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则消息吓掉2万亿背后:近400家公司研发投入不及一家外企
原创 刘晓月 投资家
“近400家公司研发投入不及一家外企。”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刘晓月
前几天,美国又对中国下手了,在刚刚制裁了中国8家科技企业之后,又将黑手伸向了医药板块。
据美国财政部网站当地时间15日发布消息称,美国总统拜登当天签署了一项新的行政命令,对中国、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4国的10名个人和15家实体和实施制裁,其中包括中国4家企业和1名个人。根据美国财政部网站,美方的所谓制裁理由是打击芬太尼等药物滥用成瘾问题,并指控是这些企业和个人“参与了全球非法药物贸易”。
这可真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美国人民吸食芬太尼成瘾,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要知道,早在2019年的时候,咱们国家就已经把芬太尼类药物整体纳入了管控。
虽然后来,这被证实是虚惊一场。但市场已经被吓崩了。当天药明康德股价就直接跌停,市值蒸发超400亿元,并带动整个A股医药版块下跌,当日A股市值蒸发近2万亿。截至2021年24日,药明康德股价已经跌到了112.03元。
一则真假难辨的消息,就能让整个医药板块如此震荡。如此“经不起吓”还是说明这个行业自己实力“不够硬”。
一
373家公司研发总投入不及一家外企
提到“烧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互联网、是新能源等,但实际上,医药行业绝对要高好几个量级。
业界很早就流传着“双十定律”的说法,由于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周期往往超过十年,同时要烧掉10亿美金。
所以,像全球知名药企巨头罗氏、强生、诺华、辉瑞,2020年的研发支出分别达到了107.5亿欧元、101亿欧元、77亿欧元、74亿欧元。
但是,我们国家的药企,却硬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你猜猜他们的研发水平能有多少?
数据显示,373家上市公司2020年总研发费用仅为613.7亿元,不敌瑞士跨国医药企业罗氏一家。
以“药茅”之称的恒瑞医药为例,该公司去年研发费用排在全球40名开外。如果把所有销售费用都用在研发上,总研发费用大约为19亿欧元,排名将大幅提升至20名左右,可以与雅培、诺和诺德平起平坐。
那么这两年赚的盆满钵满的药企,究竟把钱花到哪儿了?
答案是营销推广。
截止到2021年4月30日,共计有373家上市企业发布了2020年业绩报告,总营收为1.92万亿,净利润1351亿元。而销售费用高达2790亿元,其中672亿元为销售员工薪酬,剩下的2118亿元主要用在推广上,包括学术推广、招待费用、会议费、宣传费、差旅支出等。
再拿恒瑞医药(举个栗子,该公司2020年总营收277.35亿元,净利润63.28亿元。而该公司2020年销售费用为98亿元,其中29.8亿元为职工薪酬与福利。
剩余近68.2亿元分别用在了学术推广、创新药专业化平台建设等市场费用、差旅办公费、股权激励费用和其他四个项目。而占销售费用总额比例最大的为学术推广、创新药专业化平台建设等市场费用,高达56.97%。
这可就奇了怪了,医药不是看产品,看药品疗效的吗?现在怎么要靠销售说话了?
一份回报一份收获,我国的医药生产行业自然就是泡沫满满。别看各种创新药企业的PPT吹的是天花乱坠,但实际上国内的新药项目90%都是me too, 也就是针对国内外已经验证过的靶点开发的新药。
与欧美平均一个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新药10亿到22亿美金开发成本,从进入临床到拿到新药批件9.6%的成功概率不同,国内me too(me worse)新药的开发成本不到1亿美金,从IND到拿到NMPA新药批件的成功概率高达80%。
这种“山寨风”me too新药的策略看起来很美,但也意味着利润前景的降低,商业竞争的加剧。国内的新药企业至今还没有一家像样的进入欧美市场。
当然,对于这种乱象,监管已经有所动作。7月8日,CDE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原文提及——
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
也就是说,CDE鼓励真正的新药,而不是那种me too的。虽然长远来看对于行业发展大有裨益,但眼下却在股市上掀起了一波腥风血雨。
二
做外包的,估值已经贵过2个台积电
医药生产企业不能打,那么这两年最火的CRO模式呢?
由于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因此一些创新药企通常会选择将部分研发工作通过合同外包,委托给专门的第三方企业负责,CXO行业由此诞生。
CXO模式对于中小型创新药企来说尤其重要。夸张一点说,一家创新药企只要十几个人,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都可以找CRO公司提供服务,一轮融资的资金可能一半都要流向CRO公司。几家头部CRO公司的订单长期满额,只能提前排期。
在巨大市场的需求催动下,2007年,作为国内医药CXO领域的先行者之一,成立仅7年的药明康德便完成了赴美上市。开盘当日,药明康德股票涨幅超过40%,总市值逾10亿美元,这一现象直接引发纽交所新一轮的“中概股”投资潮。
十多年的时间,药明康德的市值膨胀了1200%,不仅帮国内企业做研发外包,更多的还服务于许多国外的龙头药企。2020年其境外收入达到了123.9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的75.03%;境内收入达到了41.2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的24.97%。
诚然,这种CXO模式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医药研发的成本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根本的创新问题。
毕竟,国外企业选择中国CXO,不是来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是为了攫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巨头们往往会把最关键的前期研发环节牢牢抓在手里,像基础化合物怎么选、合成路径怎么定、作用机理是什么之类的,那都是秘而不宣的“商业机密”。
等到了外包公司那里,剩下的就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体力活了。哪怕是像结构分析、工艺路线设计这些研发环节,都是广大“科研民工”可以熟练驾驭的,实在是称不上技术壁垒。
也就是说,最高精尖、最值钱的都仍然被国外龙头企业所掌握。
即使你能做外包做到台积电或者富士康那个水平,能够在产业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但问题是台积电的估值还不到30倍,富士康的估值不到20倍,而一些CXO公司已经估值快80倍了。
这不仅让人联想起郭德纲的一段相声,你给我100块钱,我给你做50块钱假币,保证一模一样,拿到外面谁都看不出来。
三
但有一点,我们医药行业冠绝全球
那么,我国医药行业还有没有啥亮点,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呢?
这个,也可以有。那就是——估值。绝对雄冠全球。
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我国药品市场的规模大概8000亿元人民币,美国约为中国4倍,世界医药市场达到1.2万亿美元,约为中国的9倍。但与此同时,国内药品市场规模的增速这两年已经显著放缓到10%以内,约在7%左右,和美国的药品规模增速差不多。
从企业实力来看,那些拥有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新药产品的国外药企,他们研发投入高、收入利润高,他们的市值却低于一个只有中国市场的me too产品的国内药企的市值。
通俗的说,现在国内的新药企业是操着卖白菜的心,拿着卖白粉的估值。
支撑医药行业大泡沫的基础是行业这两年翻倍的业绩,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但这种业绩是不可持续的。以医疗手套龙头为例,由于防疫物资紧缺接订单接到手软,2020年净利润狂赚70亿,同比2019年暴增38倍,股价上涨20倍。
但随着今年疫情得到有力控制,订单持续减少,再加上去年的高基数,业绩的持续性受到冲击。今年业绩增速边际放缓,三季度更是暴跌56%,股价最大跌幅超过70%。
说白了,现在的医药股就是周期股,疫情影响下的一次性利润引得资本蜂拥而至;但是当业绩难以为继时,便成了资本的弃儿。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的大力引导下,医药行业越来越具有公益属性。疫苗都是免费接种的,核酸的价格也不断降低。而且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药品纳入到医保范畴,叠加集采的影响会进一步压低药品价格。
这对我们老百姓是大好事,但是如果是投资者就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了。
总而言之,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对于医药企业还是投资者来说,都需要静下心来,深耕内功才是。只有咱们自己身板够硬,才不怕别人突然“掐脖子”。
参考资料:
三个榴莲《为什么说创新药公司的估值平均高估了至少10倍》
挖贝网《上市药企严重内卷:373家企业去年推广费2118亿 研发费仅600亿不敌罗氏一家》
知识星球找齐俊杰《医药暴跌为哪般?杀估值还是杀逻辑》
大猫财经《美国下黑手!373家公司总投入不及一家外企,万亿赛道被“卡脖子”》
观察者网《如果美国制裁中国药企,影响有多大?》
寻求报道:yangqin6060(微信)
原标题:《一则消息吓掉2万亿背后:近400家公司研发投入不及一家外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