳动物的化石。

河州味道

有人说

春风十里

唯有美景和美食不可辜负

每一道美食

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在临夏,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

依据着传统和习俗在南来北往,

东去西进的交流中不断丰富着食材的种类,

结合着当地的特产,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临夏味道,

这种味道就是河州美食。

在临夏人的餐桌上,肉永远都是主角。

除了牛羊肉,还有鸡鸭鱼等等,

各式各样活色生香的肉,

从头到尾、从肉到骨、从内脏到骨髓,

蒸、煮、煎、炸、炒、涮、烤、炖、焖、卤、烩……

一年四季,换着花样也吃不完。

手抓羊肉是临夏颇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

没有什么是一顿东乡手抓解决不了的。

有一种流传“说起手抓,想起临夏”

“客人来了,不吃顿手抓,枉来临夏”.....

所以手抓羊肉几乎成了河州饮食文化的代表。

吃完手抓,

再刮个碗子(三泡台),

便胜却人间无数。

还有清晨的那碗牛杂割带着晨曦的光晕,

唤醒临夏人的肠胃。

当夜幕降临,

临夏的大店小摊上,

心、肝、肺,肠、肚、头蹄肉一起下锅,

用煮羊肉的鲜汤将做成一碗羊杂汤,

再加上灵魂辣子,

是临夏的味道了。

没有人能抵抗羊肉串的魅力!

一把肉串,

在烤肉师傅手中上下翻飞,

看着羊油一点点滴在木炭上,

让烤肉外皮焦脆,内里多汁。

色彩丰富的黄焖羊肉在临夏也极受欢迎。

经过煎炒焖制后的羊肉极为入味,

口味鲜香,肥而不腻。

加入土豆、洋葱、红绿辣椒

和青蒜增加层次感,

充分吸收了汤汁的粉条是精华所在。

当醪糟和牛奶、鸡蛋在铜质小锅里相遇,

煮出一碗牛奶鸡蛋醪糟,

奶味和酒香相融,

加上蛋花的嫩滑,

香甜浓醇,回味无穷。

当你走进每家每户,

桌上摆满着馓子、油香、油炸馃馃,

香脆可口,承载着临夏人的乡愁。

有自然馈赠的山水之美

有兼容并蓄的建筑之美

有传统民俗的底蕴之美

有代代相传的人文之美

活力、开放、团结、包容

这就是临夏

来源:微游甘肃

编辑:邓彩霞 马小鹏:,。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诗画古河州,山水新临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