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彭保红:呼吁文物保护,发微博是最便捷有效的手段

彭保红/文物保护公益人
2017-01-11 16:1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彭保红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是凭着直觉做公益。我2011年底加入绿色中原,原来叫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开始是关注环境、PM2.5、古树保护什么的。后来走的地方多了,就看到很多破败的房子,发现这些房子居然都是文物,都面临着拆迁,于是我就开始发微博呼吁。

其实我觉得一切一切都要先做起来。微博是一个传播特别快捷、能量特别强的媒介,我就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吧。当时孙庄面临拆迁,我在现场发了一条微博,@了一些人,也打了一些电话,当天郑州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去了,因为它牵扯一些拆迁的文物,牵扯到“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这样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通过微博,通过媒体人的关注,就形成了一个热点,《大河报》还写了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题目是《扛着“历史名城”称号,咋容不下一处清代老宅?》。

其实我觉得做公益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我想做,我必须做,这样的话才能够做下去。这就像画画一样,技术为零,就是手艺为零,但是我是发自内心的,我就必须做,做起来再说。

郑州西郊中原区孙庄孙翰林家族墓群被推平,曾国藩撰文、翁同龢书丹的墓志铭、大门和保护牌被当成垃圾运走。在文物三普中,孙翰林家族墓碑群曾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但这两年因周边地区开发,墓地已陷入工地的四面包围中。

还有马固,我去过,当时马固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要拆迁,我是不相信的,那么好的一个村怎么会拆迁。其实村民之前想了很多办法去保护这个村,他们找政府部门、找文物局、找媒体……真的都没有用。

马固村王氏家庙,是村中仅存的两处未拆古文物。

最后文物部门一个人告诉村民找谁都没用,让村民找我。我问怎么联系我的,他们说文物部门介绍的,我说文物部门不是保护文物的吗?村民回答,他们说保护不了,你来吧你来吧。我说行啊,我就去看看吧,当即一看我就愤怒了。因为我知道那个村子的价值,去的时候,七处文物已经被拆了五处,还剩两处,其中一处四百多年的大庙关帝庙也要拆。当时关帝庙很危险,路已经修到了庙的前后两侧,把庙一拆,这路就修通了。

那咋办呢?我还发微博吧。我就发了一条“十万火急”的微博,@了所有的媒体朋友、政府部门、文保志愿者,所有沾边的志愿者、媒体朋友都让他们关注。我这人脾气就有点亘,不管我就不管,但是既然管了,我就疯狂地管。这样折腾半个月多,媒体开始关注,《大河报》、《东方今报》、新华社等都开始关注,关帝庙这才算保住了。

一些村民都后悔为什么不早点找到我,早找到我,七处文物可能都保住了。

所以,做公益就一点,先做起来再说,一些人都说这是政府行为,我们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么大的事肯定没用。我偏偏不信这个邪,先做起来再说,知道这个事,先吼出来再说。说一千道一万,做公益就必须公开,否则没用,我恨不得把联合国都给@上,因为我觉得这是最便捷的一种方法。

先做起来,就像往水里面扔石头,激起了水花,一会就消失了,你就反复地投,我就不信翻不起浪来,这样才有可能将公益做到极致,让更多人看到。我觉得自己就像个二投手,很多地方文物被破坏一开始我是不知道的,你做出影响力来了,自然有人会告诉你,然后你去传播,又有人接力帮的。

马固真的很典型,我数了数,几十家媒体都关注了,包括香港、山东、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都关注了。只有你做了,他们才可能看到。最后呢,北京的法律界也关注了,郑州的法律圈我也不说他们了,我做的事他们也都知道,也不知道他们咋想的。结果是北京的律师关注了,开始打公益官司,他们一打公益官司,创造了三个第一:河南第一起环境公益官司、全国第一起文物保护官司……他们是一个很大的团队,他们更专业,所以这个事才一直做下去,才遏制住文物拆迁的势头。最直接的作用是这两处文物保护了。

我觉得我的一切吵吵、一切呼吁扛不住文物破坏的车轮,但是一旦涉法了、诉讼了,那就会让人有所忌惮。我做这么多年,我感觉我就是顺势而为,就是死磕,有股拧劲儿。

不可移动文物马固村王氏家庙门前,修路的挖掘机正在作业。自发保护家庙的村民均守候在家庙门前,担心施工队再把这里拆了。

我做公益关注的三件事都是走到了法律层面,比如我还在沟通的花庄的事情,新郑花庄被砍了2000多颗古枣树,都是按文物级别保护的古枣树。老百姓走的弯路多得让我心疼。所有部门都走到了,信访、公安、林业、监察都跑遍了,我看他们申请的信息公开十几条、上访回复十几条,真没用。只有公开,非得把所有的罪恶、所有的不堪都放在阳光下才管用。

媒体只关注热点,报道就报道了,过后怎么样,跟踪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作为一个志愿者,我关注这件事,我会跟踪它三年、五年,一直关注下去。花庄的事件得到了报道,但是报道之后一点用都没有。我给国家文物局的小编私信让他们关注,也没用。现在这个事情也是走到了法律层面,最近两天也要开庭了。

我觉得做公益一点体会是,你们说的团队、策略什么的都很好,但是我的能力有限,必须有这样一个人,非常执着地认准了这是一个事,一直做下去,带动大家往前走,做得更强一些,因为我们不是政府,没有强制力,只能感召更多的人,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能改变一点是一点。

今年我还算挺幸运的,得了国家文物局评的一个奖,人家其他的获奖者都是当地政府部门推荐的,做成视频、大幅报道,我是自己被评上的,回来之后河南媒体鸦雀无声。

彭保红获得第八届“薪火相传——传统村落守护者”杰出人物奖

现在做这么多年,我也不考虑那么多了,有多大力出大力,我能力也有限,能改变一点是一点,但有一些事情真的被改变了。人啊,做什么都要坚持,我是从什么都不懂,不懂文物、不懂建筑、不懂传播、不懂写作,现在古建筑我也能一点,传播我也明白一点,影响力也有一点,就是因为四年的坚持。

我希望年轻人也能这样,认准一条道往前走,不要觉得这条道很好,那条道也很好,结果哪条道都走不长,每个事都没做到极致。要想做好,必须极致,做到极致,才会成功。

[本文根据彭保红在云济公益传播沙龙第一期活动上的现场录音整理而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云济寺”(yunjisi),原题为:“彭保红:偌大郑州,为何容不下几处文物?”,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有删节。彭保红,知名中原文保公益人,奔走呼吁保护马固文物、孙庄古宅、新郑古枣树、祭城路等,引起社会多方关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