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上红韵|高山流水:鲁迅与瞿秋白的上海岁月

2021-12-25 10: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孙建伟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鲁迅与瞿秋白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广州中山大学教职,偕许广平来到上海,住在虹口东横浜路景云里。

尽管景云里的写作环境一如许广平的抱怨:“竟夜行人,有唱京戏的,有吵架的,声喧嘈闹……平时搓麻将的声音,每每于兴发时,把牌重重敲在红木桌面上。辄使鲁迅掷笔长叹,无可奈何……夏天,高邻要乘凉,牌兴又大发,于是径直把桌子搬到石库门内,迫使鲁迅竟夜听他们的拍拍之声,真是苦不堪言的了。”但由此开始将近十年的上海生活,仍是鲁迅创作的一个新峰谷。

1

瞿秋白:想结识从未谋面的鲁迅

身处蒙昧动荡的年代,鲁迅以一支锐笔直戳社会黑暗,意图唤醒大众,启迪民智。然而当局控扰,畏者惊惧,避之不及。但也有坚定的同道者。鲁迅与瞿秋白从相知相识到心心相通,不仅凝铸了两位忘年挚友的真情,也成为鲁迅在上海期间思想和文学观趋向深刻的见证。

1931年初,在米夫操纵下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瞿秋白被免去中央领导职务。但瞿秋白并未因为离开了政治中心而沮丧,反而觉得自己可以有时间做老本行了。瞿秋白曾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率先翻译并研究普希金、托尔斯泰、莱蒙托夫等人的文学作品,俄文翻译功底深厚。他对冯雪峰说,“中央已经让我在上海养病,我很想趁此机会重操旧业,翻译一些俄文作品。”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结识从未谋面的鲁迅。他比鲁迅小18岁,读过鲁迅的很多文章,十分倾心。对他来说,鲁迅是一个前辈和偶像级人物。但“一直无以与先生谋面,实在是一件憾事”。

冯雪峰是深受“五四”影响的“湖畔诗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两个月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遭通缉来到上海,在柔石引荐下与鲁迅相识,不仅成了鲁迅的学生和知己,也成了鲁迅与中共之间的联络人。1930年,冯雪峰以鲁迅为旗帜,建立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简称“左联”。冯雪峰任“左联”党团书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冯雪峰将瞿秋白的情况通报给鲁迅后,鲁迅说:“他的《莫斯科通讯》,我看过,他很有才华,翻译的文章耐看好看。”鲁迅曾从日文版本转译过一些俄罗斯文艺理论,觉得如能直译更好,现在瞿秋白在上海,让他来做最好不过。鲁迅也看过瞿秋白写的杂文,感慨文章的“明白畅晓,一览无余,真有才华,是真可佩服的”。这两个相差几乎两代的“忘年”,未曾谋面,文品和人品已息息相通了。

鲁迅曾约请翻译家曹靖华翻译被他评价为“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苏联“红色经典”《铁流》。1931年秋,曹靖华寄回译稿,鲁迅发现序言没有翻译。他以为《铁流》没有插图还不要紧,但缺乏序言就太遗憾了,于是立即想到了瞿秋白。瞿秋白很快将这篇序言译出来。鲁迅对这篇短短的译序高度赞扬:“那译文直到现在为止,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笔了。”然而《铁流》中译本一经问世,便遭严禁。鲁迅只能通过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内山书店,把书籍放在柜台下面,把一千册书暗中销售给读者。后来鲁迅发现有投机书商盗印《铁流》,“坏字错字,弄得一塌糊涂”。可就连这样的盗版书,也遭当局没收。但这也说明了这本“禁书”的流行程度。

2

许广平:

鲁迅和瞿秋白相见就像鱼遇着水

1932年初夏的一天,瞿秋白在冯雪峰的陪同下来到鲁迅当时位于北四川路的住所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

20世纪初拉摩斯公寓

冯雪峰(前排左一)一家与鲁迅一家合影

两年前,经内山完造介绍,鲁迅携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在这栋公寓里居住。170多篇著译作品在这幢公寓的3楼居室里源源不断地诞生并问世。《为了忘却的纪念》《论第三种人》《友邦“惊诧”论》等名篇都在这里写就。而后,瞿秋白就成了鲁迅家的常客。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和瞿秋白一开始相见就真像鱼遇着水,融洽自然……鲁迅对这一位稀客,款待之如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要说的老朋友,又如毫无隔阂的亲人骨肉一样,真是至亲相见,不须拘礼的样子。”两人之间互为欣赏,虽初次见面,却像无话不谈的老友。许广平说,他们谈得特别投机,“从日常生活,战争带来的不安定,彼此的遭遇,到文学战线上的情况,都一个接一个地滔滔不绝无话不谈,生怕时光过去得太快了似的”。鲁迅的朋友圈很大,这个“小朋友”是履历十分特别的一位。他曾是驰骋于政坛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又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鲁迅对瞿秋白介绍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文章都赞赏有加。他说,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人。

此时的瞿秋白虽然离开了中共领导层,却仍要时时防范躲避国民党的追缉。在国民党当局看来,他的思想和理论传播,是一颗危及社会的定时炸弹。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报告中,瞿秋白与周恩来的悬赏价都是2万大洋。然而瞿秋白在东躲西藏的生活状态中仍坚持着著译,鲁迅的家不止一次成为他的避难所。鲁迅知道瞿秋白的身份,常为他的安全担心,当然更明白藏匿“共党要犯”的巨大风险。

瞿秋白后来多次对党内同志说,我是在危难中去鲁迅家,他那种亲切与同志式的慰勉,临危不惧的精神,实在感人至深。

3

鲁迅主动推荐秋白

编选自己的杂感集

1933年,瞿秋白住在东照里12号的亭子间,离鲁迅在上海第三次搬家居住的大陆新村不远。这两位肝胆相照的忘年之交走得更热络了。据瞿妻回忆,鲁迅几乎每天都到东照里去看望他们,两人的友谊越来越深,相互视对方为可信赖之人。“鲁迅和秋白谈论政治、时事、文艺各方面的事情,乐而忘返。我们见到他,像在海阔天空中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温暖的太阳一样。秋白一见鲁迅,就立刻改变了不爱说话的性情,两人边说边笑,有时哈哈大笑,冲破了牢笼似的小亭子间里不自由的空气。我们舍不得鲁迅走,但他走了以后,他的笑声、愉快和温暖还保留在我们的小亭子间里”。

鲁迅和瞿秋白的人生轨迹惊人一致。两人都是经历家道中落的世家子弟,都拥有极好的旧学根基、良好的现代教育背景和极高的文学造诣,都推崇新思想,拥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这一对“老牌愤青”与“少壮新锐”相遇,引为知己是必然的。

这年3月,鲁迅主动向北新书局推荐由瞿秋白编选自己的杂感选集。征得同意后,4月初,瞿秋白编就《鲁迅杂感选集》,并“花了四夜工夫”写成长篇序言——《〈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化名“何凝”)。《鲁迅杂感选集》的出版,是这两位“三观”融洽的挚友友谊的结晶,更是瞿秋白尝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的重大突破。鲁迅对这篇序言极为赏识,以致于“香烟头快烧着他的手指头,他也没有感觉到”。这也应是鲁迅拥有红色经典元素的思想巨人的佐证之一。

4

鲁迅临终前还在编辑

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大多数新文化人士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和杰出的文学才能,尤其是向旧世界不断进击的果敢和特立独行的人格深感钦佩,但也有人贬言鲁迅只是“杂感家”,甚至以“封建欲孽”攻讦之。瞿秋白却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写道:“鲁迅在最近十五年来,断断续续地写过许多论文和杂感,尤其是杂感来得多。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专’在‘杂’里者,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这段话在那些歪曲贬损鲁迅的人看来一定非常辣眼。瞿秋白还第一次从阶级分析的角度说:“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这段话集中表达了瞿秋白对鲁迅以及他的杂文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革命的重要影响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也对鲁迅的思想演变发展和时代背景的关系作出了精确的梳理。

1935年6月瞿秋白遇害后,鲁迅悲恸不已,甚至提不起笔来。同年秋,鲁迅抱病将瞿秋白关于马、恩、列的论文和诸多文学作品编辑成《海上述林》上、下两卷,以为永远的纪念。鲁迅亲自撰写(上卷)序言和荐书广告:本卷所收,都是文艺论文,作者既是大家,译者又是名手,信而且达,并世无两。其中《写实主义文学论》与《高尔基论文选集》两种,尤为煌煌巨制……

瞿秋白著《海上述林》书影

《海上述林》上卷六百七十余页,分精装和平装,重磅道林纸印刷,玻璃版插画九幅。鲁迅说,中国没有像这样考究的书出过。的确,从编辑、排版、校对、印刷、装帧、题签、封面设计,他都一一过问,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遗憾的是,鲁迅终究未能看到下卷的出版。1936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致信曹靖华记挂着此事。鲁迅与瞿秋白的深厚情谊是他的上海岁月中鲜红而珍贵的一笔。

END.

制作:冯 晔

原标题:《【海上红韵】高山流水:鲁迅与瞿秋白的上海岁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