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相遇诗歌小径——剑桥徐志摩花园的设计

乐正阳
2021-12-25 08:4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诗人徐志摩和剑桥的认识,都是从那篇高中语文课本的著名诗篇《再别康桥》开始。

2018年,剑桥大学为纪念徐志摩而设计建造的徐志摩花园建成开放。而在30多年前,知名古建筑园林学者、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设计的明轩是中国境外的第一座中式园林。

青年建筑师、学者乐正阳参与了这座剑桥大学唯一中国园林的设计。今年,恰逢徐志摩入学剑桥一百周年之际,由乐正阳所著《剑桥大学徐志摩花园》一书出版,作者在建造花园过程中多次前往剑桥,探寻自然、园林对徐志摩以及他所创作诗歌的影响。本文经授权节选自该书,从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式园林的比较出发,介绍了徐志摩花园的设计理念。

徐志摩留学英国时

 

徐志摩在英国剑桥

徐志摩花园里的诗碑,摄影:Maxime Costalonga

漫步徐志摩花园

中国古典园林除了展现自然之美,也赋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中式园林大都有建筑、水池、石头、树、桥等,花和草却不多。中国书法风格多样,具有象征意义,同出一脉的中国园林,其中的要素,以及它们的设计和布局,也充满了寓意。中式园林景点丰富,让人目不暇接,置身其中的游客们常常惊叹于造园工匠们的鬼斧神工。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因园内石峰林立,假山多且精美而得名;扬州园林“小盘谷”中,工匠们以叠石头来模仿狮子,假山被命名为“九狮山”,类似为园林景观加以比拟的例子不胜枚举。

徐志摩花园设计效果图,乐正阳

相较之下,英式园林不注重“寓意造景”,倾向于各式花草,选用的植物、景观并不与比拟联系在一起,而是用整体的自然风格来打动游客,旨在唤起当下与回忆中的美感。比起中国园林的精致紧凑,景点的此起彼伏,建筑空间的丰富多样。英式园林更为粗糙、野生,常与未经修饰的周边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但英国也有著名的“象征派”园林,例如大名鼎鼎的佩因斯希尔庄园(Painshill),18世纪由查尔斯˙汉密尔顿(Charles Hamilton)设计,位于英国科巴姆。佩因斯希尔庄园的灵感来自查尔斯的各国游历,由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点组成,如“水晶洞穴”,“哥特庙宇”等,还有一个来自东方园林的“中国桥”。18世纪同一时期,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里也竖起了一座风格纯正的“中国宝塔”,灰墙红轩,至今还是邱园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代表。

在中国,“圆”是寓意美好的图形,祈愿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画一个完满的圆。徐志摩花园里的“圆”引导着游客在园中行走,弯曲的小道寓示着,诗人的一生虽短暂,却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能够概括。他年少成名,成就众多,文学创作汇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徐志摩纪念花园始于入口的石碑,中间的小道刻有《再别康桥》的第二与第三句诗歌,引导着读者向内走去,最终停留在园子深处的新月椅。

国王学院教堂,摄影:Jeff Tse

国王学院桥,摄影:Jeff Tse

徐志摩花园落成之前,游客们只能站在国王学院的主道上欣赏石碑。因为没有园子,游客不能久留,只能与石头快速合影便离去,主道并不宽,若待的时间久了,往往会导致校园内交通堵塞。花园的落成让游客们能够离开主道,进入花园,自由决定逗留时间的长短,可以是快速的朝圣,看一看著名的石碑,或是慢慢走一遍园中曲径,品赏诗句,更可以坐在新月椅上,与三两好友闲聊。

国王学院的院士楼,摄影:Jeff Tse

建筑、景观的空间面积可被量化,但置身其中的空间感受无法用平方米、平方英尺来描绘。中国园林大师陈从周,曾著有《徐志摩年谱》,是中国最早研究徐志摩的学者,他在园林著作《说园》里也曾说,“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无大便无小,无小也无大。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1]”。徐志摩纪花园的物理面积是有限的,但游客的感受可以超越限制,十分宽阔,即使园内有其他的人群逗留,但凡游客能找到一些与之共鸣的景象,便不会觉得园小拥挤,反而沉浸于趣味之中,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纪念花园对徐志摩的解读,通过他诗歌里的描绘,并不可能完全坐实他当时的心境,但当后人恢复其中的原型,多少能找到些他情感的逻辑线索。1926年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文藻华丽,描绘了剑桥大学美的方方面面,表达爱意的方式强烈直接,而到了两年后,1928年所著作的《再别康桥》,情感节制,描绘的景致也不多,七节诗句描绘了五个物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与“星辉斑斓”[2]。这五个意向在纪念园中,时时被提起,用不同的方式在园中呈现。

徐志摩曾经居住的博德利庭院(Bodley’s Court) 摄影:Maxime Costalonga

“诗歌小径”与园子尽端的“新月椅”都由英国艺术家、雕塑家蒂姆˙查克(Tim Chalk)打造。石碑上刻有《再别康桥》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但只有中文,没有英语翻译。为了让不懂中文的游客也能领会诗人的文采,园中小径刻有《再别康桥》第二、三句诗歌原文以及翻译,为了表现中英文不同、选用两种材质:中文诗句由四位中国书法家书写,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由钢材制成,为“阳刻”诗句,镶嵌在鹅卵石铺成的小径上;英文翻译则是凹陷入砂岩石石板,为“阴”刻,一阳一阴,交相辉映。“新月椅”是为了纪念1923年徐志摩与胡适等建立的新月社,椅子也采用了两种材料,坐垫为青铜,表面刻有垂下的金柳以及漂浮的水草,“新月椅”的立柱则是和小径相同的砂岩石石材。

新月椅后的竹子,摄影:Jeff Tse

如此“成对”的设计手法不仅用于“诗歌小径”以及“新月椅”,也在整个纪念花园中贯穿,硬质与软质衬托着彼此。“诗歌小径”把花园中央的花圃分为了两瓣,左瓣中铺有中国产小方块花岗岩,抛光的石块经过切割后拼成网格状,中间留有缝隙,撒上了青苔的种子。等石块间长满青苔,诗人会发觉这“软”与“硬”,“青”与“灰”的搭配非常熟悉,在他求学时也有见过。剑桥是个古老的学院小镇,几百年历史的建筑、校舍比比皆是。昔时留下来的道路多为石料铺成,英国雨水饱满,喜阴的青苔得以填满了石块的缝隙。每次从美国飞往剑桥,在伦敦下飞机后我还需要换乘火车或城间巴士,再从剑桥市中心步行到国王学院,舟车劳顿,到达的时候多是深夜,游客们都已离去,学生们也不在大街上游荡了。我行走在剑桥的石子路上,拖着的行李箱时而划过青苔,独特的声音越发清晰,提醒着我,“剑桥到了”。我从不觉得长途跋涉去往剑桥辛苦,每次都充满期待,能够参与到“徐志摩花园”的设计与建造让我觉得荣幸之至,我也深深喜爱剑桥的石头小道,行李箱滑过石子路的声音预示着又一次精彩的剑桥之旅。

剑桥大学徐志摩花园

另一瓣花圃里栽满了玉龙草,原产于中国,与对面花岗石的花圃形成材质上的对比。玉龙草的花圃里种有一棵中国的梅花,花岗岩的花圃里则是一棵黑松,花园四周种有紫竹、凤竹、矢竹等——中国的“岁寒三友”,是诗人高尚品格的象征,也代表了对诗人的怀念源远流长。1924年,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伴其左右,作为翻译与助手,三人的组合也被当时的作家称为“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3]总是穿着一袭中式长袍,消瘦挺拔的徐志摩便是三友中的竹。

[1] 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3页。

[2] 刘洪涛:《徐志摩与剑桥大学》,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08页。

[3] 徐善曾:《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第56页。

乐正阳

延伸阅读|乐正阳:后记节选

我非常感谢徐善曾和他家人的信任,在我还是个建筑学生时,便邀请我参与徐志摩花园的设计。

2018年8月,我最后一次前往剑桥,完成徐志摩花园的建设,并在8月10日参加了花园的开幕仪式。在此之后,我回到了中国,徐志摩花园的完成,也标志了我留学生涯的结束。2018年是陈从周百年诞辰,11月,连同同济大学,多家上海和全国的媒体、机构纷纷庆祝陈从周的各项成就,他的许多作品走出校园,为大众所知。我很荣幸参与了徐志摩花园的开幕仪式,以及陈从周百年庆典的各项活动,尽管他们的关系鲜为人知,我很欣慰公众在近一个世纪后,仍然在赞颂着这两位艺术家的成就,这是怀念他们最好的方式。

徐志摩长孙徐善曾序言节选

迎着英国多变的天气,纪念花园的开幕仪式欢欣鼓舞地向大众揭开了徐志摩花园的面纱,前来开幕式的观众由一群德高望重的的诗人,艺术家,政治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组成,其中包括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工参王永利,剑桥市市长奈吉尔·高斯罗普(Nigel Gawthrope),国王学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我本人,以及徐志摩所有在世的后代。我和我的家人们都非常高兴乐正阳也能加入我们,一起出席花园的开幕仪式。在我得知乐正阳打算用一整本书去纪念徐志摩和他在剑桥留下的遗产,我非常的荣幸与开心。

今时今日,如果徐志摩本人能够看到他自己的纪念花园,我相信他会非常喜欢花园的设计,花园中的元素并不张扬却饱含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园林——从植物的挑选,到整个花园的质感、材质,从自然主义的美学到园中令游客停下脚步冥想的“诗歌小径”。我衷心希望,这个纪念花园能够给与剑桥的学者和梦想家们灵感,谱写下美丽的诗歌,如同剑桥曾经深深启发过我的祖父徐志摩。

    责任编辑:钱雪儿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